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由時報 - 財經週報的一些報導, 對於金融市場如何對應極端氣候, 利用市場交易的方式減低風險, 可以參考看看.
以排碳權交易來說, 台灣的情況是, 由於總量管制還沒算好, 所以還未能上路. 廠商目前只能申請減碳認證.
2018-10-22
記者陳炳宏、李靚慧、張慧雯、楊雅民/專題報導
2018-10-22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這是自由時報 - 財經週報的一些報導, 對於金融市場如何對應極端氣候, 利用市場交易的方式減低風險, 可以參考看看.
以排碳權交易來說, 台灣的情況是, 由於總量管制還沒算好, 所以還未能上路. 廠商目前只能申請減碳認證.
2018-10-22
記者陳炳宏、李靚慧、張慧雯、楊雅民/專題報導
2018-10-22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第1章
財富從哪裏來?
──關於經濟學與環境的三大謬誤
當紙鈔變成廢紙
布拉希姆(Brahimu)是一名小學校長,當我住在非洲薩伊共和國(現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個偏僻村落時,他以頗為合理的費用,私下教我法語和斯瓦希利語(Swahili)。身為村子裏少數領有薪水的人,布拉希姆相當節儉勤奮,並且把所賺來的錢,統統藏在床墊下。然而在一九八○年聖誕節的隔天,布拉希姆的錢卻在剎那間變得一文不值。我看到他以一副不可置信的絕望表情,站在已然坍塌的村公所前,手中握著厚厚一疊的彩色鈔票,上頭還印著薩伊總統的肖像。就在前一天,這些錢還可以用來購買食物、衣服、電池以及腳踏車輪胎等物品,但現在卻成了一堆彩色紙。就算是村長也沒辦法給布拉希姆任何安慰,因為薩伊政府向地方官員所做的說明,和我們在廣播上聽到的訊息差不多。
《GDP又不能吃: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不斷遭到破壞的環境,做出一點改變》
You can't Eat GNP: Economics as if Ecology Mattered
這本書的舊版書名是《生態經濟大未來》,是早在2001年時出版的,也是經濟新潮社的前幾本書。
⋯⋯說起來,這本書和我們取名為經濟新潮社(EcoTrend Publications)有些關係。雖然記憶很模糊了……當時或許是因為看到了這本書,簽下版權,才定名為EcoTrend。
Eco就是兼取經濟學(economics)和生態學(ecology)的字頭。
但說來慚愧,我們生態方面的書出得極少,經濟、財經方面有一些,最多的是商管。這次改版, 算是捲土重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