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站在奇點浪潮之巔,洞見AI賦能的未來

文 / 蔡明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身為一名長期致力於人工智慧應用研究與推動的工作者,先聲明我並非對於「通用人工智慧」(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全然的樂觀,但我在過去10年親眼見證了AI科技如何快速演進,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產業與社會發展,也不免目眩神迷、時有興奮。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在2005年所著《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中,首次清晰描繪人類科技發展將加速至一個難以想像的轉折點,預測2045年將達到奇點,科技奇點來臨的條件是超級智慧型體的產生,產生方式可能是人工智慧(AI)和智慧型擴增(IA),當時這個觀點被視作極度樂觀,甚至超現實。然而,僅僅二十年後,我們已經看到這些大膽的預言紛紛實現,科技的奇點時刻,概念深入人心,成為產業、學術及社會高度討論的議題。

這次《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出版,作者再次展現了他非凡的洞察力與預測能力,從更貼近現實的視角,探討科技演進的最新趨勢與未來願景。與前作最大的不同是—時間維度與實踐深度的轉變:前作強調未來遠景的抽象預測路徑可能,而此新書則直指正在發生的脈絡,若說《奇點臨近》提供的是對遙遠未來的願景探索,那麼本書《奇點已近》則明確指出,我們已經站在奇點的入口,甚至已踏上奇點的旅程。

書中揭示了四大關鍵訊息,緊密相扣且具啟發性,值得每位讀者深刻理解、推論與內化:

第一,作者論述並強調科技「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他指出技術發展絕非線性成長,而是呈現明顯的指數級增長,每一波技術的突破,都降低了下一波創新的成本與進入障礙,使技術演進的步伐愈加迅速,以加速度滾動創造下一個轉折點發生。今天我們能夠用一美元買到的計算能力,已達到20年前《奇點臨近》出版時的萬倍之多,這項認知對於理解當下科技變革的加速趨勢至關重要。

第二,書中深入預測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的迅速崛起與普及。庫茲威爾並非僅限於概念性的推演,而是具體預測未來十年內,腦機融合將進入日常生活中,如同智慧型手機般常見的存在。這種人機協同的智能體驗,將根本性地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徹底改變人類對自身潛能及未來發展的想像。

第三,作者提出警示性的論述,指出快速科技發展背後潛藏的巨大風險與倫理挑戰。從超級人工智慧的潛在失控,到奈米機器人自我複製的危險,再到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引發的倫理爭議,這些潛在危機不僅對科技界意義重大,更是人類社會需要共同承擔與面對的重要課題;這項警訊提醒我們,技術演進必須伴隨負責任且周延的治理框架,才能確保未來發展的安全與永續。

第四,奇點並非一個孤立的單一事件,而是一系列相互交錯且逐步推進蔡明順的變革過程。作者進一步將奇點拆解為多個清晰的階段,從初期AI逐步通過圖靈測試,進展至人類大腦與雲端系統融合的階段,最終達到人類意識能夠透過科技超越生物學限制的境界。這種階段性的轉變視角,幫助讀者更有效地理解和應對逐步出現的社會衝擊調適、政策因應、倫理辯論等多元議題,從而以主動而非被動的姿態迎接未來挑戰。

我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帶著批判性的精神,先深刻理解「科技加速回報定律」,掌握未來科技變革的規律,再進一步探索腦機介面帶來的現實可能性,接著反思科技高速發展背後的潛在風險與挑戰,最後全覽奇點階段性發展的整體架構。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僅能更好地建立內心的共鳴與現實感,更能啟發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上的前瞻思維。

對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提供了未來十年人類將面臨重大科技變革的清晰藍圖,協助我們調整心態、提升技能、運用AI工具,以從容面對即將到來的變動浪潮。對於科技產業人士來說,本書更像是一份預測未來十年的戰略地圖,提醒我們必須以更廣闊、更宏觀的視野重新思考技術發展、商業創新以及道德規範之間的連結,進一步承擔起科技演進的倫理責任,塑造更理想的人機共存未來。

閱讀完這本書,你或許會感到一絲震撼,有時甚至些許不安,這就如同初次仰望浩瀚星空時,感受到自己在宇宙間的渺小。人類歷史證明我們總能憑藉智慧與韌性跨越難關,奇點大潮已然臨近,願我們每一位讀者都能站在浪潮之巔,以智慧、勇氣與同理心,共同迎接人類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的全新時代。

立體書封.jpg

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

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著

許瑞宋 譯

2025年6月3日出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