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對問題,錢就流進來-300.jpg問對問題,錢就流進來


作者:保羅‧雀瑞(Paul Cherry)
譯者:劉復苓
定價:280元


每位業務員/行銷企畫必備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大經濟系賴建誠教授的好文。懂一點經濟學,看到的就會不一樣。

在日劇裡,同樣談到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還有最近正在日本播出的《官僚們的夏天》(官僚たちの夏),該劇是改編自經濟小說家城山三郎的同名原著。《官僚們的夏天》所處的年代恰好是篤姬的百年之後,約是1955年起的那幾年。那時,日本輸美的產品量多且便宜,美國施壓日本檢少出口,通產省的官僚們分成「國內派」和「國際派」,拼命爭論著該保護還是該自由開放,以及國家與產業的前途。也是一齣好戲。

篤姬經濟學

  • 2009-09-06
  • 中國時報
  • 賴建誠
  •      日本的NHK電視台在2008年初,推出轟動的連續劇《篤姬》,製作費據說超過30億日元。這50集的收視率,最低的是第1集〈天命之子〉(20.3%),最高的是第48集〈無血開城〉(29.2%)。2009年在台灣開播後也引起一陣熱潮,播完一輪後立刻重播,我每星期有五天守著電視不敢遺漏。這部歷史劇拍得實在好,演員陣容龐大堅強,聽說酬勞並不高,主要的資金投在服裝(真是漂亮高貴的和服)、建築、器物這類的歷史考證上。

         從中日文的維基百科內,可以看到詳細的演員名單與角色說明,也能看到例如「花道指導」、「扇子製作指導」、「香道指導」、「薩摩語指導」,這類的專業技術人員。老牌演員如松坂慶子(飾女侍從幾島)、高橋英樹(飾薩摩藩主),年輕新秀如宮崎葵(飾篤姬)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我覺得NHK的《篤姬》,和英國BBC播映的《都鐸王朝》(The Tudors,3季共28集)一樣精采。

         ●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權威學者,他的新書「推力」(Nudge)去年在美出版十分暢銷。本社日後將推出他的重量級著作「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該書將展現行為經濟學的迷人風貌,對於人類的非理性自利行為的有趣研究。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7+112009090500174,00.html

    塞勒「推」新書  政府應幫助人民選擇

    Richard Thaler.jpg 

    • 2009-09-05
    • 中國時報
    • 【林上祚/台北報導】

         歐巴馬總統財經顧問理查.塞勒昨日為新書「推力」(Nudge)來台演講,塞勒表示,全球氣候變遷、金融監理與健保體制,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迫切議題,對於個別議題,他個人沒有很強烈的主張,政治人物也是人,難免也會犯錯,但與其放任民眾盲目選擇,還不如協助民眾解決問題。

         「推力」英文版封面是一隻母象頂小象的圖像,換成白話文就是「推一把」(Nudge),塞勒是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經濟學派大師,「推力」中文版出版商時報出版社,將塞勒的主張歸類於介於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第三條路」。

         和芝加哥學派倡導的政府盡量少干預的理念,最大的差異在於,行為學派對於古典經濟學派,主張人在現實社會中,面臨眾多的選擇,可能做出不理性的決策,「推力」一書的基本主張,就是政府作為人民的善良管理人,有必要在許多重大政策上,規畫出一套對人民有利的「選項」,塞勒推廣的就是「選擇的科學」。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卷)

    Quality Software Management, Volume 3: Congruent Action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卷)

    前言

      我們發現,我們之所以會失去競爭力,問題出在拙劣的管理階層──從世界的標準,而非美國人的標準來看。我們受到日本人的痛擊,因為他們是比我們更為優秀的經理人。倒不是因為日本有機器人、文化上的優勢、或是做早操以及唱公司歌──而是因為他們的專業經理人都了解他們的職責何在,並重視細節。 ──哈雷公司前執行長比爾斯(Vaughn Beals)

      我從事軟體這個行業已有四十年,我學到的經驗是,想要在軟體工程的管理工作上獲致高品質的成果,你將需要具備以下這三種基本能力:

      1.具有了解複雜情況的能力,以便你能為專案做好事前的規畫,從而進行觀察並採取行動,使專案能依計畫進行,或適時修正原計畫。

      2.具有觀察事態如何發展的能力,並且有能力從你所採取的因應行動是否有效,來判斷你觀察的方向是否正確。

      3.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即使你會感到迷惘、憤怒、或是非常害怕,甚至害怕到讓你想要一走了之並躲起來不見人,但你仍然有能力採取合宜的行動。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伯格的軟體管ç†å­¸ï¼šé—œç…§å…¨å±€çš„管ç†ä½œç‚ºï¼ˆç¬¬3å·ï¼‰

    很高興第三卷出來了!!每次出溫伯格的書都像是在孵蛋,想趕快出,又快不起來。

     

    這本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的《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Quality Software Management, Vol. 3: Congruent Action)著重在心理學,來談要管理好專案或團隊,必須先管理好自己,也要能掌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

    軟體業人士向來以「溝通技巧太差」而聞名。顧到技術,忘了培訓員工;顧到時程,忘了人性;追求效率,用罵的最快。還有罵上癮的,討好主管上癮的,諸多症頭。溫伯格認為這都是因為,人們無法以言行一致(或關照全局)的方式來跟別人互動所致。

    Congruent 做為本書的關鍵字,在書中依上下文會譯成「言行一致」、「關照全局」;另外它還有「必要多樣性」的含意,可參見第一章提到的艾許比的必要多樣性法則(Law of Requisite Variety)。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SM3.jpg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卷)

    Quality Software Management, Volume 3: Congruent Action

     

    你對於討好主管上癮了嗎?還是對於指責別人上癮?
    ----根治各種職場人際關係上癮症頭,最具療效的職場心理學(給老實人的職場心理學)
     

    •  

    • 產品、績效做不好,可能問題就出在「管理」!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貼一篇好文,把《1929年大崩盤》作者高伯瑞(大陸譯:加爾布雷思)的重要性點出來了。

    另外,江蘇人民出版社今年5月出版了作者的《富裕社會》(1958)、《不確定的時代》(1976)和《美好社會》(1996)三部大作。

     Galbtaith.bmp  

    Photo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Office http://www.news.harvard.edu/gazette/daily/2006/04/30-galbphotos.html

    「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思」( 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 讀起來抑揚頓挫,可是在中國的書店裡,一直是個不夠響亮的名字。算起來,大陸翻譯出版的他的著作也有十幾種了,連自傳都有,可是學界始終不知道該把他劃分到哪個學派裡,普通讀者又對偏向政治的經濟學興趣不大,而編輯們也沒在腰封上加上他那個聳動的光圈「哈佛最有名的教授」、或者另一個更為聳動的「百年來哈佛最有趣的教授」、或者他的對頭薩繆爾森封給他實則暗含貶義的「全能型天才」(universal geniuses),於是,他在中國也就這麼一直不溫不火著。 

    20064月,當他去世的時候,美國媒體連篇累牘地進行過報導,畢竟,不是誰都能身高2出頭、活上97歲、獲得52個名校的榮譽博士頭銜、寫出56本書、還被羅斯福肯尼迪約翰遜克林頓等總統「顧問」過。可是在中國,只有汪丁丁、梁捷和李華芳等人的紀念性文章,頗為寂寥。的確,2006年的中國不是加爾布雷思這個「異端」的好年景,當時主流經濟學一統天下,連中國的機場書店裡全都堆滿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材(英文已出到18版),經濟學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嚴謹的、理性的、用數學模型可以解釋的——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加氏那種少了模型多了良心的經濟學是賣不動的。直到2008年,主流經濟學的聲望與經濟危機一起身敗名裂,甚至有觀點懷疑經濟學不足以成為一門科學,直到這時,人們才發覺離開倫理學的經濟學是恐怖的、離開政治學的經濟學是不可能的,直到這時,人們重新翻開加爾布雷思,看看他對80年前那場經濟危機的闡釋(《1929年大崩盤》)、看看他對美國資本主義中權力問題的分析(《美國資本主義》)、看看他95歲時洞察騙局的清醒小冊子(《無罪欺詐的經濟學分析——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相》),不禁感慨萬千。近日,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三本加氏著作,包括《富裕社會》(1958)、《不確定的時代》(1976)和《美好社會》(1996),希望這一次,加爾布雷思的名字能為更多人所知。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應該了解這段歷史,因為人類的愚昧會不斷重演。

    大到不能倒》+《1929年大崩盤

    1929_大到不能倒.tif

    1929年大崩盤精彩PPT檔
    http://addons.books.com.tw/G/001/ppt/8/0010442558_01.pps


    歷史上永恆的投資/經濟經典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 1908-2006)這本1955年出版,後來不斷重印,到他逝世前已發行了80萬冊的《1929年大崩盤》,它不是談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一本普通書,而是有它的原委、立意,以及後來的影響。

      首先就本書的來龍去脈而言,人們都知道高伯瑞乃是學者從政型的經濟學家,民主黨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時代即已成了要角。戰後1952年,民主黨提名伊利諾州長史蒂文生(Adlai E. Stevenson, 1900-1965)與共和黨的艾森豪競選總統,高伯瑞即是史蒂文生陣營的主要人物,該次大選民主黨慘敗。在經過一陣心理創傷後,高伯瑞出版了《美國資本主義》(American Capitalism)一書,主要是探討美國經濟何去何從的嚴肅課題。該書成了當年暢銷書,後來總計售出40萬冊。除了出版該書外,高伯瑞還整合了一批哈佛學者,其中主要都是經濟學家,在民主黨前輩要人芬雷特(Thomas K. Finletter)家中定期聚會,對美國經濟未來的各種課題進行探討,並做為將來民主黨的經濟政綱。他們這群人,也就是美國民主黨史上所謂的「芬雷特小組」。後來1960年民主黨甘迺迪贏得大選,他的經濟「新疆界」主張,以及後來詹森總統的「大社會」政策,都和「芬雷特小組」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就在「芬雷特小組」集會期間,1954年初,美國主要的《哈潑雜誌》約翰.費雪(John Fischer)向高伯瑞邀稿,因為當年已屆股市大崩盤25週年,他希望高伯瑞能在當年該刊的十月號寫一篇長文。由於當時美國尚無有關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專門著作,於是高伯瑞遂在好友(也是哈佛同事及民主黨要角,後來做到「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史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的鼓勵下著手研究並寫作。結果,他並沒有替《哈潑雜誌》寫那篇長文,而是撰寫這本著作。因此,本書有著下述意義:
      (一)它是截至當時,真正重量級學者寫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第一本著作。
      (二)人們現在已知道,高伯瑞寫作,一般都至少要五易其稿、使其流暢、嚴謹而易懂。本書即有這樣的特性,而這也是本書一出版即佳評如潮,成為暢銷書的原因。
      (三)對高伯瑞的著作與思想有理解的人都知道,高伯瑞並非一般的經濟問題技術專家,而是有歷史觀、人性觀和價值觀的全視野經濟思想家。因此他在談1929年股市大崩盤時,其實是有解釋觀點的。他特別著重在貪婪投機文化的形成、當時有權有勢者的蒙昧樂觀及間接助長、金融體系「脫紀律化」所造成的投機氾濫,以及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為股市造勢的媚俗表現。他的這些「以人為本」的價值前提,其實也貫串了他所有的其他著作。他的這些觀點,也等於是替後代人在談論1929大崩盤時定了調。高伯瑞談股市大崩盤,加上後來他的好友史萊辛格談新政,人們始對大蕭條時代有了全局的理解。

      總而言之,《1929年大崩盤》不是一本一般性的著作,而是有警示意義的著作。研究股市史的人都知道,在人類史上,牛頓乃是最有名的受害人。當年英國有所謂的「南海泡沫」,牛頓當時在朋友的慫恿下買股,後來覺得不安而出脫,但股價還是一路狂飆,於是他又投入股市,但這次就再也沒有脫身的機會。牛頓所賠掉的金錢換算成現值,估計在台幣1億至1億5千萬元之間。他後來感慨地說:「我可以預測神祕天體的運行,但我不能預測人類貪婪的心靈!」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應該了解這段歷史,因為人類的愚昧會不斷重演:大到不能倒》+《1929年大崩盤

    1929_大到不能倒.tif

      在我父親解說的結尾,他知道預測未來是否會再崩盤別人並不會嚴肅以對,所以他顯得有些不情願這樣做。他認為崩盤可能不會再現參雜了許多原因,其中包括人們對過去的記憶,以及隨後會出現新的規定等等,但是他又提到:

     

      「沒有人會懷疑,美國人仍然很容易受到投機心理的影響,堅信企業能夠享有無限的報酬,身為個人理應可以參與分享。上漲的市場仍可帶來確實的財富,於是就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政府的預防措施和控制手段都要準備就緒。如果行事果決的政府掌握這些措施和手段,就不用懷疑它們的效能。然而,政府仍然有各種理由決定不使用這些措施和手段。」

     

      1929年的大崩盤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相似之處就在此。政府在當時都知道該如何因應,但同時都拒絕這樣做。如果在1929年夏天,政府高層發出嚴厲的警示、提高重貼現率、針對層出不窮的詐欺案件進行調查,那麼在華爾街的崩盤摧毀整個經濟之前,他們花俏的金融操作早就會土崩瓦解。2004年,聯邦調查局曾經公開警示會爆發「貸款詐騙潮」。但是政府竟然毫無反應,更糟糕的是,反而提供低廉的利率、解除管制並且表明不會強制執行法律。這麼做簡直就是火上澆油。根據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路線,他們認為經濟的泡沫化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政府的工作僅在於善後。葛林斯潘的做法就是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經濟泡沫,直到最後一個泡沫大到摧毀整個經濟體系。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月(七月)有兩本新出版的書堪稱為經典,首次出版都是在1950年代。而且,很湊巧地都是在金融風暴之後、經濟不景氣的2009年來到台灣。

     

    一本是1955年出版的1929年大崩盤》(經濟新潮社出版),是知名經濟學家 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 1908-2006回顧分析三0年代大蕭條的經典作品。三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大家耳熟能詳,然而這是怎麼發生的?

    1929年的9-10月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股市大崩盤,也被稱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其後續的經濟蕭條持續超過十年。有多嚴重?1933年時的GNP比1929年下降近30%;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每四個勞工就有一人失業。到了1938年仍然有五分之一的人失業。

     1929年發生了什麼事?或者該問,1929年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呢?為什麼美國在二○年代瀰漫著「夢幻、無窮的希望與樂觀主義 」(Vision and Boundless Hope and Optimism)?高伯瑞機智幽默而警世的這本書,以極佳的文筆,演繹這個經濟/金融史上的最重要主題。暌違五十多年,這本書終於來到了台灣。

     正封300dpi.jpg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康永在此處的策略,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讓它大量出現。

    當你想要推動一種看法,你會怎麼做才有用?你不會遮掩它,而是不加修飾地提到它、談論它、一直不斷地。

    康永始終勇敢,我再次想起他早期的一篇文章,《法斯賓達的世界》(遠流)一書的序文〈法斯賓達永不歸還之租界〉,從概念到文字,都令人懾服。

    -------

    2009-07-17

    文 / 蔡康永

    《康熙來了》節目的主持人,也就是徐熙娣和我,因為使用「娘娘腔」這個形容詞,最近引起一些討論。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09-07-16
    • 中國時報
    • 【黃武雄】

         近日十二年國教大遊行,如能引發公共論述,集思廣益討論如何實施,便是一大成就。報載我提菁英學校私營化之議,因未詳敘緣由,會顯得突兀而且冒進。二○○三年我寫〈教改怎麼辦?〉的長文中,其實已明列此議。今將該議的脈絡,再做說明。

         十二年國教重要目的之一,在於釋放學生心智,使國中教育正常化。其方案須堅持「一(學)區一校」。大學區無法紓解升學壓力。但目前公私立高中職,分布不均且素質不一,相關問題雖錯綜複雜,仍須大刀闊斧,逐步解決。我先丟出最素樸、卻最激進的想法,請方家審慎斟酌,進一步擬出可行方案。

         既為十二年國教,各學區應有一個一般水準的公立高中。教育部推動高中優質化的努力,深值肯定。這些公立高中日後都應開設技職課程,供學生選修,增進學生實用生活的能力,並促發手腦並用。現有高職若轉型為高中,其原有技職師資,可至各高中開設技職課程。

         至於私立高中職,則依其意願,或由政府收購、或公辦民營、或公私合營。當然也可維持原來純粹私營,自外於國教系統,完全自由化,政府不得限制其學費上限,亦不涉入其招生,鼓勵它發展本身特色。同時進入純粹私立的高中職學生,政府應發放教育券,數額相當於花在公立學校學生之平均費用。

         實施十二年國教,不能不考慮少數菁英高中的存續。我雖反對菁英主義,但對菁英學校的價值則持肯定,因為這正是多元社會的現象。尤其台灣這幾所菁英學校擁有優良的歷史傳統,不能輕言廢置。但十二年國教要提供給國民的,是學區內的平民學校,若依目前方式保留這幾所菁英學校,改為學區高中,那麼這些學校將繼續維持明星學校的地位,吸引優秀學生越區就讀,結果無助於紓解升學壓力。

         為解決這個矛盾,須回歸公私立學校不同的定位:公立學校提供國民充分的就讀機會,私立學校則發展特色,甚至可以專門培育菁英人才。在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前,可考慮將目前這幾所菁英學校私營化,鼓勵其校友會出面,組織基金會優先接辦,向政府以便宜價格租用校地。菁英學校私營後,學費不受政府管制,致力於發展學校特色,亦可著力於培育特殊資優人才。我們不能排除它發展成菁英的貴族學校,但政府可設置高額獎學金,供特殊資優但家境不寬裕的學生就讀。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星高中「民營化」,從資源分配的角度來說,應該被多多討論。

    例如,讓想要名校光環或名師調教者,可以就讀私校,多付出一點代價,教師薪資也可自由化。教學品質有競爭,教育做為一種服務業可能更進步。

    在公立學校方面,因為是公共事業,有政府出經費,給予基本就學保障。

    消費者可以有兩種制度選擇:一是比較貴的私立學校,二是比較平價的公立學校。公立學校雖便宜,但是需受到政府管制。相對地,私校應被容許更彈性辦學。

    這樣可行嗎?米爾頓‧傅利曼在《選擇的自由》一書第六章「學校出了什麼問題」,就談到如何創造一個有更多選擇、資源分配也更公平的教育制度。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武雄教授的一篇好文

    • 2009-07-12
    • 中國時報
    • 【黃武雄】

         為什麼連紓解升學壓力這樣明白不過的事,都無法在台灣社會的主流菁英中形成共識?推動十二年國教、廣設高中大學,這些釋放學生心智的訴求,十多年來不是一波三折,窒礙難行,便是一實行就半調子。

         原因無他。我們社會的主流菁英,從心底就不相信紓解升學壓力是件好事。反過來,他們相信的是:要有升學壓力,人才會讀書,社會國家才會有競爭力。這是問題的關鍵。

         教育的本質是複製:這一代人設法把他們的思想、願望、價值與經驗複製在孩子的大腦皮質上。如果複製完全成功,結果必然一代不如一代,因為時代在變,以不變無法因應萬變。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複製的成功率,讓下一代超越這一代。於是教改便須面對最尷尬的處境,亦即:這一代人,尤其主流菁英,必須先有自覺,願意調整自己習慣的思考模式及價值,因為他們掌握教育的支配權。偏偏這件事最難。

         想想一位主流菁英,如果他早年的經驗是:在外在壓力的催逼下,通過一關關的考試篩選,才躍居今日社會菁英的位置,他如何相信:追求知識的熱情,才是學習的主要動力?縱使他曾靠知識熱情,開啟了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自以為高人一等,認為自己不用逼,別人則要逼,那麼他也會反對紓解升學壓力的訴求。

         事實上,對天地萬物好奇,是每一個人類幼兒天生的稟賦。反而是長大了,人才變得只重實用與名利,不再好奇。小孩一進入學校,我們便用一套難懂的、規範性的抽象語言,以及一連串排比競爭的外在壓力,直接施加在他們的身上,澆熄了他們內心對世界好奇的動力。於是人被迫失去了對知識的熱情,學習變成被動,只靠名利的外在壓力,才能驅策人學習。他們長大了,把這樣經驗內化,也跟著相信:只有外在壓力,人才會讀書,才有學習。於是知識倦怠,變成了這個社會的普遍特徵。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