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都是貨幣過多惹的禍──徹底了解「通貨膨脹」的終南捷徑
吳惠林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為何會在1949年退守台灣?被共產黨戲耍固然是主因,但當時神州大陸嚴重的「通貨膨脹」(由1美元兌4.25億當地貨幣的事實可知一斑),以致民生凋敝,更是世人共認的要因。當時還對囤積、惜售的業者施以嚴刑峻罰、甚至處以當場槍斃的極刑。可見國民政府也知道事態的嚴重性,也想辦法制止,但終究徒勞無功。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之後,對通貨膨脹的禍害牢記在心,而「新台幣」的發行可以為證。那是1949年6月中,「四萬元換1元」的新台幣開始發行,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但國共內戰更殷,台灣物資被強運中國接濟國民黨軍,中國經濟面臨崩潰,更連累台灣。當時的物價指數已是終戰時的七千倍。(見李筱峰,〈週年啟示錄〉,《自由時報》,2009.4.19)
通貨膨脹危害世人罄竹難書
其實,類似通貨膨脹大禍害的經驗,在人類歷史上到處都有,在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已故的自由經濟大師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膾炙人口的著作《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一書第9章中就這樣寫著:「通貨膨脹是一種病,一種危險,有時會致命的病。這種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摧毀一個社會。相關的例子俯拾皆是。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俄羅斯和德國發生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有時才隔一天,物價就上漲一倍或一倍以上──結果是其中一個國家走上共產主義,另一個國家走向納粹主義。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爆發惡性通貨膨脹,有助於毛澤東擊敗蔣介石。1954年巴西的通貨膨脹率高到一年約100%,導致軍政府上台。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智利的阿言德(Allende)1973年遭到推翻,阿根廷的依莎貝兒.裴隆(Isabel Perón)1976年下台,兩國接著都由軍事執政團掌權。」
不過,儘管史跡斑斑,為何總難得到教訓,而讓悲劇一再重演?弗利曼說的好:「沒有一個政府願意接受造成通貨膨脹的責任,即使為害不是那麼大也一樣。政府官員總是找理由來搪塞──企業家貪得無厭、工會獅子大開口、消費者揮霍無度、阿拉伯酋長見錢眼開、天候惡劣,或者八竿子打不著的其他任何理由。沒錯,企業家十分貪婪,工會的要求不嫌多,消費者不知節制,阿拉伯酋長把油價調高,天氣經常奇差無比。所有這些,會推高個別商品的價位,卻不能使各種商品的價格普遍上揚。它們能促使通貨膨脹率短暫上升或下跌,卻不能製造持續性的通貨膨脹,理由很簡單:上面這些被指稱的禍首,無一擁有印鈔機,沒辦法印出讓我們放在錢包裏的那些紙;無一可以合法授權記帳員在帳簿記下相當於那些紙的數字。」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弗利曼於是說:「現代世界中,通貨膨脹是印鈔機現象。認清嚴重的通貨膨脹不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只是了解通貨膨脹成因和對策的起步而已。更為基本的問題是:為什麼現代政府會使貨幣數量增加得太快?既然知道通貨膨脹為害的潛力,它們為什麼要製造通貨膨脹?」
弗利曼的《選擇的自由》是1979年出版的,他對通貨膨脹的詮釋,其實早在1960年就由享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 1894~1993)提出,比弗利曼足足早了二十年,而弗利曼只用一章的篇幅,赫茲利特卻用了一本書來解說,就是這本《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Inflation)。赫茲利特被稱為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專欄作家,散播自由經濟理念給一般大眾,曾任職《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又為《紐約時報》撰寫經濟社論,1946年到1966年在《新聞週刊》開闢名為「商業浪潮」固定專欄,教育數百萬讀者了解經濟學的入門知識,以及自由經濟的觀念。就在寫專欄期間,時常收到讀者來信詢問,如何獲知有關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的「簡短」說明,也有人希望他提供有關個人應該遵循怎樣的途徑,以防止其儲蓄的購買力受到進一步的侵蝕。為回應讀者們的需求,乃有本書的出現。
這本書只有大約兩百頁的篇幅,竟然包括了44章之多,可見每章之「言簡意賅」,也顯現出赫茲利特「通俗化、簡化」的苦心,因為通貨膨脹很重要,看似簡單,其實難以說清,更不容易「真懂」。我們耳熟能詳的「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以及上文所引述的「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固然一針見血,但幾乎每個人都希望「錢多多」,也幾乎對政府的各種撤錢政策拍手贊成。2009年初台灣的「消費券」發放,各國政府在金融海嘯、經濟衰退、景氣低迷之際,一而再地「印鈔救市」似乎都被認為是德政,就彰顯出歷史從來沒讓人得到教訓。其關鍵就是通貨膨脹的觀念不被理解,甚至被扭曲,或者被有心人誤導讓某些人獲利、但傷害大多數人。
不要讓通貨膨脹出現
赫茲利特的這本書抽絲剝繭、鉅細靡遺,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將通貨膨脹的來龍去脈,循序漸進剖析。告訴人們工資和物價、生產成本的上漲,甚至循環、螺旋式的上漲,都是貨幣過多的結果,也告訴我們通貨膨脹的發生有人得利、有人受害,於是存有「政治操作」空間。更遺憾的是,人往往具有「貨幣幻覺」,以為貨幣增多之後所得、工資果真增加,卻對貨幣增加導致物價高漲後知後覺,等到發現時已無法擺脫,必須承受。他也告訴我們,一旦不幸出現通貨膨脹,一定要趕快制止,不可存有「緩慢通貨膨脹是好的」之幻想。
這本書其實傳達了一個老掉牙的觀念──「預防勝於治療」,對通貨膨脹更要有此認知,應謹記通貨膨脹沒有解決良方,有的話只有一個,就是「不要有通貨膨脹!」。赫茲利特非常認同「金本位制度」,因為它能限制通貨和信用的膨脹,而通貨是交易媒介,其內涵是「信用」。當今政府發行貨幣、控制貨幣,本來就不可能「確切」得知該印行多少數量,更何況存在有政治操作!要求政府嚴控貨幣數量,勿讓貨幣濫發、釀禍,戛戛乎何其難哉!無怪乎赫茲利特堅持以黃金作準備才可有效限制。
不過,要回復金本位制,在1960年代都不可能了,遑論21世紀的現在!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各國政府負責印製鈔票的現實,而後設法嚴密監督政府破壞信用、濫發鈔票,以免時常遭受通貨膨脹夢魘。
如何有效監督政府濫印鈔票?全民具備有關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為何物」的正確基本觀念是先決條件,那麼,向本書取經是最有效、最便利、最節省的終南捷徑!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