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you under the influence or oppression of others......

 

服從權威正封_工作區域 1.jpg

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原著出版50週年紀念版)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著

黃煜文 譯

2025年4月3日出版

 

一次次電擊實驗,考驗也拷問著人性底線──

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

 

★《路西法效應》作者 菲利普‧金巴多 盛讚╳專序推薦

★社會心理學最具革命性與爭議性的研究典範之一

19次直揭人性真相的實驗過程、實驗對象超過1000  首度完整公開!

 

逾半世紀前,納粹分子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1960年代,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但現在已普遍獲得科學社群的支持。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也徹底顛覆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

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我們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可能是父母、老師、公司、組織等等),但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不同?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

◆從德國納粹大屠殺、洪仲丘事件、乃至許多Metoo和霸凌事件,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

 

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就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形成「代理人」心態甚至完全卸除人性。

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正義。

 

***

【標準實驗範本】

三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擔任「老師」(Teacher,不知情的真正受試者),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身穿專業技師服、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電擊產生器共有30個開關,從15伏特到450伏特,每次遞增15伏特。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實驗者」會依下列順序催促:

●請繼續。

●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你絕對要繼續進行。

●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實驗預測

只有1%、頂多10%的受試者會持續懲罰,直到按下最大伏特數。

 

◎結果

65%的受試者施以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

●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不舒服的反應,都曾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

35%的受試者堅持停止實驗(但沒有任何受試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

【重量推薦】

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監獄實驗主持人

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重量專序

 

【各界讚譽】

米爾格蘭教授在《服從權威》這本書中,指出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了不思辨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與自主性,而選擇追隨強人或威權,這或許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即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謂的「逃避自由」。

──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這是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概括性的研究。……米爾格蘭的實驗充分證明社會處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的實驗結果呼應了行為決定論者情境主義的核心觀點。這項研究說明了一點──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

──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           

 

這是經典的論述,說明人類有服從命令的傾向,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所做所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

─麥可‧德達(Michael Dirda),《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米爾格蘭的服從實驗使我們更清楚地察覺到不加批判、接受權威的危險。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紐約時報書評》

 

(米爾格蘭的)調查實現了我們期待中負責任的社會科學應做的事:從繁瑣的現象中找出最核心的本質。

──《科學》(Science

 

一本吸引人與深具意義的作品。

──《滾石》(Rolling Stone

 

本書對人類行為的知識做出重大貢獻。

──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紐約大學

 

作者簡介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 1933-1984

他於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擔任大學教授。於耶魯教書時主持了知名的「米爾格蘭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探討人對權威的服從性;於哈佛教書時則進行了「小世界實驗」(Small World Experiment),得出舉世聞名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後來成為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中心特聘教授。畢生獲獎無數,包括福特基金會獎學金、美國科學促進會社會心理學獎與古根漢獎學金。《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是他最知名的著作。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譯有《單一文化的陷阱》、《教父》、《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耶路撒冷三千年》、《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服從權威》等書。

 

目次

推薦序    服從或反抗?…………林佳範

序言………………………………菲利普‧金巴多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服從的兩難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預期行為

第四章  接近受害者

第五章  個人面對權威

第六章  進一步的變化與控制

第七章  個人面對權威

第八章  角色置換

第九章  群體效果

第十章 為何服從?──一段分析

第十一章 服從的過程:將分析結果適用到實驗上

第十二章 壓力與不服從

第十三章 另一種理論:攻擊是關鍵?

第十四章 方法的問題

第十五章 後記

 

附錄Ⅰ 研究的倫理問題

附錄Ⅱ 個人之間的模式

 

實驗

實驗一 遠端回饋   080

實驗二 聲音回饋   083

實驗三 近端回饋   083

實驗四 近端觸摸回饋   084

實驗五 新基準條件   114

實驗六 人員變動   118

實驗七 權威的接近   119

實驗八 受試者是女性   121

實驗九 受害者的有限契約   124

實驗十 機構環境   129

實驗十一 受試者自由選擇電擊強度   135

實驗十二 學習者要求遭受電擊   171

實驗十三 由一般人下令   174

實驗十三a 受試者擔任旁觀者   179

實驗十四 權威擔任受害者:由一般人下令   182

實驗十五 兩個權威:矛盾的指令   192

實驗十六 兩個權威:一個擔任受害者   196

實驗十七 兩名同儕的反抗   208

實驗十八 同儕執行電擊   2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