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自己做起,我就是力量》這本書不僅探討個人當責的力量,也探討讓你得以無事不成的根本之道。簡單來說,只要你釋放個人當責的力量,同時也能獲得改變一生的力量。我們講的不是電影裡超級英雄所擁有的那種超現實力量,而是一種真實、具體的力量。能提升你的思考力,壯大你忍受逆境、增生信心的能力,強化你與生俱來的情感、精神和智識優勢,以助你完成非做不可的事情。我們深知這種力量斐然可觀,因為我們曾在自己的人生,也在世上無數人士的身上見證它的成效。


  這個強而有力的當責哲學,最早是於我們的著作《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The Oz Principle)中出現。自此之後,數百萬讀者開始稱呼我們「奧茲大師」。多年下來,我們已協助世界各地的領導者將這些你們即將學到的法則傳授給合作夥伴知道,同時並實際運用於他們身上。除了創造出數百億美元的財富,更造就了林林總總更為重要的成果──獲致的成果不但更好──甚至遠勝於以往。而憑藉著這些進展,他們得以戲劇性的提升達成使命的能力,例如將救命藥物引進市場、打造更優質的社區大學教育、大幅超越籌募慈善基金的目標、改善戰地醫院的醫療實務等。
 
  你也許並不期待在人生做出什麼偉大的變革,但應該會想完成一些大事──起碼是你自己覺得重大的事。若是如此,釋放個人當責的力量可說是你的最佳策略。我們所提出的當責哲學,宗旨即是協助你完成你想做或非做不可的事。《從自己做起,我就是力量》將讓你看看別人是怎麼做到,以及你自己也可以怎麼做到。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媒體報導|

 

2017年9月《商業周刊》第1558期介紹友達光電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The Oz Principle):

1.3萬人共讀一本書 友達生產效率飆20%

2022年1月【商周Bar(Podcast)】《商業周刊》執行長郭奕伶訪問友達董事長彭双浪談閱讀

2022年3月《商業周刊》2017年9月第1792期 一群人的願意,救活5萬人公司

《遠見》雜誌2018年6月號 第 384 期介紹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推動讀書會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落實管理競爭力:

彭双浪施展三絕活 帶友達突圍紅色供應鏈

《EMBA》雜誌2018年6月號 382期介紹友達光電讀書會共讀《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

友達光電永續發展總部永續長古秀華談自主當責由「我」開始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uote一下阿德勒的名言:

 

「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

 

「所謂的優越情結,不過是一個落在人生無用空虛面向上的目標,導致人們因虛假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好文很多, 這篇文章談法國的高中哲學課, 世界史地, 會考的題目和觀點...

獨立評論@天下

羅惠珍:推展高中哲學要從小學開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15/article/2791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台大資工系的洪士灝老師的一篇文章:

程式設計與電腦科學

緣起

最近有些年輕朋友問我如何學電腦,社會興起對軟體的熱潮,但很多人搞不清楚狀況,讓我想進一步釐清程式設計、電腦科學、電腦工程、跨領域電腦應用這些名詞的意涵。

全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posts/925182657524223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德勒心理學,幫我們拿回創造人生的鑰匙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在心理學的理論研讀中,崇尚人類深度心理探索如我們,對於人們童年記憶的了解總有一種渴望,我們知道年幼經驗對於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但在從事助人工作或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卻又免不了被一股聲音所惑:理解人、理解自己的黑暗與過去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對我而言,這正是阿德勒心理學讓人感到最受滋養的地方:他從不避諱談論人性中最為不堪的部分,他總是正面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與成長的挫敗,他把這些「不美好」當成人生的資產,告訴我們「面對脆弱的自己」是為了迎向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與力量。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阿德勒,獲得改變的勇氣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阿德勒的學說,近日在台灣出版非常多相關的著作,其中有許多是由後代哲學家或是心理學家所詮釋出的阿德勒學派心理學。阿德勒的學說,又名「個體心理學」,著重在探討一個人早年生活的原型,如何影響他後續生命的走向及發展。如果要閱讀阿德勒,進而研究阿德勒學說,本書就顯得相當重要,這不僅是出自阿德勒的心理學講義,更是所有後代詮釋者的觀點來源。

阿德勒學說有非常多精闢且適合現代人瞭解的觀點。其中最受人知曉的,是對「超越自卑」的論述。然而,阿德勒認為,超越自卑並非是過度誇張追求優越感,這樣的追求,易成為愛炫耀,而愛炫耀的人的原因,正是覺得自卑。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強大,無法在生命有益的面向上和他人一較高下。因為這個理由,他們只能一直停留在無用的面向上。(本書第18頁)這種虛偽的成就感彌補了他無法承受的自卑。

幾乎所有人,都有想超越自卑的驅力,不斷努力往優越情結目標邁進的傾向。人們之所以努力追求優越,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想成功的企圖心。只要一切努力是為了追求有用(有功能)的事物,我們的價值觀就不會偏差。阿德勒認為人在克服自卑過程中,在乎自己之餘如果也能關心他人,終能圓滿解決生命中的問題。而生命的問題之無法順利解決,在阿德勒的認為,是由於社會興趣不足,也就是關懷社會的情懷過少,停留在自己的注意力過多,而無法形成同屬一體感(也就是失去社群連結)。如此情況下,個體的心理及生活都會停留在無益面向。他們發難及訴苦的目的並非真實克服問題,而是要別人拉他們一把好生存下去。他們讓自己異於常人地利用自身的弱點(其實是持弱而強),以控制他人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若不好好探究自己的自卑情結,也就無法好好洞察自己的優越情結。而其實一個穩健的人,他不需要追求優越,也不需要優越感,不需透過這些追求,彌補自己內心的自慚形穢。他仍能夠好好穩穩的成為自己,這才是健康的生命。

而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都必須從一個人的人格原型及人生風格探究。阿德勒因此強調早期記憶探索的重要。因為早期記憶(特別是四、五歲之時)是個體形成人格的原型,也形成了人生風格。人生風格會形成了一個人認識世界、知覺他人,及知覺自己的視框,然後個體會活出符合「人生風格」的生命版本。如果沒有探索早年記憶,就無法瞭解到個體的生活何以是如此展現。而探索早期記憶,必定與家庭經驗有關,所以阿德勒學說對於瞭解家庭的問題、家庭動力、家庭排行,對孩子的影響等方面的理論,也十分紮實、豐厚。

這本《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絕對是想要瞭解阿德勒理論學說的人,必讀的經典。當你想要認識一個心理學大師,有什麼比直接讀他的著作,更讓人瞭解他的思維觀點、視野角度,及論述脈絡呢?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出人生意義所需的常識

曾端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阿德勒(一八三○~一九三七)創始個體心理學,是影響後世甚鉅的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大師,及兒童教育家。個體心理學立足於關懷人類福祉,目標在於促進人們的社會適應。阿德勒主張社會情懷是心理健康的指標,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合作。尤其在他的時代便呼籲兩性平等,是第一位重視女性主義的心理學家,可見其學説的前瞻性,無怪乎至今阿德勒的論述歷久彌新。

  阿德勒致力於倡導和人生直接相關的心理學,也就是生活的心理學,正如本譯作的原著書名The Science of Living(最早於一九三○年出版)所揭櫫的意涵。他教導我們生活「常識」,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活出生命的意義。有一次在他的心理學演説之後,被問道:「你所說的只不過是一些常識而已。」阿德勒回應說:「常識有什麼不好?」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巨頭之一。

本書是他的重要著作。首度初版是1930年

QD1006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作者:阿德勒(Alfred Adler)

    譯者:吳書榆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芝的機器人已開始在百貨公司服務,提供資訊..... 

〈時論〉機器人同事

鉅亨網  錢震宇 2015-04-28  17:55 
 
201504281439440610747

由Toshiba(東芝)公司製造的機器人地平愛子(Aiko Chihira)正在日本東京三越百貨擔任迎賓小姐 (圖:AFP)

你能想像有一天跟你一起工作的同事是機器人嗎?它不用吃飯、不用休息,更沒有情緒,它的效率肯定會比你好,到那時搞不好連你都會被機器人給取代。你該把機器人當成是競爭對手嗎?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寂靜的春天(張肇烜)

2015年04月21日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421/36505562/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News Lens的一篇好文, 文長. 作者仔細解釋了國際觀是甚麼? 它為甚麼對於現代人很重要.

值得一讀

關鍵字是:文化智商(CQCultural Quotient, or Cultural Intelligence)。

 

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我覺得該是時候來談談這個問題了:台灣人是種族歧視者(Taiwanese people are racists),而且還非常嚴重。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CA工殤案,是台灣最嚴重的一樁工殤,公害事件, 如今一審宣判RCA及控股的法商湯姆笙等敗訴賠償..

感謝感謝本案的義務律師團!

台版《永不妥協》RCA毒害445人判賠5.6億

蘋果日報 2015年04月17日17:58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417/593956/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科技報橘"的文章, 訪談《第三次工業革命》《物聯網革命》的作者Jeremy Rifkin.
對台灣來說, 為了解決能源問題, 減碳問題, 實應該思考盡快投入資源於再生能源,加上物聯網的力量。

若不想缺席第三次工業革命,台灣請思考物聯網+綠色能源

 

 

1973 年,美國社會學家 Daniel Bell 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the Post Industrial Society),書中預測先進的社會將會從製造本位轉型成工人本位。這個預測後來的確成真,­而且因為資訊科技與網路發展的快速崛起,再加上手機普及等等因素,社會的轉型比前人所預測還更巨大。

全文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4/16/jeremy-rifkin-on-the-internet-of-things-and-the-next-industrial-revolution/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中小企業的幸福何在

U公司是日本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冷飲與醬菜工廠。特別是當地的澡堂都有販售該公司生產的彈珠汽水,而且從澡堂盛行的昭和時代(一九二六~一九八九),孩子們就習慣每天飲用,因此在地方上算得上是家喻戶曉。

此外,該公司繼冷飲之後利用當地農產品推出的醬菜系列也頗受歡迎,除了地方上的零售店以外,也在超市與百貨公司銷售,公司的營運因此蒸蒸日上。

然而,時代已經今非昔比。身為第四代的U董事長,面對自己所繼承的公司正一籌莫展。不論是冷飲或醬菜的業績都明顯下滑。所幸該公司從以前就擁有一些土地,因此倒是不擔心被銀行拒絕往來,但是這幾年來卻不得不向銀行提高擔保,以填補虧損。

在飲品界,想當然爾從世界知名品牌的可口可樂到日本國內的品牌,撇開超市不說,單看超商或自動販賣機上的產品,也是琳瑯滿目。醬菜的戰況也不遑多讓,從有實力打電視廣告的大廠到中小廠商競爭者多不勝數,各家都是犧牲利潤以求能在超市上架。

即使態勢如此嚴峻,這位年輕的董事長仍努力尋求因應對策,嘗試開發新產品,但卻苦無資金。好不容易開發出來的商品,也被超市的採購批評為缺乏特色、或者報價太貴等等而不了了之。

因此,原本個性開朗的他也變得憂心忡忡了。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