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


霸凌,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但能制止霸凌。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
◎本書由社會學的觀點探討霸凌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由社會邁向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凌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一讀。——
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只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出關鍵的議題深入淺出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面認識霸凌的佳作。——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凌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能從多面向、大視野角度探討霸凌,所以有高度。能清楚呈現涉及霸凌相關人士的表層與內在心理歷程,所以有深度。對於霸凌議題的解決,關切的不只是遏止或處罰,還包括如何透過處置霸凌的方向與策略,讓相關人員、組織,乃至整個社會都從中受益,因為從關懷與溫暖心意中出發來面對霸凌,所以有溫度。這是一本適合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的好書。——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霸凌是什麼

◎目次 

 【導    讀】問世間「霸凌」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傷   

  文/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序】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 

  文/彭仁鐸(霸凌防治線上求助工具「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推薦序】霸凌: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

  文/彭懷真(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推薦序】旁觀者正義是重要社會責任

  文/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推薦序】從多面向、大視野探討霸凌

  文/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   

第一章 發現霸凌   

 1 起始於日本與斯堪地那維亞

  一九八○年代的發現/霸凌成為社會問題(或不會如此)的國家/霸凌在日本:社會問題化/斯堪地那維亞發出的訊息/歐維斯的霸凌研究和極限/

 2 霸凌在英國和美國

  霸凌在英國/謝菲爾德計畫/霸凌在美國逐漸受到關注/反霸凌法

 3 霸凌在日本與歐美的不同之處

  當霸凌超越校園暴力/日本的趨勢/歐美的趨勢/歐美觀點的背景/義大利的懲罰事件/霸凌受害者的責任

第二章 霸凌在日本的三波變化   

 1 第一波:發現霸凌問題

  與校園暴力的畫分/協助受害者的因應對策/霸凌定調為惡行/在霸凌第一波中迷失的部分

 2 第二波:充實諮詢體制

  文部省的緊急號召/心理諮詢體制的確立/心理主義化的日本

 3 第三波:霸凌漸趨私密化

  教育改革會議的建言/從心理問題到社會問題/中小學學生會的活用/學校脫離過重的負荷

第三章 霸凌是什麼 

 1 霸凌的共通要素

  各國對於霸凌定義的變遷/霸凌三要素

 2 權力(或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

  霸凌隨時隨地存在,但我們能夠制止霸凌/流動性:霸凌的特質/權力資源/做為資源的網際網路/大人言行的影響

 3 定義霸凌

  受害性/如何讓霸凌造成的心理創傷復原/反覆性和持續性/團體與人際關係的圍欄/親密關係中產生的霸凌/森田洋司對於霸凌的定義

 4 霸凌的暗黑和隱晦

  視野上的落差/惡意形成的暗黑和隱晦/源於善念的惡行/教師視野/家長視野/文部科學省的基準變更/官方統計調查提供的視野

第四章 來自內部和外側的牽制   

 1 霸凌的明度

  延伸自日常生活的問題/正義的霸凌:以規範為名/黑色地帶的霸凌/灰色地帶的霸凌

 2 來自內部的牽制

  削弱加害意識的因素/教師權威受到挑戰

 3 來自外側的牽制

  旁觀者也是加害者/日本的霸凌特徵/成為旁觀者就是一種成長?/重新審視問題

第五章 私密化社會與公民權責教育   

 1 朝向集中於「私密化」

  何謂現代型霸凌/私密化社會/正面與負面/丸山真男的論點/私密化的悖論

 2 新課題

  避險的個人化/社會排除的問題/新公共性的構築

 3 公民權責教育

  英國的例子/法國的例子/德國的例子/日本的公民權責教育/社會聯繫這個前提

第六章 邁向能夠阻止霸凌的社會 

 1 聯繫孩子與學校的「線」

  社會聯繫理論/依附/抱負/參與/對規範之正當性的信念

 2 柔性行為責任

  日本的育兒風氣/邁向新社會

後記

參考文獻   

圖表索引  

 圖3-1 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親密程度
 圖3-2 教師對於霸凌的因應和效果
 圖4-1 霸凌問題的呈現方式和社會因應的原理
 圖4-2 霸凌團體的四層結構模型
 圖4-3 霸凌仲裁者出現比率的演變
 圖4-4 霸凌旁觀者出現比率的演變
 圖5-1 丸山真男的「個人析出」模式

 

霸凌是什麼_書封 

 ◎前言

  提到霸凌,一般觀念上會覺得「自古就有」,而且「無所不在」。說得極端一點,霸凌是「只要有人際關係的地方,就必然會像黑影般潛入的現象」。不僅是日本,放眼世界各國孩童的實際情形,也會發現這個想法不是誤解,而是基於事實的一種認識。

  那麼,霸凌是身而為人無可避免的「業」(karma)嗎?如果是的話,那我們大人在孩子發生霸凌問題的時候,告訴他們「這是身為一個人絕對無法原諒的行為」,並且要求教師秉持堅決的態度解決,只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嗎?霸凌,是以人的力量無法抗衡的問題嗎?

  最早開始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也曾經想過這個單純的疑問。說是最早的研究,其實也和現在距離很近,那是一九七○年代的斯堪地那維亞國家(按:北歐五國,包括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從研究脈絡中,有一連串動物行為學(ethology)的相關研究。他們採取的立場是:人類是動物之一,因此試圖由人類所具備的攻擊性中,找出霸凌行為的根源。

  在日本社會中,向來會將「孩童」與尚未被玷污的純潔心靈、或是天真無邪等印象連結在一起。因此,當目睹在這些應該是天真無邪的孩童之間,竟然發生殘酷的霸凌時,會想從人類天生具有的攻擊性尋求解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戰爭、暴力、犯罪、虐待、歧視等,都是人類攻擊性的呈現方式。一直以來,我們試圖以剖析人性深層面的手段去突破這些問題。這不僅是動物行為學或比較行為學,同時也是自古以來哲學、宗教、文學、歷史、藝術、文化人類學、或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一致追尋的主題。

  確實,霸凌如影隨形潛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到了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的程度。像是故意刁難對方,或是藉由嘲弄對方得到快感,甚至在心情煩躁時找個不順眼的人洩憤,或是遷怒別人等行為,這些都是我們切身的經驗。

  另一方面,我們也常常會採取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的行動,或是克制情感與衝動,以免自己做出上述的行為。即使有時毫無自覺,周圍的人也會提醒我們。

  然而,就算我們做最大的讓步,假定霸凌真的是出自人性深層裏的「業」,只要我們去思考上述日常經驗,就會發現,我們是要去發現還是制止這個「業」,一切都取決於涉及家庭、學校、社會廣義的教育功效,取決於人們的認知。事實上,放眼世界各國,我們也可以發現,霸凌的出現方式和社會問題化的過程,隨著社會、時代、教育或成年人的應對方式而異。同樣發生霸凌現象,在某些國家較容易制止,某些國家則未必,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正因為存在著這樣的差異,我們不能將霸凌問題認定為緊跟著人類的「業」(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身處公民社會中的我們,絕對不能放棄身而為人應該做的本分(按:作者意指身而為人有義務防制霸凌)。研究霸凌,並非否定對於人性深淵的探究,而是藉由釐清不同社會間的差異,應該能夠探究防制霸凌問題的對策,同時也能開拓發展各種教育的可能。

  雖然霸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發現霸凌和終止霸凌的方式,卻是它與人類活動、社會變遷和時代演進的函數。在本書裏,關於日本的霸凌和其應對方式,藉由和國外動向的比較,希望能夠將此現象的本質,從社會與時代的深處切割呈現出來,此刻我們處於日本社會,身為社會的一分子,透過名為「霸凌」的窺視孔,想想看藉由教育,我們該做些什麼,以及社會應該朝向哪個方向走下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