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們害怕管不動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很害怕讓父母失望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在我接觸過的成年個案當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他們談及小時候的家庭經驗,最容易留下負面感受並且持續困擾他們到成年的,都是小時被父母嚴厲管教或被羞辱的經驗。例如:因為做錯事情、哭鬧不休、說謊或不服而被痛打、被撕書或丟書、被關進廁所、被忽略不理、在大街上被大吼或直接被丟在馬路上等經驗,最為常見。談到這些經驗的時候,他們描述的方式像是才剛發生沒多久一樣,歷歷在目。只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沉澱,可能沒有明顯的情緒反應,有些人甚至可以用幽默的口吻敘述當時的情境,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都對當時父母管教的臉色印象非常深刻。
這些個案來到我的面前,帶著非常深的失落感,以及對父母的恐懼和不諒解,在諮商室裡面談論著對周圍環境的不安全感、抗拒敵意以及對自己的不夠滿意。無論當時他們做錯了什麼事情,他們受到了處罰後,行為或許得到改善,或許沒有,但可以確定的是,過於嚴厲或缺乏接納的管教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受傷的感覺,挫敗了他們的信心。只是當年的父母可能無法區辨,到底改善孩子行為、讓他們暫時停止哭鬧及搗蛋的是教育引導成功的成果,還是他們因為感覺受傷害怕而做出的轉變?
每個成年人心中其實都住著一個孩子,而那個孩子天生就會主動尋求父母的關愛和注意,即使他們表現不好、情緒不佳,他們仍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接納,又像是當家中有年幼的弟妹出生時,年長的孩子對父母的渴望依然不會減少,這些心理需求如何在關鍵時刻被滿足,足以深刻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有沒有被愛、值不值得被愛的感覺。當孩子感覺不被關愛和接納的時候,一方面孩子必須快速地獨立,練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個體,不斷追求卓越來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因為害怕永遠無法得到更多肯定而自卑,讓他們反其道而行,表現出不在意、不配合的樣子,因為他們唯有這麼做,好像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心教育, 技職教育的朋友, 可以參考這篇.
讀完頗有感觸,
在選擇職業方面, 他們把「幫孩子找出興趣」作為重點目標,
他們的輔導機構, 會解釋各行各業的工作內容, 也可以實習, 可以進入職校, 總之是用非常穩健, 堅定的機制來幫助年輕人找到自己的興趣. 而不是用分派, 指派工作的方式.
對於還是有困難者, 還會提供'私人教練"來輔導, 最多可以到24歲為止.
反觀台灣,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讀書就是一切, 太多人被毀在升學主義, 高職生也八成以上進入技術大學, 基本的實務東西還是沒學好, 技職也不像技職了.
必須對技職, 技職的價值有更深的信念.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
鼓勵是邀請孩子合作的主要方法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inferiority)。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激勵他嘗試透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個人處境的改善可以緩和自卑感。」
阿德勒博士是一位相當具有社會意識的心理學大師,在他的個體心理學中,把人視為一個獨立而統一的個體。然後,在社會、學校、家庭等系統與脈絡裡面,看待一個成長中的兒童,如何超越其自卑感,形塑其人格與生活型態,並持續一生地追求優越感與實現自我價值。
擁有自卑感本身,不代表心態上不夠健全。我們常常會為自己設定比較高遠的目標(相對於現況),因此有自卑感也不意外。像是孩子出生之後,會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會羨慕嫉妒父母、大人所擁有的權力,也可能跟手足之間比較競爭。自卑感的出現,反而可以是一種讓自己更好的動力。
所以藉著鼓勵,讓孩子將彌補自卑感的力量,用在對家庭、學校、社會產生貢獻,就可以建立其自我價值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做的,是給予孩子合適的任務,透過完成這些任務,讓孩子的自信得以穩固。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
穿越時空的阿德勒,解密親子因果之旅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我自己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後,一直思考著教養的理路。但是,正所謂「教子無師父」(台語),如今我回顧自己過往超過十五年的親職歲月,與其說,教養是一種科學,我更覺得,教養是一種藝術。
科學跟藝術有什麼不同?我的淺見是:若人人依照「標準程序」執行,都有相同的結果,這就是科學;若人人依照「標準程序」執行,卻有不同的結果,這就是藝術。
這本針對「教養」的心理學講義,是個體心理學家開山祖師阿德勒(Alfred Adler),綜合自己的學術創見,以及對眾多孩子的觀察和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在我看來,這很像執行教養「標準程序」的指導手冊。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
歷久彌新的教育觀:為孩子預備好以勇氣迎接人生
曾端真 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本書貫穿一個概念: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兒童教育的根本之道是了解孩子的人生風格,並且以鼓勵協助孩子培養勇氣。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無法避開困難,必須面對人生任務的挑戰。阿德勒主張兒童教育的目標在於為孩子預備面對人生任務,和克服生活挑戰的勇氣。
坊間關於管教孩子的書或訊息,有如萬花筒般,絢麗又千變萬化。許多父母和教師面臨的困境是,雖然讀遍了書本知識,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仍然有英雄無用武之憾,也迷失在多如牛毛的管教知能中,無所適從。阿德勒為我們指出其中一個關鍵,那就是大人們幾乎都缺乏對孩子的行為目的之了解,只著眼在孩子的表象行為,因而所用的管教方法上焉者揚湯止沸,下焉者孩子越走越偏。阿德勒說,我們無法直接處理行為或症狀本身,必須了解孩子這個人,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是「錯誤行為」,而是犯了錯誤行為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關心人必定要先於處理行為。
阿德勒用深入淺出的故事來說明人生風格,以及如何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人生風格是主導人生的軸線,有如隱藏在個體潛意識中的領航圖。這張隱藏的人生地圖指出個體所欲前往的目標,以及如何避開所厭惡的處境。個體的目標即其優越感所在,其所厭惡的處境即其自卑感之處,偏差行為或症狀便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之手段。
孩子的錯誤行為是其人生風格偏誤的跡象。阿德勒說人生風格是所有行為的核心根源,幼兒在五歲之前,已然建立了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能夠辨識兒童的人生風格是否已經偏誤,並且及時伸出援手。孩子犯錯是氣餒的現象,因此教育孩子不能偏離鼓勵之道,唯有鼓勵,才能讓氣餒的孩子有勇氣修正人生風格,走回正途。正確地了解孩子,謹守鼓勵的態度和技巧,便不會在管教技巧的迷陣中亂了方寸。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備受好評的《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之後,
這本《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瞄準本時代的最重要議題——教育問題、人格的養成問題,直逼阿德勒的理論初心!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
彭正梅、彭莉莉 譯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