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我們不想要,石化能源發電,碳太多又太髒。不只是台灣,全球每個國家都困在這樣的困境裡。如何維繫人類的文明社會?必須本著人性和理性,來思考。

因此本文所提,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具有相當關鍵的意義。

我正在閱讀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書,書中正提到了德國在再生能源方面的諸多進展,以及,當再生能源進一步普及,配上「智慧型電網」(smart grid)的發展,能源、運輸成本都將會改變,因而經濟模式將會轉變(每一棟建築物都是一個微型發電廠、所有車輛都轉型為燃料電池車、利用氫能來儲存電力、能源可透過智慧型電網輸送到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全世界將可能從現今的提滯經濟中脫困,邁入歷史的下一階段。

德國能源轉型啟示錄

  • 2013-02-24 01:16
  • 中國時報
  • 【華健】

     過去談起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人們總寧可信其無,甚至質疑如此危言聳聽的動機。直到一場接著一場氣候浩劫的證實之後,我們也曾一度相信核電可做為解決氣候變遷的主要方案,至於其安全顧慮也可以靠技術與工程升級免除。

     直到前年三月十一日之後,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是,繼續使用核電,不僅所帶來輻射廢料產量增加與災難意外風險都將持續,而且繼續花在核電上的每一塊錢,原本都可及早有效用來發展永續能源系統,同時對抗氣候變遷。至於過去核能政策所預期的廉價電力等相關效益,如今也已證明太過薄弱,而且不能確保台灣的未來。何況,將環境成本納入發電成本當中,也是在對未來做成決策時所不能迴避的。

     最近馬總統將邀國民黨籍立委召開核安座談會,希望能夠凝聚黨內共識,在未來立院審查相關法案時,目標一致。然實際上,符合台灣長遠整體利益,決策者的當務之急,恐怕還在於針對一套能提供台灣安全、可靠、成本有效率且對社會與環境負責的能源組合,擬出全盤路徑圖,並全力追求轉型。

     近幾年,德國的能源轉型經驗當中出現了包括許多國際環保團體在內,不久前都還料想不到的結果與成果,或許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首先令人驚訝的是,蓬勃的工業經濟體如德國,也能達成從原本的石化能源與核能,轉型達成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的目標。根據其經驗,再生能源愈趨成熟,也就比預期的來得可靠且便宜得多。德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所占比例,僅在十年內便從六%提升到二十五%。而只要陽光普照又有風,其太陽能板和風機便足以滿足德國半數電力需求。最近估計,德國將在二○二○年之前讓源自再生能源的電力超過四%。

     能源轉型,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對經濟與就業機會的影響。德國在二○一一年之前,半數以上投資再生能源的並非是大企業而都屬於中小投資者,如此大大強化了中小企業的參與。同時地方的社區和民眾,也得以有能力生產屬於自己的再生能源。實際上,德國能源轉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已超越若能源維持原狀所額外增加的成本。

     另外,德國在二○○五年至二○一一年間,不僅持續創造比傳統能源更多的就業機會,且估計在二○二○至二○三○年期間,所創造出的淨就業數,可從原本的大約八萬個,提升到十萬至十五萬個。主要理由之一,便在於其再生能源直接彌補了源自本來工作就很少的核能電廠的工作。這些技術員、裝配員和建築師等工作機會,都在當地創造出來,而且都不外包。相較於其他許多國家,其實際上反倒幫助德國得以較平順的度過了經濟與財政風暴。

     德國在二○一二年,風能和太陽能的電力價格降了超過一成。從鋼鐵到玻璃乃至水泥業等高耗能業者,也都因此受惠。至於對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生質能與水力發電廠、電池與儲能系統、智慧型電網設備、以及能源效率技術的需求,都將持續上揚,而使相關業者受惠。不同於燃煤和核能發電,再生能源的成本無法隱瞞,既透明又即時,也不會加到後代身上。政府扮演好設定目標與政策的角色,剩下對再生能源所做的投資及電價的發展,則交由市場決定。

     對抗氣候變遷和淘汰核能電廠,其實可以同步進行。德國即便在二○一一年已停了八座核電廠,其溫室氣體排放,卻仍較前一年減少二%,並以前所未有的穩定狀態供電,且有令人羨慕的的GDP成長,同時還持續對鄰國輸出電力。其除役的核電容量,靠著更多的再生能源、傳統式備用電廠以及更高的效率,取而代之。整體來說,德國在二○一二年便已超越其在京都議定書當中的 二十一%(相較於其一九九○年的水準)碳排放減量的目標,目前正朝向二○二○年的四十%減量目標邁進。

     德國的電力公司也曾藉著拖延轉向再生能源,力圖維護其既得利益,但如今都一一轉向。包括其工業巨擘西門子,也在其全球性擘畫當中抽離了核電,改專注在風電與水電。

     台灣必然會比德國更負擔得起能源轉型的代價。德國在二○○六年到二○一二年中,太陽能光電系統的裝置成本驟降了六十六%,台灣未來對再生能源投資,肯定會便宜得多。值得提醒的是,台灣的陽光資源,這個條件,比德國要好上許多,未來光靠本土的充足陽光,便可望從和德國相同的太陽能板,發出更多的電力。

     (作者為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副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2240033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