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穿越時空的阿德勒,解密親子因果之旅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我自己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後,一直思考著教養的理路。但是,正所謂「教子無師父」(台語),如今我回顧自己過往超過十五年的親職歲月,與其說,教養是一種科學,我更覺得,教養是一種藝術。

  科學跟藝術有什麼不同?我的淺見是:若人人依照「標準程序」執行,都有相同的結果,這就是科學;若人人依照「標準程序」執行,卻有不同的結果,這就是藝術。

 

  這本針對「教養」的心理學講義,是個體心理學家開山祖師阿德勒(Alfred Adler),綜合自己的學術創見,以及對眾多孩子的觀察和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在我看來,這很像執行教養「標準程序」的指導手冊。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

歷久彌新的教育觀:為孩子預備好以勇氣迎接人生

    曾端真 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本書貫穿一個概念: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兒童教育的根本之道是了解孩子的人生風格,並且以鼓勵協助孩子培養勇氣。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無法避開困難,必須面對人生任務的挑戰。阿德勒主張兒童教育的目標在於為孩子預備面對人生任務,和克服生活挑戰的勇氣。

  坊間關於管教孩子的書或訊息,有如萬花筒般,絢麗又千變萬化。許多父母和教師面臨的困境是,雖然讀遍了書本知識,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仍然有英雄無用武之憾,也迷失在多如牛毛的管教知能中,無所適從。阿德勒為我們指出其中一個關鍵,那就是大人們幾乎都缺乏對孩子的行為目的之了解,只著眼在孩子的表象行為,因而所用的管教方法上焉者揚湯止沸,下焉者孩子越走越偏。阿德勒說,我們無法直接處理行為或症狀本身,必須了解孩子這個人,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是「錯誤行為」,而是犯了錯誤行為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關心人必定要先於處理行為。

  阿德勒用深入淺出的故事來說明人生風格,以及如何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人生風格是主導人生的軸線,有如隱藏在個體潛意識中的領航圖。這張隱藏的人生地圖指出個體所欲前往的目標,以及如何避開所厭惡的處境。個體的目標即其優越感所在,其所厭惡的處境即其自卑感之處,偏差行為或症狀便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之手段。

  孩子的錯誤行為是其人生風格偏誤的跡象。阿德勒說人生風格是所有行為的核心根源,幼兒在五歲之前,已然建立了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能夠辨識兒童的人生風格是否已經偏誤,並且及時伸出援手。孩子犯錯是氣餒的現象,因此教育孩子不能偏離鼓勵之道,唯有鼓勵,才能讓氣餒的孩子有勇氣修正人生風格,走回正途。正確地了解孩子,謹守鼓勵的態度和技巧,便不會在管教技巧的迷陣中亂了方寸。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備受好評的《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之後,

這本《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瞄準本時代的最重要議題——教育問題、人格的養成問題,直逼阿德勒的理論初心!

立體書封.jpg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阿德勒(Alfred Adler

彭正梅、彭莉莉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司徒達賢名譽講座教授於2018年屆齡退休,他是將個案教學法(case method)引進台灣商管教育的先驅,也是許多企業經營者與高階主管的導師。研究專長包括策略管理、組織理論與管理、個案教學法,著有《 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 》、《 管理學的新世界 》與《 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 》等書。
 

  司徒教授1948年出生於台北市,16歲立志進入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1966年18歲時如願進入該系就讀;1970年大學畢業後,於1971年通過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赴美留學,1973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76年獲得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企業管理博士學位(主修企業政策),旋即返台任教,從28歲在政大教書至今(2018年)已42年。

 

  受教於司徒教授的學生年齡層甚廣,除了企管系所的年輕學子之外,也有許多學生是企業經營者或高階主管。這是因為在台灣的商學院尚未設立 EMBA學程之前,政大於1981年首開先例,成立「企業家管理發展進修班」 (現為 「企業家經營管理研究班」,簡稱「企家班」) ,每年招收40名在業界有管理經驗的企業經營者與高階主管,由司徒教授擔任總導師近40年,至今從未間斷。 雖然屆齡退休,司徒教授承諾仍會在政大的企家班和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教書,陪伴台灣的企業經營者和高階主管汲取新知。

 

  在政大任教42年的司徒教授,也曾任該校的公企中心副主任(1982至1984年)、企業管理系主任(1984至1986年)、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1986至1992年)與副校長(2001至2003年)等職。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是行銷新書的方法之一,小社感謝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楊千,曾為小社出版品撰寫多篇推薦序協助推廣閱讀。文章彙整如下,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

getImageCA9T688Z  BCG思維方式經典叢書

【《論點思考》推薦序】論點,就是找到問題真正的源頭   

文/楊千|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2008至2010年曾借調至鴻海集團擔任董事長室永營專案(人才培訓計畫)顧問

 

  讀完《論點思考》這本書之後,讓我想到一個親身經歷。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輕學生問我:「人為了什麼而活?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是行銷新書的方法之一,可以讓更多人藉此認識一本書。在小社出版的書籍中,波士頓顧問公司 (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 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BCG台北辦公室負責人徐瑞廷JT Hsu曾為小社撰寫多篇推薦序,感謝徐董事總經理協助推廣閱讀,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

*****

時基競爭導讀】快商務時代,速度比規模更重要

文/徐瑞廷(JT Hsu 

  時基競爭是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繼「BCG矩陣」與「經驗曲線」以來,最經典且影響最久遠的著作之一。主要核心概念為,時間也是企業的重要競爭優勢來源之一。能夠用最短時間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有更大機會得到高利潤。 

  「企業本來就是比快的,這不是常識嗎?」在這個處處講求速度、敏捷的時代,各位可能不覺得這個洞察有什麼了不起。然而,在兩位作者首次提出該論述的1980年代,當時的主流想法還是規模掛帥,多數企業認為只要掌握規模,市場佔有率越大,利潤就越高。提出越快越賺錢的想法,可說是相當有革新性的。直到現在,時間對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性還是無庸置疑,也難怪蘋果公司的執行長(CEO)提姆.庫克(Tim Cook)會推薦本書給員工看。 

  發現該論述的契機,是來自於作者當年做製造業利潤與規模分析的時候,注意到除了大型歐美製造業外,有些日本小型製造業很賺錢。原本大可將之視為統計上的雜音忽略不計,然而有強烈好奇心的BCG顧問們,針對這些日本公司做了深入研究,發現相比歐美大型企業規模雖小,但是卻能有更高的人均生產力,而且能製造更多種類的產品。進一步調查才發現秘密在於速度,這些日本小型製造業能用更短時間,做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除了因此生意源源不絕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速度帶來了庫存降低等好處,導致更好的邊際利潤。順帶一提,聽說當初因為要徹底研究這些日本企業,喬治.史托克(George Stalk, Jr.)還請調東京辦公室,在日本住了好幾年。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借助推薦序讓更多人知道有一本書誕生了,是行銷新書的一種方式。

感謝中信金控控科技長劉奕成( I.C. Liu),為小社出版品撰文推薦。

文章彙整如下,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 

【《他人的力量》 推薦序】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文/劉奕成

 

他人的力量-封面-通路版-300dpi.jpg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是行銷新書的方式之一,在小社出版的書籍中, 認知心理學家蔡志浩曾為小社撰寫多篇推薦序,彙整如下,謝謝他撥冗撰稿,和小社一起推廣閱讀。

*********

比賽,從心開始:如何建立自信ã€ç™¼æ®æ½›åŠ›ï¼Œå­¸ç¿’任何技能的經典方法

【《比賽,從心開始 》推薦序】

文 / 蔡志浩

  你一定記得 1977 年的電影《星際大戰》裡的這一幕:

       路克駕著 X 翼戰機貼近死星表面高速飛行、想把飛彈射進死星的唯一弱點,—個開口非常小的排氣管道,直達核心。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本書

 

今日的企業界,史無前例地要求改變。傳統的商業文化無疑需要進化,這一點單從一些網路公司如何改寫了商業規則就可見一斑,也重新定義了組織和其員工之間的關係。這些網路公司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績效表現。過去的傑出大學畢業生,競相爭取類似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等績優公司的實習機會。如今,他們夢想充當GoogleAlphabet)、Facebook之類公司的實習生,因為這些組織做事的方法不同,更誓言要為員工打造精彩且有意義的事業旅程。這一點說明商業的下一步,是要讓公司與它的目的連結、與它存在的意義連結起來。畢竟,各行各業的存在,都是在滿足特定的需要,不是嗎?第五版《高績效教練》說明所有組織都必須採用新的模式的原因;教練(coaching)如何成為其核心要素;以及它如何能讓人員、地球環境與利潤達成「三贏」。

  我在1992年撰寫第一版《高績效教練》的時候,它是少數幾本教練專書之一,也是第一本討論職場上的教練方法的書,並為全球的教練實務寫下定義。更重要的是,本書激起了全球組織採納教練方法的渴望。不論運用教練方法的是經理人或教練本身,本書正是為這群讀者而寫的。本書的初衷是定義並制訂教練的基本原則,以免有太多初生之犢為了追求流行,而跳進教練這一行。有些人也許並未完全了解教練方法在心理學上的深度與潛在的廣度,以及它適用於廣大社會背景中的哪一個環節。若未掌握這些重點,他們很可能就會輕易扭曲教練的基本原則、應用、目的和聲譽。

  《高績效教練》已成為全球領袖、人力資源部門和教練學校的教練方法權威書籍。如今,市面上可看到許多精闢的教練叢書,為這個知識領域增添更多精彩內容,但大致上,我們都遵循了一套共通的原則。教練這一行以超乎預期的方式壯大且日趨成熟,而且在草創期所碰到的問題,也能以不失體面的姿態迎刃而解。我們在1980年代初期成立績效顧問公司(Performance Consultants)時,可說是歐洲少數幾家提供教練實務方法的公司;如今在歐洲,投入這個產業的公司上看1,000家,教練人數更超過10,000人,涉獵的領域更遍及商業、教育、醫療保險、慈善組織、政府機關,以及任何其他你想得到的活動。績效顧問公司的觸角,更延伸至全球40個國家。

  專業教練協會的數量也不斷增長,值得欣慰的是,彼此合作無間,而不是相互競爭。拜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ICF)和其他教練認證團體所賜,我們以非常盡責的方式,對健全的認證、資格審核、標準和道德守則達成協議並妥善監督。教練業已經從家庭工業脫胎換骨成為備受尊崇的專業,而且市面上也看得到數本相關的專業期刊。績效顧問公司旨在繼續引領這個產業,朝更專精的知識領域邁進。我把身為組織教練先驅的工作,交棒給我更年輕的同事之際,我承認我們的路仍然漫長,但可喜的是看到目前的成果,以及組織因我們而闖出更新的局面。對本書的最佳薦言是:全球已發行超過20種語言的譯本,其中包括日文、中文、韓文、俄文,以及大部分的歐洲語言。

  特別注意事項:不良的教練實務,會導致錯誤詮釋、錯誤理解、無法分辨新的或不同的觀念,或無法實踐教練的承諾。我寫本書的用意在於:排除歪理謬論,具體說明真正的教練實務,其中包括:建立教練基礎的心理層面、教練的用途,以及如何創造終極的領導風格,進行思慮周延的、有助於績效的行為。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25週年紀念增訂版(英文第五版),相對於前一版(英文第四版;經濟新潮社2010年版),其實改寫頗多,或許熟悉舊版的讀者會感到驚訝,畢竟目錄看起來就差異很大。但是在這個新版裡,確實對於教練(coaching)的實務範例,以及教練方法如何運用在團隊、組織當中、如何創造高績效的文化,都做了更清楚的解釋。

從這本書裡,我們不僅能了解coaching最原始的11教練形式,教練本人的傾聽技巧、提問能力,形成教練對話,促使被教練者(coachee)訂出目標、願意當責,培養其覺察力和責任感,並且別忘了後續追蹤、意見回饋,最重要的是學習。這些都是GROW模式的內在過程。因此一個教練式領導的組織,當然是一種學習型組織,並且擁有高績效的文化。這些在精神面上是互通的。

展望未來,企業必定是往員工自己設定目標、自己選擇的方向演進。這就是未來的路。讀者也可從中學到,教練方法與當責、精實系統、領導力的關係。在進階教練方面,更與個人的意義和目的的探索有關,或許也可以跟學習型組織、U型理論互相參照。

本書作者約翰.惠特默爵士(Sir John Whitmore, 1937-2017)已於20174月過世,此書剛好是在他過世前完成。他出生於英國,唸過伊頓公學,1960年代是專業的賽車選手。1970年代,他向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ey)取經,兩人之後也有合作;惠特默爵士進一步運用高威的「內心遊戲」概念,發展其方法論,除了用於運動比賽,更推展到企業領域。在此引述惠特默爵士的名言:

I am able to control only that of which I am aware. That of which I am unaware controls me. Awareness empowers me.

我只能掌控我所覺察到的事物。我無法覺察的事物卻掌控著我。

覺察使我產生力量。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自由時報 - 財經週報的一些報導, 對於金融市場如何對應極端氣候, 利用市場交易的方式減低風險, 可以參考看看.

以排碳權交易來說, 台灣的情況是, 由於總量管制還沒算好, 所以還未能上路. 廠商目前只能申請減碳認證.

碳交易權大翻身 台灣還沒準備好

2018-10-22

記者陳炳宏、李靚慧、張慧雯、楊雅民/專題報導

避險為主 天災打包成金融商品

2018-10-22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業周刊1617期書摘推薦

 

一本書,讓你我思考新科技的現在與未來,

指引我們如何善用新科技,做出更好的選擇。

 

《人工智慧的未來》作者雷庫茲威爾、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 一致推薦

本書入圍《金融時報》和麥肯錫2017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名單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上管理‧向下管理 》修訂自舊版《上下管理,讓你更成功》,內容增刪30%、換書名、換封面:

向上管理‧向下管理:埋頭苦幹沒人理,出人頭地有策略,承上啟下、左右逢源的職場聖典

 

 

修訂版《 向上管理‧向下管理 》的〈向上管理篇〉新增內容包括:

第三章 如何反駁抗爭,必要時又該如何放下

第七章 領導者風範——領導者風範不僅是表面所見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言

 

  出現在本書的人物,通常被視為卑鄙可恥,他們所發揮的功能,則是危害世人。有時候,社會本身就很該死,因為它竟孕育出如此應受譴責的貨色。然而,本書主旨將鎖定在如下三個論點:

  1.     他們沒有做有暴力性質的壞事;

  2.     幾乎在任何情況下,他們確實都有益於社會;

  3.     如果他們所從事的活動遭到禁絕,我們自己也會蒙受損失。

 

  激發我撰寫本書的動力,正是自由人主義(Libertarianism),此一哲學的基本前提是:侵犯「非攻擊者」non-aggressor是不正當的。這裏所指的侵犯(aggression),並非捍衛權利、爭辯、競爭、冒險犯難、爭吵或敵對。這裏所說的侵犯指的是暴力的使用,可見於謀殺、強暴、搶劫或綁票等惡行。自由人主義並沒有和平主義(pacifism)的意涵在裏面;它並未禁止人們在自我防禦時使用暴力,甚至也沒阻止以暴制暴。自由人主義哲學所譴責的只是發動暴力initiation of violence──亦即使用暴力對付非暴力的人或是其財產。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

背德者是市場最勇敢的守護人?

林明仁 / 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經濟系,也是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得主的Kevin Murphy教授,有一次半開玩笑地說到:“Some people think economics is common sense, and how can the world to be the other way? And the other people are like: what the hell are you talking about?”

  本書《百辯經濟學》就是對這段話的最好註解。看完這本「社會壞人圖鑑百科」,以及作者為他們所提出的另類辯護,有些讀者可能會被說服,認可背德者對消費者所帶來的貢獻,也會同情他們只是在現行社會制度下求生存的人。但可能有更大一群人會滿臉黑人問號:「這是在講三小?」

  本書作者瓦特布拉克(Walter Block)做為奧地利學派的繼承者與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高徒,他的意識形態自然是自由市場,甚至是無政府主義的。雖然整本書討論了許多種不道德的職業,但是基本的觀點其實很簡單:「自願性交易有助於社會福利提升,這是買賣雙方心甘情願的,只要隨時能夠進入與退出,都應尊重雙方選擇。另外,不管個人的道德觀點為何,都無法改變市場運作的原理。」因此不管是皮條客或賣黃牛票的人,在他眼中都是「降低交易成本、撮合交易、增加社會福利」的中間人;而警察如果打混,他也認為這是不干預他人生活的「好習慣」。而為富不仁的資本家比起最低工資法等立意良善的法律,反而更能幫助貧窮、低技能、跟少數族群的工人!

  本書寫成於1976年,在那個大政府、強管制、而且經濟學思考方式尚未普及的年代,這本看似激烈的小品,的確給大家帶來許多新的觀點,也可算是早期相當成功的經普作品之一(另一本則是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資本主義與自由》)。然而它畢竟屬一般科普書籍,在論述的嚴謹與完整度上,與嚴格的學術標準還是有一段距離。不過幸運的是,過去20年在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克拉克獎得主暨《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作者李維特(Steven Levitt)等人的努力下,應用個體經濟學家也透過各式特殊資料的取得,對於這些特定職業的情況,做了更細緻的分析。而基本上這些研究結果,也都跟本書中所提出的看法前後呼應。

  舉例來說,布拉克認為皮條客基本上就是一個中間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小工作室的老闆(在性交易仍屬非法的情況下,旗下有數十名工作人員就已經很罕見了。不過如果合法化,難保不會有跨國企業出現)。在市場經濟下,中間人最大的功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透過組織產生規模經濟,也避免員工受到不良顧客的傷害。舉例來說,李維特與社會學者凡卡德西(Sudhir Venkatesh)在研究芝加哥性工作者交易資料後就發現,他們的行為也是服膺市場運作邏輯的:這些性工作通常都同時擁有一份合法工作,但時薪只有賣淫的四分之一;跟電影院一樣,他們也會對顧客實施差別取價。而皮條客就如同房地產經紀人一般,也是此一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