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銀行與我們的關係十分密切,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和銀行有往來,存款、貸款、信用卡,沒有銀行,這些都不會存在。然而,銀行業做為一個特許行業,再加上金融法規的繁煩、金融知識日新月異、金融組織的變化越來越快速,金融機構對一般人來說,往往矇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
而台灣目前也捲入全球性的購併風潮,從凱雷傳聞購併日月光、花旗購併僑銀、渣打購併新竹商銀……這些購併案究竟怎麼發生的?其過程如何?購併者真的能夠獲利嗎?
全球化浪潮、金融業的競爭力、私募基金崛起……
以上種種內外因素,促成了我們出版這本書《投資銀行青春白皮書》。
乍看這個書名,有似乎很專業的「投資銀行」,又有彷彿偶像劇一般的「青春白皮書」,實在是非常新鮮的組合。但是一閱讀下來,又令人愛不忍釋,故事是一位職場新鮮人OL,加入投資銀行的一個工作小組,跟客戶提案購併某外國企業,其中的提案、準備資料、競標,栩栩如生地描摹出投資銀行的工作場景,以及一個職場新人的成長故事。在此過程中,投資銀行的不同部門與業務目標、如何協助企業籌資、如何提供其顧問服務、擔任購併案的賣方顧問、乃至股票市場的相關常識、工作時的應對進退之道,種種有形無形的知識,都在書中很自然地傳達給讀者。
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本簡介投資銀行的入門書,也是一本描繪外資職場工作實況的一本書。而且這本書的好處,正在於它用最淺顯的方式來說明可能是最複雜或最繁瑣的事物。
然而話說回來,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最知名的有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等)究竟和一般銀行,也就是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有什麼不同?
現代的投資銀行,其最核心的業務是證券承銷和企業購併(M&A),再擴及財務顧問、創業投資等等。它和商業銀行最大的差別是,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是間接金融,以存戶的存款和貸款者的貸款的利差而賺取利潤;而投資銀行主要是一種直接金融,針對企業提供證券(股票或債券)經紀服務、或財務融資服務等等,而且,可以用自有資金在資本市場上進行交易。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在美國,投資銀行往往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商業銀行分解而來,典型的例子如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二是由證券經紀商發展而來,典型的例子如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美國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離發生在一九二九年的大蕭條之後,當時聯邦政府認為投資銀行業務有較高的風險,禁止商業銀行利用存戶的資金參加投資銀行業務,結果一大批綜合性銀行被迫分解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根銀行分解為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摩根士丹利,以及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的JP摩根(JPMorgan,其於二○○○年與美國大通銀行合併為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也因此,在本書中會稱自己的公司為「投資銀行」,有時又稱為「證券公司」(券商),就是因為現代歐美的投資銀行絕大多數都是證券商。
盼望讀者能在輕鬆閱讀之餘,也進一步了解投資銀行這樣的產業,畢竟未來的工作不可能僅限於本國之內,而多增加金融方面的常識,更是面對未來的重要資產!
- Aug 10 Fri 2007 14:25
投資銀行青春白皮書-看一個故事,學一點財經知識/林博華(經濟新潮社總編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