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長期通縮, 是現代總體經濟學的未解之謎, 恐怕也是台灣可能會走上的路.
- Mar 13 Mon 2017 02:12
(轉貼) 日本年輕人的通縮心態,讓世界上最激進的貨幣政策一敗塗地
- Mar 13 Mon 2017 01:34
(轉貼) 面對乞丐你怎麼做? 教宗建議:給予,別想太多
面對乞丐你怎麼做? 教宗建議:給予,別想太多
記得,《愛上經濟》書中曾經提到:
邁蒙尼德(Maimonides)把慈善事業由高至低分為八個層次:
1.對有需要的人贈予禮物、貸款、工作機會,或是創造合作關係,讓他們自給自足.
2.施予者與接受者彼此不知道對方的身分.
- Feb 28 Tue 2017 04:26
(轉貼) 看電影學統計: p值的陷阱
對機率統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談統計學中p值的問題, 以及貝氏定理...
- Feb 25 Sat 2017 04:43
《NASA新發現》39光年外類地行星 3顆或有生命
但是, 39光年還是距離地球太遠了.......光都要跑39年了, 太空船可能要跑幾百萬年?
不過, 還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人類所仰賴的恆星能源, 氣溫, 水源
2017-02-24 自由時報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天文學家22日宣布一項空前驚人發現,在距離地球39光年外的水瓶座,有7顆類地行星繞著一顆小恆星「Trappist-1」運行,其中3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很可能存有液態水。這項發現為人類迄今尋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以外生命,開啟最有希望的寶庫。自1990年代以來,人類已發現近3600顆系外行星(exoplanet),但這7顆顯然意義非凡。
- Feb 17 Fri 2017 01:36
(轉貼) 力防 AI 危害人類,霍金、馬斯克力推 23 條人工智慧原則
力防 AI 危害人類,霍金、馬斯克力推 23 條人工智慧原則
2017/2/3 INSIDE
Quote:
2017 年 1 月舉行的 「Beneficial AI」會議 為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阿西羅瑪人工智慧原則」,名稱來自這次會議的地點 – 美國加州的阿西羅瑪(Asilomar)市,確保 AI 為人類利益服務。
- Feb 14 Tue 2017 09:21
《馬自達Mazda技術魂:駕馭的感動,奔馳的祕密》目錄和簡介
Change or die.
不改變,就等死!
在精打細算的冷靜與築夢踏實的熱情之間,
勇於挑戰、敢於走自己的路,
從低谷到重生、從地方產業走向世界的企業故事!
提到馬自達(Mazda),很多人的印象是時尚的車身、獨特的設計。事實上,馬自達的前身是創業於1920年在日本廣島的「東洋軟木工業株式會社」,專門生產葡萄酒瓶軟木塞。創業者松田重次郎(Jujiro MATSUDA)開始生產三輪貨車,將事業擴展到汽車,「Mazda」於1931年正式誕生。
- Jan 29 Sun 2017 03:32
《平等與效率》熊秉元老師推薦序
這本書之所以會出版, 最早即是熊秉元老師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推薦這本書, 老師也慨然為本書的第一版寫序.
如今因緣際會, 第三版推出, 雖然新的事件不斷發生, 但是平等與效率的兩難與權衡問題卻從未消失, 而且會發生在所有的公共政策上.
熊老師這篇序從一個例子出發, 卻不囿於時空, 值得深思.
推薦序 意外不意外?!
熊秉元(前台大經濟系教授)
- Jan 29 Sun 2017 03:25
《平等與效率》吳惠林老師推薦序
推薦序 平等與效率,如何兩全?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2016年11月27日報載:「房市貧富不均,12.7萬人擁4房以上,194萬戶中低所得無殼」。同一版新聞又有「最近開徵的地價稅平均漲三成,引爆民怨」。這些報導無非反映出台灣近幾年財富分配不均加速惡化,高房價加重「相對剝奪感」,因而政府陸續祭出多項打房措施,除加重交易稅,也從持有稅著手,各縣市陸續調高房屋稅和地價稅,卻因調幅過大引發民怨,而且房價受到波及,房市交易清淡,被認為打擊經濟,在經濟景氣不佳之際還落井下石。
財富、所得不均全球化
這些報導指的是「財富」不均,而財富是累積來的,有兩種來源:一是繼承來的,二是由平時的「所得」儲蓄下來或透過投資的利得積累下來的。第一種來源在自由民主社會中雖有嫉妒、羨慕、冷嘲熱諷等現象,也有課徵高額遺產稅、甚至於充公等等激烈手段,但比較沒有問題,畢竟這是屬於「先天的」不公、不平等。第二種來源在21世紀成了全球熱門議題,而且是從美國這個自由民主典範、世界最強國家開始出現熱議的。
信手拈來,2006~2008年,《中產階級的戰爭》、《M型社會》、《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下一個榮景:政治如何搭救經濟》、《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超極資本主義:透視中產階級消失的真相》等等中譯書紛紛湧現,霎時掀起貧富懸殊、所得分配不均和兩極化、低薪和貧窮問題的討論。在台灣,「誰偷走了我們的薪水?」「成長的果實被誰拿走了?」的質疑聲和文章、書籍也大量出現。而政府提供了很多研究計畫,邀請各方專家學者們鑽研出其然和其所以然,並提出一籮筐的建議,一時之間七嘴八舌,各種媒體提供戰場,沸沸揚揚好不熱鬧!
- Jan 28 Sat 2017 06:33
川普之亂----人權, 環保, 言論管制
雖是春節假期, 但是這些新聞實在讓人心情沉痛.....
川普下令築牆, 復建油管, 更糟的是, 竟然想要箝制政府官員的言論.
這些都是"政府管制"的力量, 或許他有權限制政府官員的言論, 但是把手伸到言論自由的領域, 怕是遲早的事.
在這一點上向中國看齊是嗎? 這樣就是獨裁了
緊縮移民政策 川普真的要築牆了 2017-01-26 自由時報
川普批環保失控 復建兩爭議油管 2017-01-26 自由時報
- Jan 23 Mon 2017 04:27
(轉貼) 為何我從臉書移民到Medium? by 黃哲斌
關於媒體生存, 能否擺脫點擊率依存的宿命,內容產業的未來,滿好的一篇文章。
by 黃哲斌
https://medium.com/@Puppydad/為何我從臉書移民到medium-cf8edc357d66
- Jan 23 Mon 2017 04:12
(轉貼) 他先是一名書店店員,後來創業做了選書集團
談書的陳列, 選書, 很有趣的訪談.
他先是一名書店店員,後來創業做了選書集團
BACH辦公室的書架,看得出是經過「編輯」。
「有限公司BACH」代表 、Book Director,媒體如此介紹幅允孝。Book Director,可譯為「選書師」或「選書家」,也有人管 他叫「書店陳列設計師 」。........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Bd7z8G.html
- Jan 21 Sat 2017 06:05
川普的保護主義與《一課經濟學》
川普剛就職美國總統,然而,從幾天前開始,民間抗議行動不斷,民主黨的幾十位眾議員也拒絕出席就職典禮。
他在就職前就挾twitter以令各大企業,用140字的推特就挪動了一些企業的投資地點和工作機會,這樣的經貿政策、政府干預是不明智的,很可能反過來傷害了本國的大企業前景,以及他宣稱想要保護的相關產業勞工。
這一切都只是老問題的再現——川普想要「創造就業機會」。而在經濟的世界,想要這樣搞,常常就是「立意良善卻適得其反」。一例一休是這樣,川普的經貿政策也是。
為什麼這些「創造就業機會」、政府干預、保護主義的政策是有害的,《一課經濟學》和《貿易戰爭》《選擇的自由》書中都解釋得很清楚,可以參考。
以下這篇文章,最近在LinkedIn流傳蠻廣的,很清楚地說明川普政策的可能後果。原文不長,建議可以直接閱讀:
Trump’s Tweets: Good Politics, Poor Economics
2017 年 1 月 16 日 by Bill George(哈佛商學院教授)
- Jan 19 Thu 2017 02:58
一例一休 與 《一課經濟學》
一例一休的問題,似乎正是「立意良善但是適得其反」的例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設法從全系統來看,這個新制,從加班時數的限制,加班費的漲價,依年資的休假日增加等等,都是試圖將台灣帶向更先進國家(例如北歐之類)的人性化的工作制度,也可以降低工作過勞的機率,的確是直朝著理想狀態衝去。
對於企業,雇主來說,此制的淨效果就是經營的基本條件(外生變數)的必須強制提升,對企業來說,較低的勞動量要能交出同樣的業績或利潤,就代表生產力要提升(轉型用機器來替代人力也是其中一種選項),如果無法提升生產力,就只能漲價或減班來因應。
是的,此制度對企業的淨效果就是經營條件的緊縮,企業只能以提升生產力來因應,但是生產力提升需要時間,因此短期一定會爭議不休。
然而,對於廣泛勞工而言,衝擊更大的可能是中小型企業的勞工本來有的加班和加班費沒有了,因此,此制度對於勞工的淨效果也是政府強制推銷"工作與休閒平衡"這樣的理想,但是可能不是所有勞工都埋單。
若從這個政府強制干預的情況來看,可以發現,推行一例一休和最低工資的調升,所帶來的爭議和效果是類似的,干涉雇主雇用勞工的價格,經濟學上這是一種價格管制,在最低工資調升的情況裡,僱主面對勞動價格的上升,有可能減少僱用,因而不利勞工,還有原本勞動力在舊的最低工資水平的低技術勞工,因為這個最低工資調升而失業,這些效果在一例一休當中也可看到類似的效應。
- Jan 17 Tue 2017 02:31
《僕人的領導思維:建立關係、堅持理念、與人性關懷的藝術》簡介與目錄
僕人的領導思維:建立關係、堅持理念、與人性關懷的藝術
原文書名:Leadership is an Art
作者:麥克斯.帝普雷(Max De Pree)
譯者:江麗美
2017年1 月10日出版
內容簡介
- Jan 17 Tue 2017 02:20
《平等與效率:最基礎的一堂政治經濟學(40週年紀念增訂版)》初版前言
初版前言
克米特‧戈登
(Kermit Gordon,前布魯金斯研究院院長)
就某種意義來說,當代的美國社會是一個分層結構(split-level structure)。在政治和社會制度上,它把權利和特權普遍分配於民,並聲稱人人平等。但是在經濟制度上,它卻讓市場來決定每個人的所得,使得人民的生活水準和物質福利產生巨大的差距。所得的差距相當於是一種誘因──提供獎賞或懲罰──以促進資源的使用效率,並刺激國民總產出(national output)的成長。
如上所述,權利的平等與所得的不平等,使得政治上的民主原則和經濟上的資本主義原則產生了衝突。某些在市場上獲得巨大報酬的贏家們,利用金錢去取得更多原本應公平分配的權利;有些人甚至在一開頭就取得了優勢,進而造成了機會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