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News Lens的一篇好文, 文長. 作者仔細解釋了國際觀是甚麼? 它為甚麼對於現代人很重要.
值得一讀
關鍵字是:文化智商(CQ,Cultural Quotient, or Cultural Intelligence)。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張 苡絃2015/04/20
我覺得該是時候來談談這個問題了:台灣人是種族歧視者(Taiwanese people are racists),而且還非常嚴重。
推薦News Lens的一篇好文, 文長. 作者仔細解釋了國際觀是甚麼? 它為甚麼對於現代人很重要.
值得一讀
關鍵字是:文化智商(CQ,Cultural Quotient, or Cultural Intelligence)。
我覺得該是時候來談談這個問題了:台灣人是種族歧視者(Taiwanese people are racists),而且還非常嚴重。
《CQ文化智商》榮獲2013政大科管智財百大好書Top 10, 感謝政大溫肇東教授的書評!
台灣想走出代工的宿命,企業希望轉型升級,極需補強各種能耐,而其中最缺的可能就是「文化智商」。同樣的,近年來在推動「品牌台灣」或「行銷台灣」,也和文化智商高度相關。「文化智商」簡單的說,包括對自己文化的理解,台灣的文化到底包含些什麼?什麼代表台灣;及對異國文化的包容與處理,亦即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我們可與異文化的人們有效互動的能力。這樣的能力過去在我們的教育及養成的過程中,是非常的不被重視與不足的。
台灣的人因為島國或近來「鎖國」的緣故,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除了客戶及工作上的需要,我們不太努力也沒興趣去了解他國、或關心鄰國事物,所以我們對東南亞鄰近文化的了解,說不定沒有歐美來得多,而且多半停留在觀光的層次。即使在福島事件,我們表示的熱情與巨額捐款,可能也因不諳日本的文化,或文化智商不夠,在處理上沒能得到相應或適當的回報。
雖說有很多人可以同意「世界是平的」概念,在實際的物理(有形)世界還是有距離的、還是有各種的關卡,並不是真的平順到暢行無阻。不論從技術、人力、金融的角度來看,今天和過去比較,流通確實是幾乎無國界。我覺得很多有形的或無形的「障礙」,其實和當事人或主事者的「文化智商」有關,亦即對對方的語言及文化掌握度較高的人,比較能夠在跨文化間來去自如,比較沒有溝通或理解障礙,在講究全球行動力(mobility)的今天也比較吃香。
在楓丹白露法國最早國際化的管理學院INSEAD,創校時就規定沒有哪一個國籍的老師可以超過教員的十分之一,沒有哪一國的學生可以超過全體學生的百分之五。像這樣「天生就是全球化」(Born Global)的學習環境,培養出來的學生應會有較深刻的多元文化觀。最近我聽說入學的條件又更進一步,不只是要會兩、三種第二外語,必須起碼曾在三個國家以上生活過。個人創造力的要素包括有較深刻的生活經驗,能欣賞跨國的多元文化。
不論在董事會或經營階層,台灣的企業很少有超過三個國籍的背景。生長在島國的我們,對處理多元文化的經驗與智商都不多,雖然目前外勞人數(菲傭、印尼傭、陸配)已是習以為常的現象,但我們並沒有特別想去了解這些伙伴的原生社會及其文化。在企業人才的運用上,也鮮少想到我們可以招募全球的人才為我們所用。新加坡的人口少,反而可以吸收運用多國的人才。
《CQ文化智商》推薦序
當整個世界走到你的眼前
文 / 劉奕成 | 臺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CFA Society Taiwan)榮譽理事
機翼輕掠過伊斯坦堡上空的霧靄雲霞,我透過窄小的景窗看著博斯普魯斯海峽由暗點亮,飛機出人意表地緩緩降落在亞洲這一邊。平常來這裡,都是從歐洲那端降落,但這次從亞洲出發,在亞洲轉機,結果花了二十多小時的旅程,還在亞洲。鄰座的日本人彷彿看穿我的失落,自言自語起來:「再三十分鐘,我們就到歐洲了!」
一夜沒睡,我覺得渾身乏力,腦海咀嚼著一路上看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等電影,穿梭時空、穿梭地理的影像,此刻尤其難以消化。
這些多元跳動的景緻,居然讓我一時難以招架。雖然因著人生的巧合,曾流離於費城、紐約、約翰尼斯堡、東京、香港、上海等地工作,看似渾然無懼新鮮的事物,但是我已經在「舒適區」——台灣待了太久,也開始對國際文化消化不良,也不再與友人爭辯,轉而接受「台灣逐漸成為亞洲最不國際化也最不多元的地方」這個鐵錚錚的事實。
鬆開安全帶,另一側的澳洲人找我攀談,他說他剛看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覺得李安很厲害,可以把印度的文化描述的那麼深刻。
【推薦序】文化智商——即使「在母國生活,在故鄉工作」也必須具備的能力 文/楊千
在管理活動中,做決策與落實決策都需要溝通。因此,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學習如何有效的溝通,是一輩子的功課。不僅要能和來自於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也要懂得如何和文化背景和自己不同的人溝通。
在管理學中,將這種與自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溝通的能力,稱為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CQ)。
這讓我想到,我在大學裡上課或在產業中一些演講的場合中,常會做一些現場調查;我發現大約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年人都曾經出國,年紀愈大比率愈高。近十年來即使是年輕人,或是旅遊或是出差,或是外派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
尤其近年來,在教育部鼓勵大學國際化的政策影響下,我所帶的研究生之中,有許多人熱心地申請國際交換學生的計畫,一方面提早培養國際觀,另一方面也為畢業之後踏入職場預做準備。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一向樂於幫同學們寫推薦信。
除了出國旅遊、遊學、留學或出差之外,遠赴海外工作者也愈來愈多。我記得,以前曾經帶過一位很優秀的學生,畢業之後進入一家人人稱羨的外商工作,前後外派新加坡、美國芝加哥受訓;有機會和她見面或聯絡時,言談之間,她總會談到由於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痛苦和辛酸。
行筆至此,我的腦海浮現兩種極端不同的表情——在學中的研究生希望我幫忙寫交換學生計畫的推薦信時,他們臉上顯露出神采奕奕、朝氣蓬勃的神情。然而,同樣是出國,在海外工作的畢業生卻面露失落又無奈的表情;對於「在他方生活」充滿浪漫想像的研究生,與如願以償「到國外工作」的畢業生之間,心情的落差顯然很大。
【推薦序】文化智商CQ:為全球化人生與職場加分
文/蔡惠卿(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首先,我是以非常感激與感恩的心情來為《CQ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中文版寫推薦序,因為這是我期待已久的好書。
第一次閱讀本書英文版,是我二○○六年前往美國研讀組織心理學時的必讀課本,也就是教授指定的教材之一;當時覺得如獲至寶,就很急切地想要與公司幹部分享。惟考量每個人對英文內容的理解程度不一,因此在因緣際會下,我主動向經濟新潮社大力推薦這本書,請專家翻譯成中文並出版以饗更多讀者。
由於人類未來生活全球化程度愈來愈高,而台灣中小企業在全球商業活動中的機會更是愈來愈多,國際企業間的購併也是必然趨勢,新一代經理人將有更多機會在全球化的社會裡工作與競爭,在法律、財務、政治、經濟等面向,皆可透過專家的觀察分析而了解;惟獨文化不同,它的面向是隱性的,必須透過自身的用心體驗學習,才能累積成智慧與技能。
就以我所服務的上銀科技公司為例,自一九八九年創立以來,上銀即以自有品牌HIWIN和研發創新為主軸,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公司。在那個年代,台灣產業以「代工」為主要經營思維,既有MIT的國家形象包袱,又缺乏「全球化佈局」的台灣企業可當學習典範,上銀的全球佈局可說是「笨鳥先飛」。
在卓永財董事長與經營團隊辛勤耕耘二十四年來,上銀已由德國、日本等工業先進國家的追隨者,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線性傳動產品的領導品牌;對海外市場的耕耘,我們始終很努力又有耐心地進行溝通與教育訓練,不論是從決策面、管理面、財務面、業務面……等等,我們隨時有一群人與海外子公司、孫公司、研發中心、代理商、供應商、客戶等六十多個國家的成員互動交流。
《CQ文化智商》導讀
無緣之慈、同體之悲:開啟跨文化之旅的異地關懷
文/鄭伯壎
一九○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吉卜林(Joseph R. Kiplin)說:「除了在天上,東西方永不相逢」——吉卜林的作品充滿著豐富的想像力、東方的異國情調,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以印度為背景的故事,經他的生花妙筆信手拈來,既傳神又逸趣橫生。
可是,連他這種生活在他鄉、熟悉異國文化的老練旅人,都有這種異文化之間不相逢的喟嘆,就更不用說那些素未謀面的地球村成員,想要跨越不同文明與國家之間的文化鴻溝,是如何的不容易了。
更悲觀的是,雖然文化鴻溝的填平不易,可是,誤會的滋長卻是如影隨形,因而,導致族群衝突的悲劇也就在所難免。
美國政治學大家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一九九三年發表的〈文明的衝突?〉一文中,就大膽預示國際政治最危險的潛在衝突,乃存在於不同文明群體之間的裂縫當中。換言之,消弭文化鴻溝不但不容易,反而有擴大的可能,並演變為重大的政治衝突事件,且導致人類的浩劫。
了解他人、包容異己、認同多元文化,
永遠是商業成功的關鍵!
身處全球化的時代,不論你願不願意,
整個世界向你走來,多元文化也不請自來。
這時候,你需要的是文化智商(CQ,Cultural Intelligence),
一種能和異文化的人們有效互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