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序

我們害怕管不動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很害怕讓父母失望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在我接觸過的成年個案當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他們談及小時候的家庭經驗,最容易留下負面感受並且持續困擾他們到成年的,都是小時被父母嚴厲管教或被羞辱的經驗。例如:因為做錯事情、哭鬧不休、說謊或不服而被痛打、被撕書或丟書、被關進廁所、被忽略不理、在大街上被大吼或直接被丟在馬路上等經驗,最為常見。談到這些經驗的時候,他們描述的方式像是才剛發生沒多久一樣,歷歷在目。只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沉澱,可能沒有明顯的情緒反應,有些人甚至可以用幽默的口吻敘述當時的情境,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都對當時父母管教的臉色印象非常深刻。

  這些個案來到我的面前,帶著非常深的失落感,以及對父母的恐懼和不諒解,在諮商室裡面談論著對周圍環境的不安全感、抗拒敵意以及對自己的不夠滿意。無論當時他們做錯了什麼事情,他們受到了處罰後,行為或許得到改善,或許沒有,但可以確定的是,過於嚴厲或缺乏接納的管教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受傷的感覺,挫敗了他們的信心。只是當年的父母可能無法區辨,到底改善孩子行為、讓他們暫時停止哭鬧及搗蛋的是教育引導成功的成果,還是他們因為感覺受傷害怕而做出的轉變?

  每個成年人心中其實都住著一個孩子,而那個孩子天生就會主動尋求父母的關愛和注意,即使他們表現不好、情緒不佳,他們仍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接納,又像是當家中有年幼的弟妹出生時,年長的孩子對父母的渴望依然不會減少,這些心理需求如何在關鍵時刻被滿足,足以深刻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有沒有被愛、值不值得被愛的感覺。當孩子感覺不被關愛和接納的時候,一方面孩子必須快速地獨立,練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個體,不斷追求卓越來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因為害怕永遠無法得到更多肯定而自卑,讓他們反其道而行,表現出不在意、不配合的樣子,因為他們唯有這麼做,好像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

  這本書《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是為家長及老師而寫,特別是寫給那些非常用心、希望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及規矩的家長及老師們。正因為我們都渴望給孩子最好的,而「最好的」是來自我們大人的觀點,所以總是會有盲點。作者鼓勵我們也從孩子的視角去了解他們的處境,去體會他們因為環境、生理因素或人際互動中嘗到的挫敗感,去了解那些不願意正視大人雙眼的孩子在害怕什麼,去想像那些被貼上懶惰散漫、心不在焉標籤的孩子們,可能是更害怕被貼上無能或愚蠢的標籤。

  這會讓家長和老師們大開眼界,讓我們對那些不受控制、故意造反、蠻不在乎的孩子會有不一樣的看法;這可以讓家長和老師也暫時喘一口氣,因為在我們想要更用力去教育那些難教的孩子時,我們可能也早已感到疲憊不堪。這個關鍵的轉變就在於我們大人,比孩子有更多能力可以去看見,並給他們更多的勇氣和引導,陪伴他們繼續發展。

  同時,這本書也會讓你感覺自我療癒。我們多麼渴望成為滿分的爸媽,我們也曾經多渴望成為優秀的孩子,這本書告訴我們,人都有天生追求優越的本能,就算我們仍然不夠完美,但我們可以透過本書更了解自己心中的那個孩子,是如何努力在面對父母的教養、家中的變化和環境的挑戰。

  我們害怕管不動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很害怕讓父母失望。我們可以更了解孩子,才能更靠近他,這是閱讀這本書最棒的事情。

立體書封.jpg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阿德勒(Alfred Adler

彭正梅、彭莉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許嬰寧 阿德勒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