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的工業文明正處在十字路口。曾經支撐起工業化生活方式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漸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fossil fuels)驅動的技術已陳舊落後,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整個產業結構也運轉乏力。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的失業問題已到了危險的地步。政府、企業、消費者都陷入了債務泥沼,各地生活水準驟然下降。多達10億人口──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近七分之一──面臨饑餓,這是史無前例的。

  更糟糕的是,以化石燃料為能源開展的工業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日漸明顯。科學家們提醒說,地球溫度和化學性質可能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他們擔心在本世紀末可能會有大量的動植物滅絕,這將危及人類的生存。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採用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才能確保一個更公正、更可永續的未來。

  1980年代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化石燃料驅動的工業革命達到了頂峰,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全球危機。過去30年裏,我一直在尋求一種使人類進入「後碳」時代的新模式。經過反覆探索,我發現,歷史上幾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新的能源系統會加深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的互相依賴性,促進經濟交流,有利於發展更豐富、更包容的社會關係。伴隨而來的資訊通訊革命也成為組織和管理新能源系統的途徑。

  1990年代中期,我忽然明白,資訊通訊和能源的新的結合方式即將出現。網際網路技術和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將結合起來,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改變世界。在新時代,幾十億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裏、辦公室裏、工廠裏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網路」上與大家分享,就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布、分享訊息一樣。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係,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生活。

  過去16年來,我在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擔任資深講座教授,授課內容包含科學、技術、經濟以及社會的新趨勢。在高階管理課程中我介紹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為期5週的高階管理課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執行長和企業主管意識到了他們在21世紀即將面臨的新問題和挑戰。「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很快傳播到了各個管理層,也成了歐盟各國領袖口中的重要政治議題。

  從2000年起,歐盟開始積極推行大幅減少碳足跡的政策,以加速向永續發展經濟時代的轉型。歐洲各國制定了目標和基準,重新部署了研發的重點,並且為了適應新型的經濟發展制定了法規條例,公布了新標準。與歐洲各國相反,美國人正沉迷於追捧矽谷最新研發的電子產品和熱門應用程式。擁有住房的美國人都為了不斷上漲的房地產市場而興奮不已,渾然不知這種繁榮只是次貸催生的假象。

  在美國,很少有人關心石油峰值的預測,對於氣候變遷將導致惡果的警告以及顯示我們的經濟並不健康的眾多跡象也置之不理。整個美國都沉浸在一種自足甚至是自滿的情緒中。這讓我們更加確信,正因為我們是美國人,所以才有這麼好的運氣。

  雖然在自己的國家,我卻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1850年時,賀瑞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曾明智地建議每個對社會不滿的人「去西部吧,年輕人,去西部」,我並沒有聽從他的話,反而決定「反其道而行」。我飄洋過海去了歐洲,因為那裏的人們還在非常認真地思索人類未來的藍圖。

  我知道,看到這裏,很多美國讀者都會翻著白眼說:「得了吧。歐洲都日落西山了,完全活在過去的世界裏,那裏就是個大型的博物館。它是個不錯的度假去處,但是在當今的世界競技場上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對手。」

  我並不是不知道歐洲本身有很多問題、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美國和其他國家也同樣會因為自己的不足而遭到他人的指責。在美國人自以為是地翹起尾巴前,我們應該知道穩居世界經濟第一寶座的不是美國或中國,而是歐盟。歐盟27個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美國五十個州的總和還要多。從全球範圍來看,雖然歐盟的軍事力量並不強,但是在國際舞臺上它絕對不容小覷。而且在全球眾多政府中,只有歐盟孜孜不倦地探尋人類未來生存能力的問題。

  因此,我一路往東去了歐洲。過去十年裏,我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時間都在歐盟國家度過,有時也穿梭於大西洋兩岸,和各國政府、企業以及民間社會團體一起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

  2006年,我開始與歐洲議會的高級官員共同起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經濟發展計畫。20075月,歐洲議會發布了一份正式書面聲明,宣布把第三次工業革命當作長遠的經濟規劃以及歐盟發展的路線圖。目前,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諸多機構及其成員國正在執行第三次工業革命路線圖。

  一年後,200810月,也就是在全球經濟崩潰的幾週之後,我的事務所在華府召開會議,討論如何化危機為轉機。80位來自世界一流企業的執行長和高階主管參加了此次會議,涵蓋了再生能源、建築、房地產、資訊技術、電力和公用事業、交通運輸以及物流業。

  出席會議的商業領袖和產業協會都認為今後不能再獨善其身,並且承諾建立一個第三次工業革命網絡,與政府、本地企業、民間社會組織合作,爭取將世界經濟轉型為分散布局的「後碳」時代。由飛利浦(Philips)、施耐德電器(Schneider Electric)、IBM、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安迅能(Acciona)、CH2M Hill、奧雅納(Arup)、艾德里安.史密斯—戈登.吉爾建築公司(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Q-Cells等公司組成的這個團體是全世界最大型的經濟發展團體。目前,它正與各城市、地區及國家政府合作,制定將其經濟結構轉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的總體規劃。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構想很快傳播到亞洲、非洲和美洲的國家。2011524,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第50屆部長級年會在巴黎召開,34個會員國的領袖和政府部長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開幕式上,我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五大支柱經濟計畫。這是經合組織綠色經濟發展規劃的首次展示,將為未來的「後碳」產業提供範本。

  本書將展望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美好前景,揭開這種經濟模式的神祕面紗,深入了解實施這項工程的開拓者們──政府領袖、企業執行長、社會企業家,以及非政府組織。我有幸與歐洲主要國家的領導者一起設計歐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藍圖。這些領導者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義大利前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Manuel Barroso),以及歐盟首腦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的五位主席。

  歐洲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經驗,值得美國學習嗎?我認為是的,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無論步履多麼蹣跚,歐洲人至少在想辦法應對化石燃料即將枯竭的現實;不幸的是,大部分美國人仍不接受化石燃料時代就要終結的事實,不願承認曾造福我們的經濟模式目前正困難重重。美國應該向歐洲學習,坦率承認並努力應對這一現實。

  美國能做些什麼呢?歐洲已經提出了一個有說服力的構想,美國無疑應該在這方面更勝一籌。麥迪遜大道、好萊塢、矽谷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美國之所以受人尊敬,不是因為它精湛的製造工藝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是因為它清晰、準確地預見未來的非凡能力。如果美國人掌握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精髓,他們有能力迅速實現這一夢想。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偉大的工業革命的最後篇章,它將為即將到來的合作世紀(collaborative age)奠定穩固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40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創造無數的新商機和就業機會。這項工程的結束將標誌著以勤勞、創業和大量使用勞動力為特徵的200年的商業傳奇故事的結束;同時,它標誌著以合作、社群網站、時尚小店、技術勞工為特徵的新時代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傳統的、集中式的經營活動,將逐漸被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分散經營方式所取代;傳統的、階級式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將讓位給由社會節點所組成的扁平化權力(lateral power)。

  乍看之下,扁平化權力的概念似乎與歷史上的權力概念相矛盾。畢竟,傳統上權力是金字塔式地由上到下組織起來的。然而今天,因為即將到來的網際網路技術與再生能源的結合而釋放的合作性權力,將從根本上重構人類的關係。這種重構將是全方位的,對未來社會將有著深遠的影響。

  到了21世紀中葉時,越來越多的商業行為將由智慧代理人(intelligent technological surrogate)管理。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民社會裏,這將會解放更多的人力來創造社會資本,從而使其成為21世紀下半葉的主導部門。雖然商業對人類的生存仍是必要的,但它已不能滿足人類的所有需求。如果我們能成功地滿足下半個世紀人類的物質需要──這是很大的挑戰──那麼更高層次的人類需求將成為未來人類歷史的重要推動力。

  在接下來的章節裏,我們將探討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設施和經濟體制可能的特徵、運作原理,預測未來40年它可能的軌跡,並探索社群和世界各國在執行這一計畫時的困難和機會。

  21世紀中葉,人類能否進入可永續發展的後碳時代,能否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遷,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希望之所在。現在,我們已具備了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科技、規劃等條件。剩下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認識到實現這種經濟的可能性,能否鼓起勇氣向目標邁進。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