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省的技術(新版):勇敢了解自我、願意真心傾聽,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讓自己和組織更強大!》簡介、目次、前言
內省(Reflection),是以客觀的角度,
了解自己和他人「為什麼這麼想、這麼說」,
找出隱藏在意見背後的經驗、感受、價值觀。
幫助我們從經驗中學習新事物,
讓未來的自己做出更好判斷與行動。
《內省的技術(新版):勇敢了解自我、願意真心傾聽,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讓自己和組織更強大!》簡介、目次、前言
內省(Reflection),是以客觀的角度,
了解自己和他人「為什麼這麼想、這麼說」,
找出隱藏在意見背後的經驗、感受、價值觀。
幫助我們從經驗中學習新事物,
讓未來的自己做出更好判斷與行動。
這本書罕見地清楚說明:什麼是衡量、沒去衡量一件重要事情的風險、嘗試去衡量的方法、為何小樣本的衡量很有幫助、費米提問、校準的方法(你自己的90%信賴區間有多準?)、五的規則(利用簡單的統計學,就可知道中位數所在範圍),此書太神奇,也奠定了在商業統計、決策領域的經典地位。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做好量化決策、分析的有效方法(經典紀念版)
HOW TO MEASURE ANYTHING: Finding the value of “intangibles” in business
道格拉斯‧哈伯德(Douglas W. Hubbard) 著
高翠霜 譯
最近再翻了一次《人月神話》,畢竟已經印過太多次了,版也不堪用了,因此換了新的檔案。
再次震懾於這本書的力量,與完整性。在每一章的開頭放一幅圖,成了《人月神話》的一項特色,一個集體回憶的點。在「二十週年紀念版序」裡面,作者提到,這是出自美術指導Herbert Boes的建議,是他提出了每一章都用一幅圖作為開場的重大建議,而當時作者手中只有焦油坑(第1章)和Reims大教堂(第4章)兩張圖,為了找這些圖片還額外花了一年的時間,但作者說永遠感激他所提出的這個構想。
想要談的正是第4章,標題為「專制、民主與系統設計」,一開始先從歐洲的建築談起,以教堂為例。要蓋一座教堂可能要花幾個世紀的時間,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不同的建築師可能會開始想一些新點子,或在風格上做變化,因此也容易漸漸破壞掉設計的完整性。
作者說,在軟體工程上,因為概念的不統一而造成問題的情況,遠比蓋教堂還糟。往往把設計工作切割成好幾部分,由不同的人去做,而無法貫徹主設計師的一系列想法。
〔推薦序〕
後疫情?新常態?庫存永遠不會騙人
(台灣多家上市櫃企業顧問,著有《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等暢銷書)
2020年 大家先是震撼於新冠肺炎的高傳染性,接著哀嚎著全球供應鏈斷鏈。
2021年 外銷需求強勁、貨櫃塞港、運費大漲,各家通路拼命叫貨。供應商滿手訂單的甜蜜負擔,但時序入冬慢慢開始有人擔心這狂歡派對何時落幕?
〔推薦序〕
在殘酷的現實中,追求美好的生活
楊千(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學習在殘酷的現實中追求美好的生活」,我喜歡作者書中的這個句子。
管理學院的教學裡,對於MBA或EMBA的教育,我們時常用個案分析的方式來跟同學們分享決策者的焦慮,分析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有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沒有教科書可遵循,但是有故事書可以參考。個案教學的起源就是認為決策的智慧不容易教,但是可以透過個案來學習——從不同的故事裡體會決策者的焦慮,學習分析其面對的管理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及解決方法。當我們累積了足夠的個案,就能從中學到一些決策的智慧。根據我在業界的經驗,通常我們先觀察到問題的現象。但現象常常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此我們第一步是把問題的現象描述清楚;第二步是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第三步是根據對根本原因的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來說就是:問題描述,根本原因,解決方法。
而《決戰庫存》這本書,正是一本適合當成個案分析來看的(供應鏈)管理實戰書。
【沒有人想到,在疫情反覆的時代,全球供應鏈會有「斷鏈」的危機,封城、戰爭、原物料飆漲、物流不通,使得「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益發突顯出來。
當世界走向數位化、虛擬化的同時,仍然需要實體的物料、機器設備的支撐,在需要的時候,及時提供給需要的人。
後疫情時代,市場需求變化劇烈,「庫存管理」、「供應鏈管理」更重要!】
決戰庫存:連結客戶與供應商,一本談供應鏈管理的小說
程曉華 著
2022年6月9日入庫
|推薦序|不是編輯也應該習得的編輯學
我曾經著迷於收納與整理,契機是我無法忍受工作室被書蠶食鯨吞。
每天打開門,眼前所見是滿滿的書,就算經過整理仍然在視覺上產生某種壓迫感,更不用提我甚至必須添購數張書櫃來安放多半不曾翻閱過的書。有一天,我看著這些書本,忽然覺得受夠了。於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重新收拾打理,把庫存送往專業的出版倉庫,不會用到的舊書則是打包出去。眼見空間裡的書本漸少,竟也揭露了當初我買這一間老公寓,並將之改造成出版社基地的初心:這是專屬於我的,內容產出的聖殿!
後來,我也把收納的念頭放在其他生活物件之中,無論是冰箱、倉庫、抽屜或是機車車廂,全部都是我的目標物。我瘋狂整理,火力全開地篩選、保留、丟棄。有一天,我仔細整理皮夾的內容物,從中挑出了許多過期證件、店家早已倒閉的會員卡,緩慢檢視這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麼會放在皮夾的「沒有用的」垃圾,我才發現自己正在體現最實際的編輯知識運用之道:評斷一件物事此時此刻的價值,並進行篩選。
許多人誤以為編輯只是一個職稱,殊不知編輯其實是一種思考的技能。後來,我把運用編輯技術的經驗寫成《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一書,算是一種野人獻曝,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理解,並從中學會如何編輯自己的人生。
多年後,我有機會搶先閱讀安藤昭子女士的《向編輯學思考》,在其充滿理性的文字敘述下,意外覺得親切,因為她與我一樣相信編輯的最重要價值,在於協助他者擁有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並促成溝通。
【導讀】為了修得自由的編輯心法
文/松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所長
編輯工學的對手是廣義上的資訊。
以組裝工程的手法編輯資訊就是所謂的編輯工學,這意味著編輯工學是一種方法。一如我們會利用語言、文字、樂器或畫具表達想法,也會利用電腦解決問題,我們同樣會活用各種符號或形式展現那些編輯過後的創意、思緒與呈現手法,而這就是編輯工學所扮演的角色。
資訊隨著生命出現而編寫。最先被編寫過的資訊就是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與脫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之後則是動物那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溝通方式。當人類誕生之後,人類便利用語言、道具、數字、圖示編輯資訊。所有在生命與社會掀起的大漣漪,都是資訊編輯的歷史,但要釐清這段歷史,將會遇到兩個棘手的問題。
一個問題是編輯資訊的方法太過龐雜,未能趨於一致,這是因為國語、數學、繪畫、陶藝、料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及其他編輯資訊的方法至今都往不同的方向發展。我在三十幾年之前發明了編輯工學,為的是主張這些凌亂的資訊編輯方法之間,存在著共通的鑰匙與鑰匙孔。
另一個問題則是我們的身體、大腦、心靈都是編輯資訊的主體,會干擾我們編輯資訊的過程,而這個問題也遠比上一個問題來得更加棘手。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類干擾呢?答案就是必須採用編輯工學。
【作家盧郁佳解說《向編輯學思考》】
醞釀想像力的猛烈撞擊
文 / 盧郁佳 | 基隆人。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長篇小說《愛比死更冷》;圖文書《帽田雪人》;散文《吃喝玩樂最善良》,亦參與《字母會 I 無人稱》小說創作
創意來自無意識的攪拌:將乍看毫不相關的事攪在一起,卻讓人因此看出驚異的真相。
出於防衛,人們會對明顯事實視而不見,受意識所蒙蔽。
好比讀大學的姐妹淘上網傾訴:在交友軟體上結識好男人,彼此有心從交朋友做起,一個月來每晚熱聊好幾個小時。
我懂了!專案管理(暢銷紀念版)
Fundamentals of Project Management, Fifth Edition
約瑟夫‧希格尼(Joseph Heagney) 著
何霖 譯
2022年3月31日出版
最近兩篇台灣網路使用行為的相關報告,蠻值得參考的:
2022台灣最新網路使用報告出爐!8 大數據亮點一次看
作者:TenMax騰學廣告 更新時間:2022-03-09 10:59 動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