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責式管理經典叢書:《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The Oz Principle)+《從負責到當責》(How Did that Happen?)+《建立當責文化》(Change the Culture, Change the Game)

【《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推薦序】強化自我效能,脫離被害者循環
文/蔡志浩
很多人經常感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覺得自己的挫折都是別人的錯。
這種現象如此常見,是因為歸咎別人是一種保護自尊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尊的天性。然而,過度的防衛會讓我們失去對現實的準確理解,也阻礙了自己的成長。
人們推論事件原因時的自利(self-serving)傾向最能反映此種防衛心態。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解釋自己的好表現時,會認為原因是自己的能力。當表現不如自己預期時,則會認為原因是環境因素。例如:大環境不理想、制度不公平、老闆不支持、同事不配合,諸如此類。
是的,很多時候個人的能力的確對好表現有貢獻,環境因素也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表現。但這些都是部分的原因。人的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不應過於簡化的歸因(attribution)。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媒體報導|
2017年9月《商業周刊》第1558期介紹友達光電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The Oz Principle):
1.3萬人共讀一本書 友達生產效率飆20%
2022年1月【商周Bar(Podcast)】《商業周刊》執行長郭奕伶訪問友達董事長彭双浪談閱讀
2022年3月《商業周刊》2017年9月第1792期 一群人的願意,救活5萬人公司
《遠見》雜誌2018年6月號 第 384 期介紹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推動讀書會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落實管理競爭力:
彭双浪施展三絕活 帶友達突圍紅色供應鏈
《EMBA》雜誌2018年6月號 382期介紹友達光電讀書會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
友達光電永續發展總部永續長古秀華談自主當責由「我」開始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媒體報導|
2017年9月《商業周刊》第1558期介紹友達光電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The Oz Principle):
1.3萬人共讀一本書 友達生產效率飆20%
2022年1月【商周Bar(Podcast)】《商業周刊》執行長郭奕伶訪問友達董事長彭双浪談閱讀
2022年3月《商業周刊》2017年9月第1792期 一群人的願意,救活5萬人公司
《遠見》雜誌2018年6月號 第 384 期介紹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推動讀書會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落實管理競爭力:
彭双浪施展三絕活 帶友達突圍紅色供應鏈
《EMBA》雜誌2018年6月號 382期介紹友達光電讀書會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
友達光電永續發展總部永續長古秀華談自主當責由「我」開始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此讓我試著解釋數學是什麼,以及數學家做些什麼。我以哈帝(G. H. Hardy,英國數學家,1877-1947)絕佳的敘述做為開場:
一位數學家,就像一位畫家或詩人,是模式(pattern)的創造者。如果他的模式比畫家或詩人的模式能留存得更久,那是因為這些模式是用理念(ideas)創造出來的。
所以數學家的工作是做出理念的模式(making patterns of ideas)。什麼樣的模式?什麼樣的理念?是關於犀牛的理念嗎?不是的,那些留給生物學家吧。是關於語言和文化的理念嗎?不,通常不是。這些對大部分數學家的審美觀而言,都太複雜了。如果數學有一個統一的美學原則的話,那將是:簡單就是美(simple is beautiful)。數學家喜歡思考最簡單的可能性,而這種最簡單的可能性是想像的,不見得是現實存在的。
例如,現在我在思考形狀──這是我常常做的──我可能會想像在長方形中有一個三角形:
我想知道,這個三角形占據了長方形多少的空間?三分之二嗎?重要的是要了解,我現在探討的不是長方形內有三角形的這幅畫。我探討的,也不是一座組成橋樑上樑柱架構的那些金屬三角形。在此,並沒有那些深謀遠慮的實用目的存在。我純粹就是在玩。這就是數學──想知道(wondering)、遊戲(playing)、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娛樂(amusing)自己。首先,三角形在長方形中占據了多少空間,甚至沒有任何真實、實體上的目的。即使是最謹慎小心製造出來的實體三角形,仍然是不斷震動的原子所組成的;它的形狀每分鐘都在改變。也就是說,除非你要探討「近似」(approximate)的度量。好了,這裏就會牽扯到數學的「美學」了。因為那樣就不單純了,它成為一個仰賴真實世界各式各樣細節的醜陋問題了。那些留給科學家去解決吧。數學提出的問題是,在一個想像的長方形中那一個想像的三角形。它的形狀邊緣很完美,因為我要它們很完美──這就是我喜歡思考的問題類型。這就是數學的一個主要特徵:你想要它是什麼樣,它就是什麼樣。你有無限多的選項;沒有真實世界來擋路。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數學家的嘆息》(A mathematician's Lament)前言
文/齊斯.德福林(Keith Devlin),史丹佛大學教授
2007年下半年,在我的一場演講會上,有個聽眾交給我一份25頁的打字文稿,標題是〈一個數學家的嘆息〉(A Mathematician’s Lament),說我可能會喜歡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一位數學教師保羅.拉克哈特(Paul Lockhart)在2002年所寫的,從那時起,它就在數學教育的小圈子裏祕密流傳,但是從未正式發表過。這位聽眾顯然低估了我的反應──我非常地喜歡這篇文章。這位保羅.拉克哈特,不論他是何方神聖,我覺得他的文字應該有更廣大的讀者,因此,我做了一件以前從未做過,未來也可能不會再做的事:找尋這篇文章的作者──這有點難,因為文章裏沒有聯絡資訊──並且得到他的同意之後,我在「美國數學協會」(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網誌MAA Online(www.maa.org)我的每月專欄「德福林觀點」(Devlin’s Angle)當中,以該文的原貌轉載全文。這是能讓這篇文章在數學界及數學教育圈子曝光,我所知道最快而且最有效的方法。
2008年3月,〈一個數學家的嘆息〉在我的專欄中刊出時,介紹文我是這樣寫的:
坦白說,這是對於當前K-12(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數學教育,我所見過寫得最好的評論之一。
當時我期待會有熱烈的迴響。文章刊出後,引來的是燎原大火。保羅的文字在全世界激起了極大的共鳴。除了許多人寫email來表達讚賞之意,還有蜂擁而至的請求,要求授權轉載以及翻譯──礙於協議,我沒有刊登保羅的聯絡方式,所以很多要求是衝著我而來的。(你手上的這本書,也是因此而產生的。)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陳志忠口述/執筆:江慧真) 2013年06月01日 05:39
我是台南鄉下小孩,15歲便獨立到外面工作,當水電行學徒;我有高中電工科學歷,但其實沒用,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大家在喊苦,嫌日子難過,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中年人轉型困難,但在我眼中,只有技術好不好,沒有景氣好不好。
當學徒的日子很辛苦,師傅什麼都不教,只要你做粗活。以前沒有電動工具,只能徒手用鐵鎚敲,光鑿牆壁打管路,我就敲了半年;有些師傅土法煉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師傅只傳子不傳人,有一回,領班教高壓配電,竟把變電室鐵門拉下來,把我關在外面,只教他兒子,我只好主動出擊,抓台電的人要他教我配電。
水電除了水管電路,包含泥作、瓷磚、油漆、消防、空調、系統等都要融會貫通,我靠自己偷看偷學,把電線拔起來數總共幾條、怎麼接怎麼裝,研究藍晒圖(建築平面藍圖),一路跟著工程案到台北落腳,南北科學園區的無塵室配管、醫院、市場、科技廠等水電裝修都難不倒我。
16歲時,我一個月工資才4千元,20幾歲一天可領4百元,30歲後月薪超過7萬,工作穩定了,我反而不滿現狀,7年前我創業,專攻防水抓漏。我自己設計管道攝影機、打掉廁所示範教學、砌防水步驟牆,學徒不懂,我什麼都教。信義房屋推出「漏水保固」,我看到機會,單槍匹馬毛遂自薦成為搭配廠商,訂做制服樹立專業形象,現在每月營收百萬以上,案子接不完,我不是靠運氣,是靠口碑。
去年底,一個陽台外推漏水案找上我,屋主說,「換過好幾家修,一年多開(花費)十幾萬了,現在死馬當活馬醫!」我仔細瞧,只是陽台採光罩有一條洩水管沒做好,經過這麼多手,竟沒人發現?2天後我做好收工,不管多大的雨,再也沒滲入一滴水。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家黃錦樹提出了一個原則問題: 散文與小說的界線何在? 散文可以虛構到甚麼程度?
文心凋零?---抒情散文的倫理界限
- 2013-05-20 02:04
- 中國時報
- 【黃錦樹】
抒情散文以經驗及情感的本真性作為價值支撐,文類的界限就是為了守護它。讀抒情散文不就是為了看到那一絲純真之心、真摰的情感、真誠的抒情自我,它和世界的磨擦或和解。這興許是中國抒情詩遺留下來的基本教養吧,那古老的文心。黃金之心。
一九七八年出生的吳柳蓓是近年相當被看好的年輕女作家,這些年來得了不少文學獎(詳見其著作封面內褶頁),二○一○更被列為甘耀明為寶瓶籌劃的「六人行」的六大新星之一,備受期待。迄今已出版了至少四本書。
要不是友人倡議合編一本大學教學用的散文選,我不會特別去注意這些年紀比我小很多的寫作者。不會一本一本的去清查那些文集。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不錯, 分享給大家.
- 2013-05-10 01:32
- 中國時報
- 【吳典蓉】
臉書營運長桑柏格日前出版了半自傳性質的《柔軟:女性、工作、領導的意志》(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暫譯),但書還沒上市,就已經惡評如潮,激烈程度,大概只有二年前的《虎媽的戰歌》出版時差可比擬。
奇特的是,桑伯格自稱這本書有「女權主義宣言」意味,但有意見的可不是男性沙豬或是老古板,反而是進步女性群起攻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莫琳道就批評,桑柏格竟然「妄想」要帶領爭取女權的社會運動,顯然是不了解社運和社會網路行銷策略的不同,她批評桑柏格,只不過是假社運之名來行銷自己。
炮火四射,最後連美國女權運動大老級的葛羅莉亞史坦能都跳出來說公道話,「因為成功而不適合提出建議的,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女人身上」。就如桑柏格書中談到的,女性之所以對追求成功心存疑慮,一個主要原因是西方社會(東方社會也不遑多讓)對成功的女性有偏見,她們被視為是苛刻、自私自利的,最反諷的是,進步女性某種程度也複製了這樣的偏見。
桑柏格被攻擊的一個原因正是,她太菁英了,又「什麼都有」,所以不了解女性在職場面臨的難題,或總是不公平的將失敗歸咎於女人自己的錯;我的看法是,確實不是每個女人(男性亦同)都有登頂的野心,但是打破玻璃屋頂這件事喊了這麼多年,全球一百九十五個國家領袖中、還是只有十七位是女性,《財富》前五百大企業,只有百分之四的領導人是女的,除非你(妳)認為本該如此,否則,桑柏格這樣的企業局內人所提出的變革方法,就絕對值得一聽。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
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未來
蔡惠卿
「第三次工業革命」雖然是一個很嚴肅的議題,但本書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很有結構性地闡述其理念與思維;包括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軌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構想、發展趨勢、理論到實踐,以及人類如何透過教育來實踐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永續性。
本書內容的鋪陳方式可讓讀者有「鑑往知來」的理解能力,譬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末,人類使用煤及發明蒸汽機,以機器代替手工,帶動紡織業的機械化。此次革命造就了無數的城市核心區與拔地而起的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石油與化石燃料為基礎而發展起來,創造了汽車工業(新交通工具)、電力的廣泛應用、並以新通訊方式(電話、廣播和電視)為指標,開啟了20世紀的大量生產時代,這個時代催生了城市周邊的大批房地產業及工業區的繁榮。
第三次工業革命(21世紀)則是將網路技術和再生能源結合起來,把每一棟建築物變成微型發電廠,每個建築物就地生產出少量的能源,多餘的部分可以賣回給能源網路。傳統的集中式生產活動,將逐漸轉型為分散式經營方式,階層式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將轉變為扁平化權力(lateral power),這些都將大幅改變人們做生意的方式、教育方式,社會也將轉型為分散式的資本主義(distributed capitalism)。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邁向能源自主、產業轉型的路徑圖
王雲怡
實際上,問題可以精簡為「20年後政府和產業想發展成何種狀態,是固守已經衰落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夕陽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還是選擇蓬勃發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朝陽能源、技術與基礎設施」。
這是我讀未來學大師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段話。我個人深信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然而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政府、企業乃至於個人將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局與把握新的機會,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好的啟發。
第一次工業革命肇因於煤的發現及蒸汽機的發明,當時英國掌握了燒煤的蒸汽機及火車和鐵路的技術,開啟了英國強大的帝國命運。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石油的發現以及汽車的發明,以及公路技術的進步,讓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的霸主。這兩個經驗讓我們深刻理解,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掌握並確認能源及運輸的發展方向,以及其相應所帶來的包括政治、經濟、教育、城鄉風貌……的改變。
也許有人質疑,根本沒有第三次工業革命,但是現實世界的發展,已經讓人無法否認這個事實:化石燃料即將枯竭;石油價格居高不下;追求極大化及效率極佳化的商業模式大幅提高生產量及擴大消費,最終卻帶來了經濟的崩潰及高失業率;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氣候急遽變遷而帶來許多歷史天災。「綠色經濟」或「綠色新政」於是應運而生,被許多人認為是解決這樣全球難題的良方。而「綠色經濟」及「綠色新政」提出,恰巧就證明了傑瑞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的來臨。
傑瑞米.里夫金認為,再生能源的應用以及與網際網路的結合,將從根本上重構人類社會所有的運作模式與關係,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涵。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Q文化智商》推薦序
當整個世界走到你的眼前
文 / 劉奕成 | 臺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CFA Society Taiwan)榮譽理事
機翼輕掠過伊斯坦堡上空的霧靄雲霞,我透過窄小的景窗看著博斯普魯斯海峽由暗點亮,飛機出人意表地緩緩降落在亞洲這一邊。平常來這裡,都是從歐洲那端降落,但這次從亞洲出發,在亞洲轉機,結果花了二十多小時的旅程,還在亞洲。鄰座的日本人彷彿看穿我的失落,自言自語起來:「再三十分鐘,我們就到歐洲了!」
一夜沒睡,我覺得渾身乏力,腦海咀嚼著一路上看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等電影,穿梭時空、穿梭地理的影像,此刻尤其難以消化。
這些多元跳動的景緻,居然讓我一時難以招架。雖然因著人生的巧合,曾流離於費城、紐約、約翰尼斯堡、東京、香港、上海等地工作,看似渾然無懼新鮮的事物,但是我已經在「舒適區」——台灣待了太久,也開始對國際文化消化不良,也不再與友人爭辯,轉而接受「台灣逐漸成為亞洲最不國際化也最不多元的地方」這個鐵錚錚的事實。
鬆開安全帶,另一側的澳洲人找我攀談,他說他剛看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覺得李安很厲害,可以把印度的文化描述的那麼深刻。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文化智商——即使「在母國生活,在故鄉工作」也必須具備的能力 文/楊千
在管理活動中,做決策與落實決策都需要溝通。因此,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學習如何有效的溝通,是一輩子的功課。不僅要能和來自於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也要懂得如何和文化背景和自己不同的人溝通。
在管理學中,將這種與自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溝通的能力,稱為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CQ)。
這讓我想到,我在大學裡上課或在產業中一些演講的場合中,常會做一些現場調查;我發現大約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年人都曾經出國,年紀愈大比率愈高。近十年來即使是年輕人,或是旅遊或是出差,或是外派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
尤其近年來,在教育部鼓勵大學國際化的政策影響下,我所帶的研究生之中,有許多人熱心地申請國際交換學生的計畫,一方面提早培養國際觀,另一方面也為畢業之後踏入職場預做準備。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一向樂於幫同學們寫推薦信。
除了出國旅遊、遊學、留學或出差之外,遠赴海外工作者也愈來愈多。我記得,以前曾經帶過一位很優秀的學生,畢業之後進入一家人人稱羨的外商工作,前後外派新加坡、美國芝加哥受訓;有機會和她見面或聯絡時,言談之間,她總會談到由於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痛苦和辛酸。
行筆至此,我的腦海浮現兩種極端不同的表情——在學中的研究生希望我幫忙寫交換學生計畫的推薦信時,他們臉上顯露出神采奕奕、朝氣蓬勃的神情。然而,同樣是出國,在海外工作的畢業生卻面露失落又無奈的表情;對於「在他方生活」充滿浪漫想像的研究生,與如願以償「到國外工作」的畢業生之間,心情的落差顯然很大。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積極迎接下一個工業革命
徐瑞廷
相對於一般坊間相關論述側重於地球資源有限或環境變遷,本書提出了許多有趣的洞察,而不僅在於提出一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詞彙。
首先,作者里夫金深信,通訊技術與新能源的結合將為人類帶來重大的經濟轉型。印刷技術與煤炭引發了十八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二十世紀的電信與油、天然氣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二十一世紀的網際網路與再生能源即將引爆第三次工業革命。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我們的工業文明正處在十字路口。曾經支撐起工業化生活方式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漸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fossil fuels)驅動的技術已陳舊落後,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整個產業結構也運轉乏力。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的失業問題已到了危險的地步。政府、企業、消費者都陷入了債務泥沼,各地生活水準驟然下降。多達10億人口──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近七分之一──面臨饑餓,這是史無前例的。
更糟糕的是,以化石燃料為能源開展的工業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日漸明顯。科學家們提醒說,地球溫度和化學性質可能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他們擔心在本世紀末可能會有大量的動植物滅絕,這將危及人類的生存。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採用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才能確保一個更公正、更可永續的未來。
1980年代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化石燃料驅動的工業革命達到了頂峰,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全球危機。過去30年裏,我一直在尋求一種使人類進入「後碳」時代的新模式。經過反覆探索,我發現,歷史上幾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新的能源系統會加深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的互相依賴性,促進經濟交流,有利於發展更豐富、更包容的社會關係。伴隨而來的資訊通訊革命也成為組織和管理新能源系統的途徑。
1990年代中期,我忽然明白,資訊通訊和能源的新的結合方式即將出現。網際網路技術和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將結合起來,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改變世界。在新時代,幾十億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裏、辦公室裏、工廠裏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網路」上與大家分享,就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布、分享訊息一樣。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係,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生活。
過去16年來,我在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擔任資深講座教授,授課內容包含科學、技術、經濟以及社會的新趨勢。在高階管理課程中我介紹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為期5週的高階管理課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執行長和企業主管意識到了他們在21世紀即將面臨的新問題和挑戰。「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很快傳播到了各個管理層,也成了歐盟各國領袖口中的重要政治議題。
從2000年起,歐盟開始積極推行大幅減少碳足跡的政策,以加速向永續發展經濟時代的轉型。歐洲各國制定了目標和基準,重新部署了研發的重點,並且為了適應新型的經濟發展制定了法規條例,公布了新標準。與歐洲各國相反,美國人正沉迷於追捧矽谷最新研發的電子產品和熱門應用程式。擁有住房的美國人都為了不斷上漲的房地產市場而興奮不已,渾然不知這種繁榮只是次貸催生的假象。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正在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我們的總統連網路都不懂?
戴季全
美國人說,歐巴馬是一位網路總統。
他們說:「Obama is truly the Internet President.」呼應甘迺迪是一位電視總統(Kennedy was the television President.)的說法。他們知道歐巴馬這個總統誕生於網路、深刻理解網路。但越來越多美國人擔心,歐巴馬可能「懂不了」奠基於網路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網路的分散式合作思維,但殺手級社會應用,看來會座落於分散式能源的落實,而分散式能源和傳統的集中式能源,有著革命性的根本差異。
美國中西部與西南各州正在興建巨型、集中的風力和太陽能電廠,並要建立一個超級高壓電網。大型能源公司用華盛頓最強大的遊說力量,推動集中生產、統一分配的能源政策,導致歐巴馬目前「還不懂」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智慧電網的戰略意義。但美國11個州的州長聯合起來反對集中式的國家輸電政策,《紐約時報》更直接點明這個爭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未來的關鍵之戰,正如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揭櫫的論戰核心: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