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貨幣簡史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評論〕

誰來印鈔票?

黃春興(清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這本書寫得很簡潔,條理也很清晰,讀者只要按章節讀下去,並不需要導讀。再說,本書作者莫瑞‧羅斯巴德是二十世紀末奧地利經濟學派少數的代表人物,任何的「序言」都不免狗尾續貂。這難處,是我在答應寫這篇「書前文章」之後才嚐到的。既不能是導讀,也不宜是序言,那就只剩下「後言」的文體。後言擺在書後,並不是台灣出版界的風格。沒路可走,只好求突破,我就試著寫一篇擺在書前的「後言」。

 

  有了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我猜想讀者的疑惑大概是:「為什麼作者不去研究一套有效管理政府的理論,好讓政府在控制貨幣時無法循私護短?這樣,政府不再有流弊而百姓也坐收良好貨幣的益處,這樣不是雙贏?作者何必那麼偏狹,緊咬著政府的缺點不放?」在傳統強調大政府的中華文化薰陶下,產生這類的質疑是很自然的。其實,這類觀點不僅是一般的文化反應,在經濟社會進入全球化而個人日益覺得自己渺小無助時,期待大有為政府或世界政府的心態也較上世紀末更為強烈。還有一種影響是來自學界對民主的過度信任,譬如書市中流行的公司統理(corporate governance)與政府統理等理論,大都在傳遞這樣的信念:不論是大公司或大政府,只要股東或人民能設計出一套健全的統理和控管機制,就能放手讓管理階層發揮競爭優勢。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1章 前言

  極少經濟主題比「貨幣」更糾纏不清、更令人摸不著頭緒。舉凡「緊縮貨幣政策」相對「寬鬆貨幣政策」、聯邦準備體系相對於財政部的角色,以及各個不同版本的黃金本位等,辯論之聲不絕於耳。政府究竟該把銀根注入經濟體系,還是抽銀根?由政府的哪個機構來做?政府該鼓勵貸款,還是加以約制?該回歸黃金本位嗎?如果是,以什麼比率?無數的問題愈滾愈大、沒完沒了。

  貨幣問題的各種歧見,或許是源自人類的「務實」傾向——只想研究跟自己切身相關的政治經濟問題。但是,如果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日常瑣事,不再探究根本的差別,也不再問些真正基礎的問題,久而久之,基本問題就會被遺忘,而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將取代了對原則的堅持。人們往往有必要取得某些觀點,跳脫日常事務,以便獲得更完整的理解,對於經濟體制尤為如此,體制中的交互關係是如此錯綜複雜,以致必須將幾個重要因素孤立出來並加以分析,而後追蹤它們在複雜世界中的運作情形。以上是「魯濱遜經濟學」的重點,也是最受古典經濟理論喜愛的情節,儘管許多評論家認為,分析孤島上的魯濱遜和星期五的經濟行為,實在與現實世界脫節,但它其實有個極有用的功能:突顯出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

  在所有經濟問題中,貨幣可能是最糾纏不清,也是最需要採取某種觀點的。此外,貨幣這個經濟領域,覆蓋交織著數百年來最多的政府干預,許多致力研究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卻刻意略過貨幣,堅稱貨幣不一樣,一定要由政府供給、受政府約束。他們從不認為國家管制貨幣形同干預自由市場,貨幣的自由市場是他們無從想像的,政府必須鑄幣、發行紙鈔、界定何謂「法定貨幣」(legal tender,譯註:法律賦予在一國境內有強制流通能力的貨幣)、創造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給、「穩定物價」等。
  由歷史觀之,貨幣是政府最先控制的事物之一,十八、十九世紀的自由市場「革命」,對於貨幣少有著墨。因此,現在是回歸基本面,來到「貨幣」這個經濟體系命脈的時候了。

  讓我們先問自己:貨幣能在自由的原則下被組織或安排嗎?我們能夠擁有如財貨、勞務一般的貨幣自由市場嗎?這麼一個市場會是什麼樣子?各式各樣的政府控制會造成哪些效果?如果我們偏好其他方向的自由市場,希望消除政府對個人和財產的侵犯行為,當務之急就是:去探索貨幣的自由市場有哪些做法與手段。


第2章 自由社會中的貨幣

一、交換的價值

  錢從哪裏來?魯濱遜顯然不需要錢,他可吞不下金幣。魯濱遜用魚換取「星期五」的木材時也無須為錢傷神,可是當社會上不光只有幾戶人家時,錢就派上用場了。

  為了解釋錢的角色,我們得退一大步,問道:人究竟為何交換?交換是人類經濟生活的基石,沒有交換,將沒有真正的經濟制度,也不會有社會。自願交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雙方期望從中獲益,A和B協議將各自的財貨或勞務轉給對方,如此就形成交換。雙方顯然都獲益,因為每個人對換來的財貨或勞務,評價都比所付出的更高。當魯濱遜用幾條魚換取木材時,他認為「買來」的木材,比「賣出」的魚更有價值;星期五的想法則恰好相反。從亞里斯多德乃至馬克思,人類誤以為「交換」代表某種價值均等性,換言之,如果用一籃子魚換十根木材,表示魚和木材之間存在某種均等性(equality)。其實交換之所以成立,只是因為兩種東西在兩造心中的地位不同罷了。

  為何「交換」在人類之間竟如此普遍?基本上是因為自然界的多樣性(variety),包括人類的多樣性,加上自然資源散處各地的緣故。每個人有不同的技能和性向,每塊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有資源,交換就從這種自然界的外部多樣性而來。堪薩斯用小麥換取明尼蘇達的鐵礦,某人提供醫藥服務來換取另一人的小提琴演奏,「各司其職」讓人人發展自己最棒的技能,並促使各地區開發其特有資源。如果不能交換,如果每個人被迫要自給自足,多數人想必只有餓死的份,活下來的也不好過。「交換」是生命的活水,不僅對經濟是如此,對文明本身也是。

二、以物易物

  話說回來,直接交換(direct exchange)有用的財貨和勞務,幾乎不足以使經濟制度從原始層次開始提升。這類直接交換(或以物易物〔barter〕)比純粹的自給自足好不到哪裏去,原因何在?首先,想也知道,直接交換幾乎不足以讓生產持續,如果瓊斯雇幾名工人蓋房子,他要付給他們什麼呢?是房子的一部分,還是他們用不上的建材?問題出在「不可分割性」和「碰不上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說,假如史密斯想用犁換幾樣不同的東西,像是雞蛋、麵包和一套衣服,那麼他該怎麼做呢?他如何把犁大卸八塊,將其中一部分交給農夫,剩下的給裁縫?就算東西可以分割,也不太可能讓交換雙方同時找到彼此,假設A想賣一堆雞蛋,而B有一雙鞋,如果A要的是衣服,怎麼可以硬是把兩人湊合起來呢?再想想某位教經濟的老師,要找到一位想用雞蛋換取幾堂經濟學課程的蛋農,會是多困難的事!由此可知,直接交換是不可能造就任何經濟文明的。

三、間接交換

  儘管如此,人類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發現間接交換是大幅擴充經濟的途徑,在間接交換的機制下,你把東西賣掉後,換來的並非立即所需,你得將它賣掉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這種做法乍看之下既「拙」又拐彎抹角,實際上卻是個妙招,讓文明得以發展。

  農民A想買B製作的鞋子,他發現B想要的不是蛋而是奶油,於是A先用雞蛋跟C換奶油,再把奶油賣給B來換鞋子。換言之,他先買奶油並非因為他自己想要,而是想用奶油換鞋子。類似地,擁有犁的史密斯願意賣掉犁,來換取一樣更容易分割並出售的商品(比如奶油),然後用部分奶油換取雞蛋、麵包、衣服等。在這兩個案例中,奶油的優勢在於較高的市場性(marketability),這也是一般人除了單純消費外,對奶油還有超額需求的原因。如果某樣貨品較具「市場性」,換言之,如果大家都認為奶油比較好賣,那麼奶油的需求量會因為可做為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而變大,於是某專業人士便可透過這個媒介,用自己的產品換取其他專業人士的貨品。

  今日世界存在著各種技能和資源,貨品的市場性也形形色色,有些貨品的需求量較大,有些較容易被分割成小單位而無損其價值,有些比較耐久,有些便於長途搬運,總之所有優點都有助提高市場性。無論在哪個社會,最有市場性的貨品會逐漸被選為交換媒介,一旦有愈來愈多人選作媒介,其需求量便水漲船高,進一步提升它們的市場性。結果變成良性循環:較高的市場性使更多人以它們為媒介,於是進一步提高其市場性,就這樣循環下去。到最後,一、兩樣商品被當成通用媒介,幾乎所有交換行為都派得上用場,而這些商品就叫做「錢」。

  自古以來,許多不同財貨都曾被當作媒介,像是殖民時代維吉尼亞州的菸草、西印度的糖、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的鹽、古希臘的牛群、蘇格蘭的釘子、古埃及的銅,還有穀物、串珠、茶、瑪瑙貝殼和魚鉤等。經過好幾世紀,金和銀取代其他商品,成為自由競爭市場中的貨幣,兩者都有獨特的市場性,是需求量很大的飾品,而且具備其他商品所無的必要特質。近來銀比金更充沛,多半用在較小額的交換,金則用於較大額交易。無論如何,自由市場發現「金」和「銀」是兩種最有效率的貨幣,而這才是重點所在。

  交換媒介在自由市場中的漸次發展,是確立貨幣地位的不二方式。貨幣的創造方式無他,不是大夥兒突然決定把沒用的金屬拿來當錢就是錢,也不是政府管幾張紙叫「錢」就算數,因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其背後必定蘊含著對之前的貨幣價格的理解。和被消費者直接使用或生產者生產的貨品相比,貨幣一定要有一個已存在的價格,好讓需求有所本。然而貨幣的價格只能從物物交換某個有用商品開始,然後將原先對直接使用的需求(以金為例即做為首飾)1,加上對其做為交換媒介的需求而得到。因此,政府無權為經濟體系創造貨幣,貨幣的發展只能透過自由市場的運作。

  現在我們的討論中,出現有關「錢」的最重要事實是:錢是一種商品。了解這個簡單道理,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人們對「錢」的看法往往不是太過就是不及。錢不是可以和實體商品分離的抽象的記帳單位;錢除了用來交換外並非一無是處;錢不是「社會地位的宣示」,也不保證價格固定不變。錢只是一種商品,不同的是人們主要用它做為交換媒介,撇開這些,錢依舊是商品,而且如所有商品般具有某個存量,人們為了消費和持有的原因而需要錢,錢和所有商品一樣,其「價格」(從其他貨品的角度而言)取決於它的總供給或存量,與人們購買和持有的總需求之間的互動。(人們出售財貨和勞務來「買」錢,一如把錢「賣掉」來買財貨和勞務。)

 

貨幣簡史立體書封.jpg

 

貨幣簡史:你不能不知道的通膨真相

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貨幣簡史立體書封.jpg

 

貨幣簡史:你不能不知道的通膨真相

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陳正芬、高翠霜

2021年11月6日出版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