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多樣性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徐瑞廷 JT HSU |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有機會和來自各個國家、各種背景的人工作,也常常要和不同行業的高階經理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於本書以多樣化(Diversity)為主軸,嘗試著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帶出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美日文化的差異,覺得很有啟發性,也感覺這裏面有很多概念具有商業上實務的價值。

  本書前半以一個奇幻故事,來說明幾個社會科學的概念。其中作者設計了一個橋段:一對夫妻因為一開始互相不想讓步,而最後兩人都沒飯吃,來說明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面對同樣的困境,女主角米娜則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對一個沒有互信基礎的陌生人,除了一開始願意選擇自己讓步之外,也讓對方知道讓步對雙方最有利,最後順利地達到了她的目的,取得了水喝。

  在商務上,我們也常常利用類似的手法,在讓步對兩邊都最有利的場合,如果想讓兩邊都能順利讓步,除了自己得有勇氣讓步、甚至冒著被占便宜的風險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signaling,也就是發送信號,讓對手知道自己即將讓步的意圖,以及對於對手也讓步的期待。

  此外,書中提到的「統計的選擇性偏差 (Selection Bias)」,也是人們在邏輯思考上常犯的一個錯誤。作者用一位農夫祈雨的例子來說明,該位農夫經統計發現,他對天祈雨的話五十天內不會下雨,可是不祈雨的話,七天之內必會下一場雨。因此他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太相信一件事情,反而會引發相反的情況」。後來女主角米娜發現,這名農夫都是在不下雨的季節才祈雨,也難怪無論怎麼祈禱都不下雨。

  在幫助許多企業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時時警惕自己不要陷入選擇性偏差的迷思。比方說,在協助某家電品牌商擬定策略的過程中,做了些相關性分析之後發現,有做店面建設的零售店銷售業績都比較好,但是這也不一定能夠完全證明店面建設能刺激銷量,因為有可能這些店面剛好都在比較好的地點,例如購物中心內,而這些地點對店面建設原本就有比較高的要求。刺激銷售量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地點,而非店面建設。

  為了防止這種偏差,除了書上提到的縱貫式調查,確保取得足夠樣本之外,在實務上也可以用其他角度來做交叉比對(Cross Check),以上個例子來說,如果能夠針對消費者,利用焦點小組討論(Focus Group)或消費者調查,來了解到底店面建設是否會促進消費者購買意願,同時再從競爭對手角度,了解是否競爭對手也有店面建設越好、銷售量越大的趨勢。如此一來,便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有效避免統計的選擇性偏差。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我在大學裏教經濟學,曾經很天真地嘗試過用文學作品當教材,目的除了拿小說故事當作舉例分析的對象,也希望學生們能發現閱讀的樂趣。不過,所選出的小說裏能夠用來討論經濟學的篇幅都相當有限,通常只能以鼓勵閱讀為藉口,在參考書目中夾帶小說。在經濟學術圈裏很早就有人指出,童話小說《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作者包姆(L. Frank Baum, 1856-1919),藉由小說來抗議當時美國的貨幣政策放棄白銀,改採金本位。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可以增加不少閱讀的趣味,不過小說的故事好看才是關鍵,因此我經常提醒同學,小說的解讀值得一看,可不能代替小說本身。

  也許很多人已經發現,現在的大學教科書經常用很活潑的方式撰寫,而且版面安排也色彩繽紛,盡量做到好看、易讀。可是我始終還是覺得寫作架構的差異,會影響閱讀的感受,教科書畢竟不是文學小說,而且我一直相信沒有能夠兼顧學術解說與閱讀樂趣的寫作方式。然而,當我拿到山口一男教授寫的這本《多樣性:認識自己,接納別人,一場社會科學之旅》,我在閱讀中不斷地感覺驚訝。他不顧一本書該有的寫作格式,卻峰迴路轉,一直吸引我繼續看下去。

  我很好奇這本書在書市裏該分在「文學類」還是「非文學類」。因為兩種寫作在書中交叉進行,而且都相當精采。從目的上看,山口教授是用寓言故事來介紹說明社會學與經濟學的一些重要理論,可是故事裏的細節絕非舉例說明式的刻板呈現。全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寓言童話以及故事中應用到的學科理論;第二部分是另一個故事,設定在大學的課堂上,教授與學生們討論一個大家普遍熟知的〈獅子與老鼠〉寓言故事,卻因為這個故事在美國與日本的版本不同,而引發了有趣的上課過程。

  正因為這本書在分類上都有點為難,所以恐怕不能登上某一類書的暢銷排行榜,我要在此特別為它抱屈。女孩米娜的故事不論在情節或文字方面都有特殊的風格。尤其是故事裏敘述的學術理論都因為設定的場景,而更容易理解,有些甚至可能成為老師上課時舉例說明的典範。至於第二個故事,不僅探討了東西方文化差異,更讓我們看見今日日本年輕世代社會問題的研究發現。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原本相當艱難複雜的理論,經過故事的連結竟顯得清楚而有趣。

  看完這本書,我想起我的學生們。教書這麼多年,經常有畢業很久的學生回到學校,閒聊之間會發現學生早已忘記我在上課時一再強調的論點,卻記得一些不經意所說過的趣事。也許學習都應該有趣,也許有趣才能有學習。

《多樣性:認識自己,接納別人,一場社會科學之旅》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曾嬿芬(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如果不仔細看,這本推廣社會科學知識的書可能會被當作故事書(fiction)來歸類。的確,不論就哪一個角度看,《為什麼我少了一顆鈕釦》以故事鋪陳社會生活的基本情境做為活用實例,並提出不同的思維重點與解決方案,是相當少見的寫作嘗試。本書作者山口教授目前任教於美國社會學重鎮的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並在過去幾年擔任系主任;他出生成長於日本,自東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到美國取得社會學博士並留在美國發展。他的研究專長是生命歷程以及日本社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近年來在日本持續出版原創性作品,這本以日文書寫的《為什麼我少了一顆鈕釦》正是山口教授以母語創作期的產物。

  這本書是社會科學界較少嘗試而自然科學卻大量運用的第三種文化(The third culture)知識傳播方式。第三種文化是用文學或藝術來傳遞科學(大部分是自然科學)知識的創作形式,第三種文化是企圖突破物理學者C. P. Snow看到科學與人文之間無法對話時所提出的「兩種文化」,而將重要的科學見解普及化的重要努力。就像自然科學中一批寫作高手想要傳達的知識,多屬於有助於人們了解自己與世界的基本構成與演變之間的關連(比如演化、生物化學、天文物理等),山口教授這本書的主題與人在社會中生活非常重要的基本處境與抉擇過程有關——比如囚犯的困境、共有地的悲劇、自我實現的預言、自我認同、多樣性、道德哲學、規範與自由、事後機率等。山口教授本人雖是社會學者,但是他所推廣的是社會科學,畢竟針對以上的各種課題,社會學、經濟學與政治學共享一些基本的知識基礎——不論是康德的義務論與邊沁的效益論之間的對立與抉擇、信任與自利之間的衝突、認同與理性對人行為的影響等,都以跨科際的合作與對話著名。

  這本書由兩個劇本所構成,一個是沒有時空與文化背景的哲學故事,另一則是一場跨文化與跨世代的教室對話。隨著第一個故事中那位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所進行的尋找完整自我的旅程,作者介紹一些社會科學重要的概念與運用,其中以「認同」為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認同——有關我是誰?什麼對我最為重要?——做為人類行為的核心,往往像阿基米德那個支點一樣撐起個人的世界,這個概念不再只是對自我人格發展與文化政治生活有重要影響,經濟學也開始重視認同對經濟行為決策的衝擊。人是否會對所從事的工作、所歸屬的組織或團體多一點付出,其中利益考量只占部分比例,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個人與外在認同感的強弱決定了付出對個人的意義。在經濟場域中人們往往是不折不扣的存在主義者而不自知,事實上,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也需要感情與意義感的驅動。

  第二個劇本是一場實景重現的美國大學教育現場,學生跨越各個學科與族裔背景,討論的主題是美國與日本社會的人際規範以及逾越的文化差異。藉由伊索寓言〈獅子與老鼠〉在美國與日本版本的差異,檢視罪與罰、契約與恩情在兩個社會的不同意義與法律後果。這場精采的跨文化、跨科際師生對話,彰顯每個社會最重視的價值影響了對於行為的期待與制裁的根本差異。美國版本中,老鼠爬到睡獅背上為的是表演個人的魅力,獅子醒來純屬倒楣,脫身之道便是交易談判(而不是道歉)以求降低厄運的負面後果。在日本的故事中,老鼠爬到睡獅身上一開始就是不小心犯下的錯誤(否則不致於大膽妄為),面對獅子的張牙舞爪,只能以表演弱者求饒贏得同情來找到活路。美國版本並不將獅子與老鼠的不平等地位視為理所當然,日本版本則將獅子的強者地位予以絕對的尊崇。這些故事主軸化為經濟、法律、人際規範等場域都有非常實際的對應現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劇本所展現的大學課堂是一個強調理解、表達、性格、聯想、批判性思考、發現問題以及創造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課堂是生產知識的場所,也是一場帶得走的知識盛宴。

  這本書適合中學年齡以上的讀者閱讀,不同年齡者與這本書的關係可能有不同的親疏遠近。比如寓言故事對成年讀者而言,似乎並不貼近其心智的思考方式;相對地對年輕人或青少年而言,本書的故事雖不複雜,但是蘊含在故事內一層又一層的寓意,卻需要相當的人生經驗或廣泛閱讀才能擷取精華。不熟悉的部分若能夠克服,讀者將可以得到對社會科學關鍵知識的進展做為獎勵。

  筆者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求學期間曾受教於山口教授,並擔任他所教授之統計學助教,奇妙的是,與山口教授學習和相處時還留在腦裡的片段回憶竟有許多和本書的主題有關。比如說有一次我好奇問他為何每週六仍到研究室工作,他告訴我因為日本人週六要上班(當時日本還未週休二日)!他雖身在美國,但是工作時間表卻是以日本人身分的認同來訂定,當我讀到本書有關認同與決策的重要關聯時,這段對話的回憶自然湧現。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其價值,正因為這樣,人生才有樂趣和希望。

  這本書,是作者以一個社會學家的觀點,所創作的故事。

  懂一點社會科學,能不能讓人生更美好,既了解自己,也了解這世界的道理?這就是作者的初衷,希望透過故事的形式,展現社會科學的迷人之處。

  全書是由兩個中篇故事構成,兩個故事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談「多樣性」這個主題。

  第一個故事〈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與魔法師卡茲〉

  故事是發生在某個星球上,那裡有個特別的習俗,就是每個小孩子一生下來,身上都會有一件一生都無法脫下的衣服,而衣服上會有七個鈕釦,分別代表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