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蜜經濟學》推薦序】詮釋我們身處其中的驚人科技衝擊 文/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系主任)

  如果一個新科技不只能帶動經濟成長、促成諸多技術進步,同時還對社會、政治、文化各個層面都有廣泛衝擊與深遠影響,我們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稱這樣的技術為「超級科技」(Mega-Technology)。人類在過去兩、三百年中曾經看過的超級科技包括:蒸汽機、電力、內燃機、核能、基因科技等等。而我們身處其中,感受最為深刻的超級科技,則應該非網際網路莫屬。

  不過,雖然我們容易認知到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進步與商業利益,但身處其中,也容易讓我們看不清楚一種超級科技的衝擊全貌。例如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應該就不容易想像自己的發明會在未來如何徹底改變人類文明的內容與面貌。

  事實上,面對超級科技帶來的劇烈社會與文化衝擊,當代人們(特別是「大人們」)更常見的反應是不以為然,甚至視為是需要加以矯正的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於年輕人的上網現象與網路文化,貼上負面標籤或給予嘲諷稱謂,例如「沉迷網路」、「網路上癮」、或「宅男宅女」等等。不過,同樣在歷史中常見的是,隨著時間過去,以後的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古早的人們會對於當時新科技所創造的新文化,有如此奇妙的莫名敵意。

  如果你好奇網際網路帶來的衝擊,可能將我們的社會、文化,以及未來生活——包括外在與內在——帶往何處,那麼你應該會對於閱讀泰勒.科文(Tyler Cowen)教授的Create Your Own Economy: The Path to Prosperity in a Disordered World(中譯書名:達蜜經濟學—.me.me.me…在網路上,我們用自己的故事,正在改變未來)這本書感到興趣。這位研究文化經濟學起家,目前於名校George Mason University任職的知名教授,既是好幾本暢銷書的作者、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同時又跟另一位經濟學家Alex Tabarrok一起主持著名的經濟學部落格Marginal Revolution。由他來探討這個題目,我們不只可以期待專業研究的深度,引人入勝的筆調,更可以預期會有相當精彩,甚至帶刺激性的論點。

  這本書基本上是由兩個主題交織而成。第一個主題是——乍看之下有點奇怪的——自閉症。但如果我們略加思索那些經常被加在網路文化上的負面形容詞——沉迷、孤立、宅,甚至,對,就是自閉——就不難理解自閉症可以做為第二個主題——網際網路對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造成何種衝擊,以及可能將我們的未來帶往何處——的類比。而當我們隨著這本書,抹除對於自閉症的可能偏見與瞭解自閉之下經常蘊藏的驚人潛能時,同時也在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網路文化,以及開啟我們對於未來可能性的視野。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妨將一個經濟思想史當中有名的問題意識放在心上,也就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個相當弔詭的地方。一方面,市場分工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更加依賴其他人,而交易範圍的擴大,也讓我們的消費選擇及閒暇生活有更豐富可能;但在另一方面,伴隨著分工而來的專業化卻可能使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更加單調,而規格化的大量生產,也可能使得我們消費種類的多元化只是一種表象而已。

  網路科技的發展,等於將這個弔詭推到另一個高峰。自上個世紀後期開始,我們開始擁有了運用有線與無線方式大量傳輸數位化資訊的能力,而且為這樣的資訊傳輸打造出了不起的介面環境。因此而在交易成本上的大幅降低,帶動新一波的全球化,也急遽擴大了市場分工與交易範圍。但在另一方面,不只專業化程度被進一步推高,同時大量傳輸數位化資訊的能力,使得我們可以在與他人的實體接觸越來越少的情形下,在虛擬世界的接觸反而益發密集頻繁。不只於此,我們在工作與消費上面,都可以在實體孤立的情形下,透過網際網路接觸到全世界。這樣的巨大改變,對我們生活與文化的意義是甚麼?又可能將我們帶往何處?

  泰勒.科文這本書就是從自閉症的類比與明喻出發,引導我們去理解與思索這個問題的可能解答。對此,他明顯是個樂觀者,因為他在這個大趨勢中,看到了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經不只侷限於資料傳輸,而是在使用者介面、資料庫、搜尋引擎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這樣的進步,允許我們每一個人從龐大的數位資料中,去擷取、編排、與塑造對自己別具意義的資料模式,並與別人分享這些資料模式中的意義。換句話說,網際網路已經讓我們從「資料的交換」,提高到了「意義的交換」,而要體會這其中隱藏的樂趣與滿足,則可以從了解與去污名化「自閉」開始。

  看本書作者旁徵博引,從經濟、文化、醫學等諸多理論出發,解釋我們身邊的科技衝擊現象,並由此提出各種極富挑戰性的看法與預測,是一大享受。無論如何,身為經濟學家,並相當程度被訓練成依照新古典經濟學邊際思維來進行思考,我會覺得這本書許多的討論與論點非常具有啟發性,但是對於其中一些比較極端的預測,特別是認為虛擬世界創造的意義,終將可以全面取代實體世界,我還是會覺得有些保留。我心目中的未來世界,比較可能是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無論如何,在可見的十幾、二十幾年內,應該還是我們嘗試如何在虛擬世界中創造生活與分享意義的黃金時期。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擺在書架,不時拿起來翻閱幾頁的好書——特別是這讓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搜尋、擷取、塑造資訊模式與創造生活意義同時,也能更明白地知道,我們正在創造的世界面貌可能是什麼樣子。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系主任,與台大駱明慶教授共同主持部落格「意識型態咖啡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劉孟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