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站在指數時代的浪潮之巔——讀《奇點已近》
文/程世嘉(Sega Cheng,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 Ray Kurzweil 要趕快寫下這本書。因為 AI 最近的發展速度,實在是遠超過所有人之前的預估了,包括他在內。生成式 AI 問世之後,我們就像是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之下,突然進入了一個 AI 高速成長的指數型時代,而並非所有人都做好了準備,有些人甚至還渾然不覺即將到來的巨變。
而且,這還只是剛開始而已,AI 的神速進步,將會帶領人類提早到達 Ray Kurzweil 預期一定會到來的「奇點」,就是「機器智慧」和「人類」徹底結合的那天。當奇點來臨時,每個人都有了超級人工智慧與自己的頭腦結合。人類的文明在越過那個點之後,將會產生全面性的變化:科技發展更加快速,社會和經濟結構徹底瓦解和改寫。還有更多更多我們今天還完全無法想像的新文明風貌。
當我們今天在用各種 AI 用得越來越上手,而把 AI 當成一個生活和工作中的標準配備時,其實我們已經開始進入 Ray Kurzweil 所說的奇點了。現在所有人都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讓幾乎無所不知的人工智慧當作我們的超級助理。這不就是很大程度上把 AI 跟我們的頭腦結合了嗎?
早在 2005 年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Ray Kurzweil 就以其獨到的洞察力和嚴謹的數據分析,預言了科技指數型發展將帶來的顛覆性變革。當時,他預測的 2045 年奇點對許多人來說,似乎還遙不可及。然而,20年過去了,世界變化的速度,特別是AI領域的突破,不僅印證了他當年的遠見,甚至有加速的趨勢。這本《奇點已近》可說是前作的延伸與深化,更聚焦於我們通往那個「智能大爆炸」未來的最後一哩路。
Ray Kurzweil的核心論點「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指出,資訊科技(如計算能力)的性價比呈現指數級提升,因為每一代的進步都為下一代的發展奠定了更高效的基礎。這不僅僅是摩爾定律的延伸,而是一個更根本的動力。書中那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圖表,顯示了從 1939 年至今,一美元能買到的計算能力呈現了跨越數個技術範式的驚人指數成長。截至2023年,這個數字已達到約1,300億次/秒/美元,相較於《奇點臨近》出版時,提升了超過10,000 倍!這種計算能力的普及與成本下降,正是點燃這波AI革命的關鍵燃料。
「量變產生質變」,就是這波 AI 成功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家深耕AI領域多年的科技公司 CEO,我對 Ray Kurzweil 在書中關於AI發展路徑的探討特別有共鳴。他回顧了AI從早期基於規則的符號法(Symbolic Approach)面臨的「複雜性上限」,到如今以連結法(Connectionist Approach)為主導的深度學習時代。這與我們在 iKala 的實踐經驗不謀而合。過去,AI的應用往往受限於需要大量專家知識和規則編碼;而現在,以類神經網路為基礎的深度學習模型,能夠直接從巨量資料中學習和發現模式,大大降低了AI技術的門檻,實現了AI的普及化(Democratization of AI)。
書中提到的 AlphaGo、AlphaZero乃至 GPT-4等大型語言模型的驚人突破,都證明了連結法結合龐大計算能力和數據的威力。這些 AI 不僅能在特定任務(如下棋、語言翻譯、寫作、程式設計)上達到甚至超越人類頂尖水準,更開始展現出跨領域學習和「零樣本學習」(zero-shot learning)的能力,這正是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重要特徵。Ray Kurzweil 預測 AI 將在 2029 年前通過圖靈測試,這個時間點比許多專家原先預期的要早得多,但從近年的發展來看,這個預測似乎越來越有可能實現。
然而,《奇點已近》並非一本全然偏向樂觀主義的科普著作。Ray Kurzweil 也深刻探討了這場變革可能帶來的挑戰與衝擊。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對就業市場的影響。當 AI 的能力越來越強,足以自動化越來越多的任務時,從卡車司機、客服人員到放射科醫師、程式設計師,許多職業都將面臨轉型的壓力,甚至是被取代的風險。書中引用的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已開發國家可能有相當高比例的工作面臨自動化的威脅。這對於社會結構、教育體系和個人職涯規劃都將帶來嚴峻的考驗。
但 Ray Kurzweil 同時也提出了歷史的洞見:過去兩百年間,儘管農業和製造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新的技術和產業也創造了更多、更高價值的工作機會,總體勞動人口和生活水準反而顯著提升。他認為,AI 革命最終帶來的將是前所未有的物質豐裕(Abundance),人類將從為了生存而工作的模式,轉變為追求更高層次的意義和創造力。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對過渡期的挑戰,例如透過教育改革、社會安全網的完善(如全民基本收入 UBI),以及最重要的「人類與 AI 的融合」。
這也是本書最引人入勝,同時也最具哲學思辨的部分。Ray Kurzweil 預言,在 2030 年代,我們將能透過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s),利用奈米機器人將我們大腦的新皮質(Neocortex)與雲端 AI 直接連結。這不僅僅是外接硬碟式的記憶擴充,而是認知能力的根本性提升。我們將能夠增加思考的抽象層次,處理遠超今日所能想像的複雜概念。屆時,AI 不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而是我們自身智能的延伸。我們將與我們創造的超級人工智慧融合,成為「超人類」(Transcendent Humans)。
這個構想引發了一系列關於「我是誰?」的深刻提問。意識的本質是什麼?當我們的思維大部分由非生物元件構成時,我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複製一個人的心智檔案,那個複製品算是同一個人嗎?Kurzweil 在書中坦誠地探討了這些「難題」(Hard Problems),並從資訊模式連續性的角度,提出了他對身分認同的看法。他認為,只要定義我們的模式(包括記憶、技能和個性)得以延續,即使構成的基質從生物碳基轉變為矽基,我們的本質依然存在。這也為「數位永生」(Digital Immortality)的可能性開啟了一扇窗。
當然,通往奇點的道路並非坦途。Ray Kurzweil 也用了相當的篇幅討論潛在的危險。生物科技的濫用可能製造出超級病毒;奈米技術的失控可能導致「灰蠱」(Gray Goo)災難;而最令人擔憂的是,超級 AI 若未能與人類價值觀對齊(Alignment Problem),可能帶來無法預測的生存風險。他強調,我們必須積極投入 AI 安全和倫理的研究,建立有效的防禦機制和國際規範,確保這些強大的技術是用於造福全人類。
作為一個科技創業者,我深信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其影響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它。《奇點已近》描繪了一個既充滿無限可能、也潛藏巨大風險的未來。它提醒我們,科技的指數型發展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與其恐懼或抗拒,不如積極擁抱、理解並引導這股力量。書中的數據和預測,為我們擘劃了一幅清晰的藍圖,讓我們得以思考企業如何轉型、社會如何調適、個人如何學習,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巨變。
Ray Kurzweil 的文字充滿了對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信心。他相信,正是我們不斷擴展自身能力、與工具融合的渴望,驅動了文明的進步。從石器時代的工具,到印刷機、電腦,再到未來的腦機介面與超級 AI,我們一直在「重塑」自己。奇點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人類心智突破生物限制、擴散到宇宙的開端。
《奇點已近》既是一部充滿洞見的未來預言,也是一份引人深思的哲學探討,更是一本激勵我們為更美好未來而努力的行動指南。無論你是科技從業者、企業決策者、政策制定者,或是任何關心人類未來的讀者,我都強烈推薦你閱讀這本書,一同思考如何駕馭這股指數級的變革力量,迎接那個既「近」又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著
許瑞宋 譯
2025年6月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