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覺得滿不錯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

知名英國品牌 Lush 關閉社群帳號,瘋了嗎?資深行銷人:看似反社群,其實早已洞悉社群

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2021/12/06 換日線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所事事」,為什麼很重要?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鳥兒、花朵、樹木、河流?

你的思考已經斷裂多久了?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是誰?

如何開始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緒論

倖存之用  Surviving Usefulness

 

  沒什麼比無所事事更難的了。在這個我們具有多少價值,是由我們的生產力決定的世界,很多人發現我們的分分秒秒都被我們日常使用的科技,當成財務資源牢牢地掌控、最佳化或占用了。我們把自己的空閒時間交給數值計算、以各種被演算過的版本與他人互動,並建立及維繫個人品牌。對某些人來說,在我們完整生活體驗的流線化與網絡化之中,可能有種工程師般的滿足感。但某種緊張的感覺,某種被過度刺激、無法維持思緒的感覺,揮之不去。雖然它可能來不及被意會到就消失於令人分心的螢幕之前,但這種感覺其實十分迫切。我們還是覺得,賦予人生意義的事物大多來自於意外、中斷、機緣巧合的相遇,也就是經驗的機械式觀點企圖消除的「停機時間」(off time)。

  早在1877年,羅勃.路易斯.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就說忙碌是「活力不足的症狀,」並觀察到「處處都有那種行屍走肉,除了在進行某些傳統事務時,幾乎意識不到生命。」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塞內卡(Seneca)在〈論生命之短促〉(On the Shortness of Life)中描述了驀然回首,赫然發現生命已從指縫中溜走的恐懼。聽起來頗像某個沉溺於Facebook恍恍惚惚一小時的人倏然驚醒的心聲:

 

回顧過去,想想……當你渾然不覺自己正失去什麼時,有多少事情掠奪了你的生命,有多少生命耗費在無益的悲傷、愚蠢的喜悅、貪婪的欲望、社會的誘惑之中,只留下寥寥無幾的自己;你會察覺,屬於你的季節還沒到來,你就已經快死了!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所事事+書腰立體書封.jpg

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

How to Do Nothing: Resisting the Attention Economy

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 著

洪世民 譯

2021年4月3日出版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