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極致的服務最賺錢
麗池卡登、寶格麗、迪士尼都知道,服務要有人情味,讓顧客有回家的感覺
作者:李奧納多.英格雷利(Leonardo Inghilleri)、麥卡.所羅門(Micah Solomon)
最極致的服務最賺錢
麗池卡登、寶格麗、迪士尼都知道,服務要有人情味,讓顧客有回家的感覺
作者:李奧納多.英格雷利(Leonardo Inghilleri)、麥卡.所羅門(Micah Solomon)
《GDP又不能吃: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不斷遭到破壞的環境,做出一點改變》
You can't Eat GNP: Economics as if Ecology Mattered
這本書的舊版書名是《生態經濟大未來》,是早在2001年時出版的,也是經濟新潮社的前幾本書。
⋯⋯說起來,這本書和我們取名為經濟新潮社(EcoTrend Publications)有些關係。雖然記憶很模糊了……當時或許是因為看到了這本書,簽下版權,才定名為EcoTrend。
Eco就是兼取經濟學(economics)和生態學(ecology)的字頭。
但說來慚愧,我們生態方面的書出得極少,經濟、財經方面有一些,最多的是商管。這次改版, 算是捲土重來吧 !
看到這篇報導, 分享給大家.
這家群暉科技(Synology)做的是「網路儲存伺服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簡稱NAS), 發展自有品牌, 打進全球100國的市場。
文中提到進入歐洲, 日本, 中國市場的一些心得, 蠻值得參考..
by 何佩珊 2018.04.18 數位時代
這篇雖是舊文,但是除開文章有一些業配的因素,文中所指出台灣產業的轉型困境,還是很值得參考。
Quote:
"2020 年,75% 的全球企業將轉型成數位企業;然而,台灣卻有 42% 的企業還在最原始的網路前階段,只依靠人際關係經營本地市場、無法運用數位化策略面向全世界。在大量崛起的網路原生新創型企業物種夾殺下,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巨大挑戰。
全球知名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 Gartner 三年前提出「數位企業發展路徑(Digital Business Development Path)」概念,作為衡量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階段特徵,這個路徑階段至今仍然受到很多企業高階主管沿用,藉此衡量自己企業在數位化轉型的策略佈局與目標。
根據 Gartner 的研究,企業的數位發展路徑可以分為六期共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也就是第一期與網路連結前;第二~第四階段則是第二期,企業運作逐步聯網、發展對 B 端或 C 端的電子商務服務,並且愈來愈重視數位行銷;最後,第五與第六階段,則是第三期,企業整體運作開始導入社群(Social)、行動(Mobile)、雲端(Cloud)與數據分析(Data Analytics)等。
「您的企業在 Gartner 企業發展路徑上,正處於哪一個階段?」
不到 6%(共 15 位 ) 受訪台灣企業高階主管有信心的表示,自身企業在數位轉型路徑上已經來到超前的 第五階段「數位企業(Digital Business)」,以及第六階段「自動功能(Autonomous)」,將 3D、人工智慧、物聯網精準預測生產、機器人客服等技術或商業模式融入企業整體營運中,而且對於接軌全球數位市場已有相對清楚的策略意識。
美中貿易戰開打,相關的報導、評論已有很多。
至少,教國際貿易、總體經濟的老師們,應該會很高興有個現成的機會,來教導關於貿易的道理。
以川普威脅實施的鋼、鋁進口關稅來說,牽涉到的當然是貿易的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法則,而關稅的經濟效果是很確定的,就是造福受保護的美國鋼鋁生產者,不利於進口商, 也傷害鋼鋁的消費者,也就是所有仰賴鋼鋁作為原材料的美國其他業者(飲料業、汽車業、建築業、各種製造業),而且對美國來說,肯定弊大於利。當然,原本銷售鋼鋁到美國的廠商,由於出口量減少,也是受害者。
然而,要清楚了解貿易的經濟效果,供給需求的基本原理,還是必備的。但是不會很難。
以下內容是摘自《貿易戰爭:誰獲利?誰受害?解開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難解之謎》,其中的例子是上個世紀末,美國對於日本的進口電視機實施進口關稅的情況。只要把電視機代換成鋼、鋁,把日本想像成例如中國,便是目前的貿易戰情境。
-------
【前情提要】
你的大腦決定你是誰:從腦科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了解影響與說服他人的關鍵因素
The Influential Mind: What the Brain Reveals About Our Power to Change Others
作者:塔莉.沙羅特(Tali Sharot)
譯者:劉復苓
2018年3月13日出版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1]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在經濟領域中,單一的行動、習慣、制度與法律,可能會產生不只一種效應,而是一連串的效應。在這些效應中,最早出現的效應是立即性的,幾乎在原因發生之後立刻就出現了,它是看得見的。其他的效應則要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出現,它們往往看不見。如果我們能預見(foresee)這些看不見的效應,那麼我們是很幸運的。
壞的經濟學家與好的經濟學家只有一點不同:壞的經濟學家只注意看得見的效應;而好的經濟學家則會考慮看得見的效應,以及那些必須加以預見的效應。
雖然只有一點不同,但是差別可大了:因為我們幾乎總是看到,當立即出現的是人們樂見的結果時,日後出現的卻是一連串災難性的後果;反之亦然。因此,壞的經濟學家往往為了追求微小的近利,而忽略日後可能引發的巨大災難,反之,好的經濟學家為了追求日後的巨大利益,往往敢於承擔眼前可見的小小風險。
當然,健康和習慣也是如此。一開始越讓人覺得舒服愉快的習慣,日後越讓人感到痛苦不堪:例如縱情酒色、怠惰、浪費。當一個人受到看得見的效果所吸引,而還沒有學會辨識看不見的效果時,他會沉溺於可悲的習慣之中。他這麼做,不單純只是順著自己的本性,也自以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自由、正義、財產、法律──為巴斯夏序
黃春興 /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1.
在思想界眼中,法國擁有一批能呼風喚雨的左派學者,是街頭示威與罷工的革命聖地。但台北東區逛街的女士則有不同的看法,她們心中的法國是個遍地香水與化妝品和街頭盡是時尚仕女的自由國度。這種認識上的落差,也同樣顯現在個人身上。從小,我們就讀過太多不滿資本主義的學者所編寫的教科書,叫得出伏爾泰、盧梭、聖西門、沙特、哈伯瑪斯等偏愛社會主義者的大名,卻想不起來任何一位捍衛自由主義的法國學者。或許還有托克維爾的模糊影子,但是巴斯夏(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 1801-1850)呢?
這是一篇談自由貿易,中國崛起, 各國經濟發展與競爭的長文.
比較少見的是, 不囿於傳統的左派右派說法, 從近200年經濟史的角度來談.
作者應該是印度裔.
交通運輸畢竟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 人人都用得到. 因此自動駕駛車的出現,勢必有些問題需要解決.
Quote:
"哲學教授 Patrick Lin 擔心廣告效應,廣告主可以透過編碼迫使車輛經過某些商店 ; 責任問題,如果汽車被編碼為將某人置於危險之中,那麼責任人是誰?社會問題,當酒駕不是問題之後,酗酒現象是否增加 ; 無人駕駛車造成的隱私問題等等。甚至更多負面影響,譬如若無人駕駛車提高道路安全降低死亡率,是否減少器官捐贈?
無人駕駛車可能會產生巨大且不可預見的影響,就像預測電力的影響,電力不只是蠟燭的替代品,電力大幅改變生活樣貌,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也是一樣。例如,標準汽車的發明促成郊區興起,自動駕駛車也將導致人們住得更遠,在無人駕駛車中,駕駛時間變成休閒時間,也有可能通通變成工作時間。"....
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2 月 13 日 15:18 | 科技新報 Technews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為什麼政府常犯錯、百姓常遭殃?人人都該知道的經濟真相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著
黃煜文、李靈芝 譯
2018年1月30日出版
同時連載於SmarM 新書搶先看》用「連結」促成「可視化」的智慧工廠
所謂的智慧工廠,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呢?可以這樣形容:將工廠內的各式設備連結在一起,舖設神經系統、即時汲取所有資訊,實現工廠活動的可視化,亦即讓所有活動透明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