(各詞條所附為原文頁碼,請見內文兩側)

要成為變革能手的給予肯定挑戰:每一天你都要給那些做出好行為的人一個肯定。(p. 99

固定需求的假設:開始任何專案之前,開發人員假設需求應該固定不變。(p. 262

奧古斯丁的胃口永不滿足法則:最後10%的績效會產生三分之一的成本與三分之二的問題。(p. 399

奧古斯丁的測試失敗比率:……測試失敗的發生率,與「人群規模乘以資深管理階層位階」的平方成正比。(p. 346

控制論管理的基本原則:動作要早、動作要小、運用或多或少連續的回饋。(p. 307

布魯克斯法則:增加X%的人員一般不會讓時程加速X%。(p. 302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2-08-29
  • 中國時報
  • 謝國榮

 (作者為高苑科大行銷流通系助理教授)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准設罷工糾察線 遲到23年
  
  • 2012-08-31 01:29
  • 中國時報
  • 【盧思岳】
  •  

         華隆紡織工會已罷工近三個月,榮電公司員工也於日前赴行政院抬棺抗議。就在這些慘遭資方惡性關廠、積欠薪資/資遣費/退休金的勞工怨憤抗爭時,勞委會核釋了罷工糾察線的定義及相關規定。這是政府首度明確規範勞工合法罷工得以包圍資方營業處所的權益,卻已遲到了二十三年。

         罷工糾察線在國外常見,在台灣雖於八○年代後期勞工運動蓬勃發展後屢被援用,卻直到二○○九年才修訂入勞資爭議處理法;又拖延至去年五月始由行政院公布施行,而至現在才有明確規範。其內容雖未能令勞工團體滿意,但已足以明確排除集會遊行法之適用,避免警察介入勞資雙方的私權糾紛,甚至形成國家機器幫資方鎮壓勞工的不公義,對於台灣勞動人權的提升可謂一大步。

         一般社會大眾常把罷工視為洪水猛獸,除非身受關廠、欠薪、惡性倒閉之害,否則難以體會罷工抗爭者的辛酸;又或認為罷工就是在家休假,不應該上街頭妨害交通與公共秩序,因而對罷工者抱持反對、譴責的心態。殊不知罷工對受害勞工而言,是最不得已、也是最煎熬的選擇。因罷工期間依法不能支薪,家庭生計立陷困境;即便罷工合法,參與者也要冒著被資方秋後算帳,予以開除、調職、降級…甚至司法追訴等風險。

         此外,老闆的意志只須一聲令下即可執行;成百上千的勞工要能團結罷工卻很困難。在罷工期間,資方往往針對參與的勞工逐一拜訪或打電話,以各式各樣的威脅、利誘要求復工,各個擊破。因此,勞方必須擁有設置罷工糾察線的權利,在工作場所入口處集結,以說服不參與罷工而欲進入工作之勞工,請其團結加入罷工行列,才能落實罷工效益,取得和資方談判的籌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位在香港的大學任職的作者, 不約而同的談到台灣人才與人口的問題, 值得參考.

觀念平台-小鎮風情裡的雙赤字危機

  • 2012-08-15 01:06
  • 中國時報
  • 【葉家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81500545.html

 

國際視野,不只是講英語而已

  • 2012-08-15 01:06
  • 中國時報
  • 【郭位】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81500535.html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B1047X  

精實服務:將精實原則延伸到消費端,全面消除浪費,創造獲利

作者: 詹姆斯.沃馬克(James P. Womack)和丹尼爾.瓊斯(Daniel T. Jones)

譯者: 褚耐安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9日

定價: 380元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2-08-03 01:13
  • 中國時報
  • 【黃瑞明】
  •  

     

         勞動法是我的老本行。二十年前,當時在德國負笈的我為了弄懂這門學問,特別跑去一家擁有八十萬名會員的德國工會實習半年。回國至今多年,雖然早已知道德國那一套在台灣幾乎毫無用武之地,可是不久前去了一趟華隆紡織頭份廠的罷工現場進行田野調查,我還是感到震撼不已。

         這三百名罷工者多數都屬中高齡勞工,在華隆的資歷二、三十年。許多人自九十三年以來所領取的月薪就只有基本工資(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元)這麼多,但是,正常的每日工時卻高達十二小時,每月休息兩、三天。每人除了同時操作數台的機器之外,同時還要負責數百顆重達十餘公斤棉紗的包裝搬運。他們的生活可能遠遠不及外勞,稱這是華隆版的血汗工廠恐怕也不為過。

         華隆是一家沒落的紡織集團。這十幾年來,繼中和等五座工廠陸續關閉後,碩果僅存的只剩頭份廠。不料自去年開始,廠內突然冒出一家「紡安」,資方說那是另一家獨立公司,卻要求勞工轉去上班,條件是放棄先前的年資,也就是以後不得請求退休金。工會方面則質疑這是五鬼搬運,目的在掏空公司資產。忍痛接受現實的勞工當然也有,但更多的是不願屈從惡霸行徑的人。對他們來說,當勞動法令淪為具文時,罷工就成了捍衛尊嚴的最後途徑。

         從今年六月六日開始至今,他們每日分早中晚三班,守候在工廠外面的帳棚內靜坐抗議。即使颱風兩度來襲,活動還是不曾中輟。他們的工會弱小,不僅無法提供參與者罷工津貼(生活費用),甚至必須仰賴善心人士的小額捐助才能勉強維持活動所需。為了喚起公權力的注意,這群勞工兩度北上向行政院與勞委會陳情,然而,得到關的反應卻是無動於衷。當他們前往翁大銘的豪宅抗議時,台北市甚至出動鎮暴警察嚴厲打壓。

         台灣是一個罕見罷工的國家。就以這一年來為例,社會上僅僅出現過太子汽車案、本案與榮電案。這其實不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勞資之間在先天上必然會有衝突,處在弱勢的勞工就只有透過團結的罷工才能與雇主相抗衡。這是西方人從工業革命以來所學習到的寶貴教訓,罷工如今也早已成為其社會文化的一環。貧富懸殊的問題日益嚴重、勞工的處境越發困難,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是:為什麼罷工在台灣卻跟在北韓一樣的罕見?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員工成為點子王、 讓顧客變身為研發志工! 

    一本書,讓你具備分享、參與、開放的管理新思維! 

     以前,只有高階主管能代表公司對外發言;現在,隨著臉書(Facebook)、微博(microblogging)、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站的興起,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包括員工、顧客、合作廠商等)都能針對公司的一舉一動發言。甚至可以說,只要能在社群網站吸引人們的追隨,任何人都能成為發揮影響力的領導者。

    這意味著利害關係人已經掌握發言權,他們不願意繼續當個「路人甲」冷眼旁觀。再加上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導致信心大幅下滑,促使企業加強資訊揭露的透明度,以建立顧客和投資人的信心。因此,領導方式出現空前未有的改變,由上而下管理的垂直型組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社群策略顧問李夏琳(Charlene Li)指出,所謂「發揮社群的力量」,並不是精通最新、最炫的技術,而是對於「究竟想和利害關係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具有明確的想法因此,當你決定善用社群網站將領導方式轉向開放之前,不妨想一想,透過社群網站,你想達成以下哪一個目標? 

    【學習了解】企業和領導者必須不斷地開放學習,在追求成就之前,先學習透過社群媒體,以較快、較便宜的方式了解利害關係人究竟在想什麼。

    【對話】讓原本冷眼旁觀的「潛水客」,從觀察(watching)、分享(sharing)、評論(commenting),到樂於生產(producing)、策展(curating)。進而改變原本的單向溝通,轉為平等對話的互動。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有光是知名的華人經濟學家, 於福利經濟學方面研究很深.

    本文主要結論為, 平等政策(社福政策) 最好是施行整體性的平等政策, 而非個別措施的平等政策.

  • 2012-07-25 00:57
  • 中國時報
  • 黃有光
  •  台灣馬英九總統在今年連接多次推行意圖增加平等的「富人稅」,包括控制房屋投機與奢侈消費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俗稱奢侈稅)與證券交易所得稅,還增加油電的價格,受到不小的反對。筆者不是台灣居民,不想參與台灣政治,只是從純粹經濟學觀點,討論措施的利弊。

     經濟學第一福祉定理證明,在一些簡單假設(主要是不考慮汙染與無知等問題)下,有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的全局均衡會達致資源的最有效率(efficiency)的配置,不需要政府的干預。然而,這並不表示也會達致最公平的所得分配。因此,如果從社會正義或平等(equality)的考量,政府進行財富的重分配,雖然不能夠用經濟學來支持,但也不能夠用經濟學來反對。從社會平等的觀點,只要重分配的程度不是太大,方法不是太沒有效率,很可能是利大於弊的。

     其次,如果考慮到近幾十年的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快樂研究的一些發現,就可以認識到,對奢侈品徵收額外的稅收不但能夠增加平等,而且也能夠提高經濟效率。

     一個發現是,小康後的消費水準,幾乎完全不能增加人們的快樂。但人們還是拚命要多掙錢,多消費。這主要是人們之間的相互競爭、相互攀比、相互炫耀。炫耀性消費的重要,早就有經濟學者討論過,但近來的研究發現,相對攀比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以前人們所想像的程度。甚至在中國與印度的落後農村,相對收入的重要性也是絕對收入的兩倍左右。相互攀比的結果是,對整個社會而言,大家辛苦多工作,多賺錢,多消費,但只是相互抵消,並不能夠增加快樂,反而增加汙染,危害環境,造成減少福祉的增長。因此,應該對高收入徵收高額的所得稅,對有炫耀性的奢侈品徵收較高的稅率。

     筆者也曾經在《美國經濟評論》論述過,像鑽石與黃金類的物品,不是其消費量,而是其總價值(消費量乘以價格)影響消費者的效用。對鑽石性物品征一百億元的稅,不是造成一三○億元的總負擔,也不是一○○億元的負擔,而是完全沒有負擔,因為當價格隨稅收而增加時,消費者可以減少消費量而不減少價值與效用。如果不考慮行政成本,政府稅收的增加,完全是淨得利。因此,純粹從效率的觀點看,也應該對這類物品徵收很高的稅。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一場靜思書軒主辦的演講, 7/28 (週六晚上):

    關懷的力量

    主講人:方志華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主任)

    活動簡介:

    父母關心孩子,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真正幫助他成長?

    老師關心學生,但是要如何教導,引領他找到自己的路?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各位訪客......本書版權即將到期, 不確定是否會續約, 若有興趣者可以考慮盡快購買. 謝謝!

    孩子多多益善

    如果你問人們,為什麼我們這一代生養小孩的數量比從前少,答案可能有千百種:「人們負擔不起大家庭」,「女人現在有真正的事業」,「我們不需要小孩來幫忙農事了」,「女人想要過像男人一樣的人生」。

      但是,如果你拿這個問題來問他們自己,答案卻大同小異。當被問到「為什麼你不像我們以前一樣,多生幾個小孩?」所有人的回應都是痛苦的呻吟。這些哀嚎代表的意思是:「小孩很麻煩」,或「想像那些髒尿布和沒辦法好好睡的夜晚」,也或許是「你是要我的命嗎?」

      很冷酷卻很坦白的是,我們不想多生小孩,因為我們認為這其中的痛苦大於好處。當人們把多一個小孩可能帶來的快樂跟可能帶來的痛苦相比,他們的結論當然是,不想再生了。

      我的理論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要表達的也絕非每個人都要生很多小孩,而是平均來說,每個人都應該多生一點。那是多少?就是比原本計劃要生的再多一兩個。

    父母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生活,卻不傷害到小孩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鋼、貪污、

    油電雙漲、

     政府的政策為什麼老是出包?

      

    政府到底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想知道答案,應該看看這本50年前出版的、銷售超過一百萬冊的經濟書……

    QC1014X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個孩子,你確定嗎?

    文/黃哲斌(媒體工作者,兩個孩子的父親)

      颱風,地震,海嘯,核電危機;經濟遲滯,空氣污染,溫室效應,能源枯竭;房價高漲,托育體系不足,高學費,青年貧窮化。這些效應圍繞我們,不斷聚攏,翻攪,似乎是完美風暴,我們應該多生小孩嗎?

      在此同時,少子化正衝擊台灣社會,人口負成長,老齡化,預示著未來社會勞動力不足。太少的青壯人口,必須餵養太多銀髮族,國家稅賦、健保體系、軍保公保勞保及國民年金等社會安全網,面臨崩解危機,我們應該多生小孩嗎?

      本書《生個孩子吧》作者布萊恩.卡普蘭試圖以非傳統方式,大聲投後者一票;而且他以經濟學家的角度,告訴我們:多生一個,對自己好,對小孩好,對社會群體更好。

      在他種種論據中,最令人感到興趣,或許也最具爭議性的,就是他提出「教養對小孩的影響性,往往被高估;事實上,教養形塑孩子未來的因素,還比不上基因的力量」,他引述許多遺傳行為學的研究,以雙胞胎及領養孩童為例,試著說服我們。

      他的用意,在於勸說天下父母,尤其傳統東方教育價值下的父母(或那些虎媽們),不必給自己與孩子太多壓力,不必逼迫他們上太多才藝班、補習班,可以減輕父母的財務及精神負擔,讓親子關係更好、更有餘裕;甚至偶爾讓子女看電視,父母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並不是罪惡。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C1052  

     

    生個孩子吧:一個經濟學家的真誠建議

    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 Why Being a Great Parent is Less Work and More Fun Than You Think 

    作者: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

    譯者:陳佳伶

    出版日期:20120712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量(measurement) 可以不是洪水猛獸, 利用評量可以看到在特定領域上的表現, 以之做為調整的參考或反省的契機.

    對於被評量者而言, 能不能超脫於評量, 把評量當成是自我評估的一個參考? (超脫, 野可以是說從外在的角度來看自己面臨的情境, 以免入戲太深, 鑽牛角尖. 這個概念在coaching(教練)當中應用很多)

    對於學生來說, 小考試, 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game; 而對於學校教育做為一種義務 強制教育, 許多人會產生反抗心理, 因而投入思考, 自己是誰? 制度是甚麼 ? 人在這當中就會成長. 

    如果在大聯盟打球, 例如陳偉殷或王建民, 他們要把每次的出賽都當成考試? 還是當成一個game? 他們應該會有自己的一套答案, 面對制度與抉擇, 我們也可以找自己的答案. 

    但是有能力影響評量以及評量環境的老師或官員, 應該善用這樣的位置, 不要把評量給弄窄, 弄僵了. 

    考試評量 非洪水猛獸 

  • 2012-06-22 02:05
  • 中國時報
  • 【王立昇】
  •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  期望改變又不想受傷害的軟工思維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這一系列共出版了四冊,每一冊看來都很厚,好像閱讀起來也吃力,但其實如果能抓出作者的假設點,就能掌握出閱讀的目標與方向。若是問我這四冊各用一個字詞來表達主題,那就是:整體、觀察、溝通、實踐。這四項因子,也正是軟體專案開發成功與否的主要關鍵。

      我們並無法完全移植其他成熟產業(如建築、硬體製造業)的成功經驗到軟體這個領域來,原因就在於「變動(Change)」這個最根本的因素。因為變,所以無法事前規劃精密的藍圖再據此施工;也更因為善變,軟體專案無法採用代工業的IPO(Input-Process-Output)亦即瀑布式(waterfall)的管理模式。

      不是要抑制變動,而是要能順應變化;對軟體專案唯一需要保持的信念,就是要不斷做出改變。

      當面對軟體專案多變複雜的特質,第一步就是要能掌握住整體,這也是溫伯格在第一冊《系統化思考》開宗明義所提及,我們所需要的正是「正確的思考」,也就是系統化的思考,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系統化思考就是一種架構觀(architecture view),而架構並非單指IT系統如三層式(3-tier),我寧願稱呼這為實作面的分層結構框架。

      誰需要對軟體專案有全貌認知的系統化思考?個人以為兩種角色是必要的: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PM)與架構師(architect)。這兩種角色都是在做調和的工作,專案經理調和的是人,架構師調和的是技術。

      人包括了客戶、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團隊開發人員等各類角色。PM講究的是領導統御的能力,而非去精通某種管理工具、技術、方法論等,那些都是次要的。「人」才是PM首要解決的課題,如此才有機會在成本、時程、系統開發規模等找出適切的平衡點。至於品質,那則是架構師的責任了。架構師也是在做調和,只是他調和的是技術,而技術不單是指實作面,也涵蓋了需求分析、結構設計等其他兩個面向,個人擔任軟體顧問多年來的經驗,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這三種面向的不一致與衝突。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