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02 Thu 2023 06:30
(轉貼) 30歲扛下Gogoro台灣總經理,陸學森為何欽點他?牽成台積電合作有2大獨門溝通法
- Feb 02 Thu 2023 04:18
(轉貼) 台積電如何用折舊策略「電死」對手
- Dec 27 Tue 2022 14:27
《鑽石心態》簡介、目次、前言
《鑽石心態 : 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How Bad Do You Want It?: Mastering the Psychology of Mind over Muscle)
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著
林步昇|譯
比賽勝負關鍵
- Dec 26 Mon 2022 11:31
【《鑽石心態》推薦序】以運動心理學揭開化逆境為優勢的祕密 文/張育愷
【《鑽石心態》推薦序】以運動心理學揭開化逆境為優勢的祕密
文/張育愷
從事馬拉松、鐵人三項或極限運動等挑戰生理極限的耐力運動選手,在體能和技術的水準無非處於巔峰狀態。然而,選手往往發現,因在比賽時因無法發揮自身的極限而錯失心目中的冠軍寶座。事實上,在體能和技術水準都等同的情況下,最終影響比賽勝利的關鍵就在於「心理」,而這也是身為運動心理學(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學者的我們,極欲向社會大眾分享的專業知識!
《鑽石心態》一書,藉由眾多頂尖耐力運動員的案例,帶你由運動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一窺頂尖運動員的致勝心態。你可能認為許多選手僅需要承受比賽當下所面臨的壓力、困境和挫折,但本書的許多案例往往在賽前就面臨傷病、調適不佳、焦慮等問題,卻能在比賽期間化逆境為優勢,甚至突破個人最佳的表現,這是為什麼呢?祕密就藏在書中!
本書提供許多運動心理學的概念,像是動機、注意力焦點、自我對話等,描述選手在面臨壓力、挫折等狀況時,所應用的心理技能和策略。此外,還藉由腦科學的角度,例如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藉由專注於當下的目標,並同時抵抗誘惑或不適當想法或行為的關鍵認知能力,幫助選手在體能接近極限的狀態下,抑制身體所產生的疲勞、疼痛,以及內心浮現「我撐不住了,需要停下來」等負面刺激,而讓自身專注於賽場上,拿下勝利。
- Dec 26 Mon 2022 11:29
【《鑽石心態》推薦序】追求卓越表現,從打造心理韌性開始 文/蔡志浩
- Dec 26 Mon 2022 11:27
【《鑽石心態》推薦序】比賽,從心開始:向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學習 文/薩姆勒・馬科拉(Samuele Marcora)
【《鑽石心態》推薦序】比賽,從心開始:向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學習
文/薩姆勒・馬科拉(Samuele Marcora)|義大利波隆納大學生物醫學與神經動作學系教授
進行研究來了解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因素,不僅僅是一項學術工作而已,還影響到耐力運動員的測試方式、訓練方式與備賽方式。綜觀運動生理學發展的前一百年,一般認為耐力之所以受限,是因為能量耗盡引發肌肉疲勞,或氧氣輸送不足、伴隨運動肌酸化等。因此,耐力運動員在訓練時佩戴心率監測器,還要扎耳採血以測量血乳酸,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使用長期困擾著自行車運動和其他耐力運動,賽前還得食用大量麵食與米飯。運動生理學影響耐力運動員生活的例子還不只這些。
在1990年代末期,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教授提出了中樞控制模型(Central Governor Model,CGM)。這個模型主張,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內一個潛意識的智慧系統(中樞控制器),該系統掌管運動肌的徵召,讓比賽中維持的速度/功率輸出量,不致超過身體抗衡耐力運動壓力的能力。這個模型的基本假設是,假如這個安全系統不存在,耐力運動員在運動時可能會超出自身生理能力,出現熱休克、心肌缺氧和屍僵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CGM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許多運動生理學家因此相信,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器官正是大腦,而不是心血管系統和疲勞的運動肌。隨後的研究,包括我們2010年那項貢獻了本書副標題的研究,都證實了這個不再具有爭議的觀念。然而,一大問題在於:假使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潛意識的智慧安全系統,耐力運動員又可以怎麼辦呢?答案是只能像過去照表操課地訓練,提升身體對耐力運動產生壓力的能力。實際上,CGM對於耐力運動員的訓練和備賽方式並未造成重大影響。
幸好,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大腦內部存在中樞控制器,而且耐力運動員對於自身表現也有相當大的掌控。另一個用來說明大腦調控耐力運動表現的模型,稱作心理生物模型(Psychobiological Model),主張在耐力運動比賽中,大腦會有意識地做出配速或放棄等決定,這些決定主要是依據對於運動難度和強度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辛勞感知」(perception of effort)。
- Dec 25 Sun 2022 03:43
《打造敏捷企業》林裕丞Yves Lin推薦序:先行者的旅程心得,有心人的壯遊指南
〔推薦序〕
先行者的旅程心得,有心人的壯遊指南
林裕丞
如果只能選一本推薦給領導者與管理者的敏捷書籍,那就是這一本了!
筆者在2018年與熱血的敏捷同好們一同創立台灣敏捷協會,希望能把「敏捷」(Agile)這個在矽谷驗證了數十年的有效工作方法推廣到台灣,灑出敏捷精神的種子,協助打造開心高效的敏捷工作環境,也因此有機會到各個企業、機關和學校,分享新加坡商鈦坦科技從2014年開始導入敏捷的經驗,與導入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在分享的過程中,筆者搜集各種組織中的痛點,最後發現可以把痛點歸納成「三種話」以及「三不足」。
- Dec 25 Sun 2022 03:34
《打造敏捷企業》孫一仕先生推薦序:從正確理解「敏捷」開始,逐步審慎地推動敏捷轉型
〔推薦序〕
從正確理解「敏捷」開始,逐步審慎地推動敏捷轉型
孫一仕(台新金控資訊長)
筆者在2015年參與了在當時台灣銀行業極少數採用敏捷方法(Agile)開發app的專案,並打造出台灣第一個數位品牌:台新銀行Richart。敏捷開發對我而言,並不純然是軟體開發的方法,而是「所有成員能夠捐棄本位主義,圍繞著客戶需求的團隊合作」,我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開每日站會,也不是每兩週的衝刺的SCRUM手法,而是所有成員為了儘早推出Richart所展現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Richart內部經驗分享會議後,一位主管問我,如果他們也要運用敏捷方法來開發系統,要如何開始?引發了我開始思考幾個問題:「敏捷開發適合所有的系統開發嗎?」、「瀑布式開發真的一無是處嗎?」、「敏捷工作法只適用於軟體開發嗎?」、「敏捷工作法要如何擴展到整個組織?」、「敏捷工作法需要擴展到整個組織嗎?」等等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多年。
在偶然的機緣看到這本書《Doing Agile Right》,裡面的觀點提供了上述問題的大部分答案,裡面所舉的狀況也讓我心有戚戚焉。很高興經濟新潮社出版了中文版《打造敏捷企業》,也很高興能夠有機會介紹此書。
- Dec 25 Sun 2022 03:29
《打造敏捷企業》李境展先生推薦序:遇見敏捷真是好緣分
〔推薦序〕
遇見敏捷真是好緣分
李境展
遇見敏捷,也就是一個緣分。敏捷二字,到底是指敏捷開發?敏捷思維?敏捷企業?還是敏捷團隊呢?這真敏捷和假敏捷,兩者該如何趨吉避凶,化險為夷呢?我很欣賞作者所言,想把敏捷做對是需要敏捷團隊與敏捷系統兼具,也就是必須成為敏捷企業。把敏捷做對和「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完全有關,讓人們更快樂更有創意,可以建立更好的團隊協作來做這件事。敏捷企業的目的在創造出均衡的系統,可以有效率地根據變動的顧客需求做出調整,為顧客創造更好的成果。
鈦坦科技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軟體開發公司,致力於協助企業顧客的線上軟體平台開發與維護,員工來自10多個國家,產品使用者遍布全球,是近年來在亞洲以成功實踐「敏捷管理」而聞名的軟體公司,並且獲獎無數。究其背後的核心企業精神與文化信念,全都是因為「敏捷」。
《打造敏捷企業》這本書中分享了許多企業的敏捷之路,三位作者從過去顧問實施敏捷企業的經驗中,透過紀錄整理出這些在書中的各章節重點,這些企業絕大多數都發展出一套各自的方法。這些帶著勇氣和創意的「不一樣」,讓它們得以在推動敏捷導入的時候,沒有落入許多其他的準敏捷企業曾經踩坑的陷阱,也不是一時的跟風而已。
- Dec 25 Sun 2022 03:21
《打造敏捷企業》楊千老師推薦序:組織的敏捷轉型之路
〔推薦序〕
組織的敏捷轉型之路
楊千(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為什麼現在的組織更需要敏捷?
因為如今這個時代,從長計議的行為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可行了。再加上,現在的交通工具與視訊會議的平台也容許經營團隊更有效率地做集體決策,以滾動式的調整來重新分配與佈局資源。滾動式的調整,就是一種敏捷行為。
原本賣自行車的萊特兄弟開始實驗飛行器,到今天也才跟中華民國的歲數差不多。而現在的人類不但可以登陸月球、可以建太空站、可以放大量的低軌衛星,甚至可以在火星上放空拍機。科技的進步因累積的知識與工具,使世界產生了大變化,讓今日的人比上一代人的體驗更多更豐富。世界的變化,在規模上比上一個世紀來得大,在變化的速度上也更快了。
- Dec 25 Sun 2022 02:29
《打造敏捷企業:在多變的時代,徹底提升組織和個人效能的敏捷管理法》簡介與詳細目次
《商業周刊》1830期書摘推薦!
榮獲《富比士》雜誌2020年十大商業類好書、十大科技類好書
敏捷(Agile)方法已廣泛運用於軟體、IT領域,它幫助團隊更快速、靈活且高效;如今,一般行業也開始運用敏捷方法,希望達成更快、更好的創新。
在這個多變、不確定、複雜、模糊(VUCA)的時代,你更需要敏捷!
但有些公司成功運用敏捷,更多是失敗了。為什麼?如何真正用對敏捷?
本書介紹知名公司如Amazon、Spotify、Bosch、Dell、Saab、USAA的實例,說明如何正確導入敏捷手法、如何擴大實施敏捷,最終轉型為敏捷企業!
- Dec 08 Thu 2022 10:43
《圖解 長新冠康復指南:咳嗽、腦霧、倦怠,可能是新冠肺炎後遺症,千萬不要輕忽!》簡介、目次、前言
以正確的知識面對它,回歸正常生活!
咳嗽、倦怠、頭痛、腦霧、掉髮、微燒、食慾不振、胃食道逆流、嗅覺或味覺異常,許多新冠肺炎染疫者康復之後出現後遺症(簡稱為「長新冠」),為此痛苦不堪。
本書作者平畑光一是日本東京平畑診所院長,從2020年3月起開設「新冠後遺症門診」,已經診療過超過4000名為此所苦的病患。
平畑醫師指出,由於缺乏相關研究,至今仍無法得知染疫康復者隔多久才會出現後遺症,以及症狀會有多嚴重。即使之前曾經驗出新冠肺炎陽性,也可能痊癒之後沒有後遺症。或是明明已經痊癒,卻在某天突然覺得很疲倦,連走都走不動。
- Nov 22 Tue 2022 16:29
《人月神話》的作者Frederick P. Brooks, Jr. 辭世 (1931~2022)
感謝網友告知,《人月神話》(The Mythical Man-Month)的作者Frederick P. Brooks, Jr.,已於2022年11月17日過世。願他安息,也感激他留下了《人月神話》這樣的經典之作,給所有從事軟體工作的人一點可貴的指引。
Brooks的學生Steven Bellovin的懷念文章(Brooks於1964年在北卡羅萊納大學Chapel Hill分校創建了計算機科學系,Steven Bellovin進入該系的研究所,修過Brooks的課,上課用的講義就是人月神話的手稿)
In Memoriam: Frederick P. Brooks, Jr. – a Personal Recollection
- Nov 03 Thu 2022 17:39
【《男言之癮》林芳玫導讀】男言之癮:女性已經得到言論自由了嗎?
- Nov 03 Thu 2022 17:28
【《男言之癮》虹風推薦序】「她沒有後退,而且她並非獨自前行」:從「男言之癮」到性別之戰
【推薦序】「她沒有後退,而且她並非獨自前行」:從「男言之癮」到性別之戰
文/虹風(小小書房店主)
●因為「他們」就是停不下來
在社群平台上,我有時會看到有網友氣憤於那些認為臺灣女權已經「太平等」、甚至「超過了」的言論,並且展開反擊:「什麼叫做『太平等』,講講例子啊」;或是發起hastag「#我來說說臺灣女權一點都沒有『太平等』的實例」的創意推文。臺灣的性別氛圍,的確已經跟一九九〇年末期,我二十幾歲的青春時代很不一樣,不過,這不代表性別平權已經實現。直到現在,對於全球多數女性(包括臺灣)、LGBTQIA來說,性別,依舊是攸關生命的要事。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身為女性、或是非主流性別,都必須耗費無數的時間、精力,以證明自己的存在。雖然索尼特(Rebecca Solnit,1961—)從第二章〈最漫長的戰爭〉開始,砲火全開地從性別議題裡最嚴重的、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隱匿的性侵害/性暴力切入,然而,她的暖場篇章,則是多數女性並不陌生的mansplaining場景開始。
什麼是mansplaining?這詞是從網路世界中被激發、創造出來的詞彙,由於經常被誤認為是索尼特所創,她在後記裡大略地講述了該詞出現的歷程——臺灣多半翻譯成「男性說教」、「男言之癮」。相當貼切。因為,「他們」就是停不下來。
我說「他們」,特指有這樣癮頭的男性(很遺憾的,這一邊數量眾多),不是所有的男性(相當令人欣慰的,不在那一邊的男性,開始有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