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觀賞|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The Power of the Other)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博客來獨家書衣海報版)》(The Power of the Other)
著作總銷量超過10,000,000冊的暢銷作家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
揭開人際關係、自我發展的大祕密!
▊《商業周刊》1664期書摘推薦:〈那天,我們開除了習慣孤獨的執行長〉▊
你我的成功,都需要他人的力量,
關鍵就在「找對」人際關係,
健康且長久地維持下去。
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將來是成是敗,身邊的其他人扮演重要角色。
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我們更好、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這就是本書探討的主題。
本書作者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是知名的領導顧問,也是一位暢銷作家,他以界線(boundary)系列著作聞名,包括《過猶不及》(Boundaries)、《為領導立界線》(Boundaries for Leaders)等書。
在《他人的力量》這本書中,他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分為四種,也就是關係空間的四個角落:
一號角落:斷了連線,沒有聯繫
二號角落:壞的聯繫
三號角落:表面上看似很好的聯繫
四號角落:真正的聯繫
一個人想成功,關鍵就在於找到「第四號角落」,並且遠離其他三個角落。
無論是好的關係、壞的關係,甚至沒有關係,他人都對你具有影響力,但是,千萬別忘了,只有「你」能夠決定他們用什麼方式來影響你。
作者以案例結合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菁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而努力,並且懂得善用「他人的力量」,與他人建立正向的聯繫,將對方的正能量灌注到自我成長,並且健康且長久地維持下去。
本書將告訴你怎麼利用這種影響力,找對人際關係,這才是一個人突破極限、超越自己、邁向巔峰的關鍵。
美國著名的領導顧問、諮商顧問、臨床心理學家,南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博士。擁有超過三十年的主管教練與領導顧問經驗,他將大部份時間投入《財富》(Fortune)雜誌五百排行大公司與較小型民營企業,為它們改善績效、領導技巧、與企業文化。
他也是一位暢銷作家,著作總銷量超過一千萬本,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他寫的領導指南《職場軟實力》(Integrity),經《紐約時報》譽為「一堆書裡面最好的」;《執行長必讀》(CEO Reads)將他的《為領導立界線》(Boundaries for Leaders)評為年度最佳五本領導讀物;《成功雜誌》(Success Magazine)在二○一四年評選亨利‧克勞德為個人成長與發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領導者之一。克勞德經常為《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等媒體撰稿。
身為企業家的他,還在美國西部四十幾個城市成功經營連鎖的治療中心。他也是著名演說家,曾與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康杜莉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德斯蒙‧屠圖(Desmond Tutu)、馬可斯‧白金漢(Marcus Buckingham)等商界與全球領導者同台。
著作:《他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Other,繁中版由經濟新潮社出版,二○一九年)、《收尾學》(Necessary Endings)、《職場軟實力》(Integrity)、《為領導立界線》(Boundaries for Leaders)、《過猶不及 》(Boundaries)、《一輩子的解決辦法》(The One-Life Solution,暫譯)、《九件你非做不可的事》(9 Things You Simply Must Do,暫譯)、《領導者必做的九件事》(9 Things a Leader Must Do,暫譯)等書。
|譯者簡介|譚天
曾任《聯合報》編譯主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等職。現旅居加拿大專事譯作,譯有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科技與商務領域等一百多本書。
【推薦序】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文/劉奕成
【推薦序】其實我沒幫上什麼忙,你只是藉著我提昇了力量 文/洪仲清
【推薦序】主動付出、勇敢求助,成功需要「他人的力量」 文/楊千
第一章:遭人疏忽的真相
力氣用盡了?再用一些力/神秘與必然/另類對話
第二章:聯繫的學問
關係的幾何結構/改變神話解密/強大的發現
第三章:聯繫的四個角落
不能成長茁壯/你在哪裡的可能性/一號角落:斷了連線/困在一號角落/二號角落:壞的聯繫/二號角落像什麼樣/三號角落:以假亂真的「好聯繫」/三號角落像什麼樣/ 三個角落的圓環路口
第四章:前往第四號角落
真正的聯繫/虛偽的面/失去了心/不一樣的計畫/找到你的需求
第五章:優秀表現靠什麼
重新加油/資訊與學習帶來活力/活力類型要正確/不一樣的揮桿/早期預警跡象
第六章:自由與控制
自我控制/取得掌控/油料與自由間的平衡
第七章:自由有應盡的責任
這種責任/負起你的責任/責任追究與期許/對抗與回饋/腦與回饋/有用與可行/後果與痛苦/練習與回饋/自由,責任,與愛
第八章:拔去猛獸的毒牙
惡性循環/方法與手段
第九章:正確的督促之道
敞開胸懷/考慮來源/伸展/十倍挑戰/一步一步來:樓梯計畫/總而言之
第十章:找外人參與
內化/那不是你的問題/改變頻道/結構
第十一章:百慕達三角的關係
致人於死的三角關係/解決辦法
第十二章:信任
了解/意旨與動機/能力/性格
結論:好人不會落在最後
謝啟
文/楊千|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二○○八至二○一○年曾借調至鴻海集團擔任董事長室永營專案(人才培訓計畫)顧問
所謂管理,就是與人相處、建立關係,憑藉他人的力量成就事情。
在今天變動快速又複雜的社會中,沒有一位高階主管能夠憑著一己之力,一手搞定所有事情,因此,管理的工作都需要借重別人來協助完成。即便是一位獨居老人,在生活上必然也有一些事情需要他人的協助。
從歷史上來看,漢高祖劉邦提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時,就承認自己「帶兵打仗不如韓信,治國不如蕭何,出謀策畫不如張良。三者皆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能得天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成功,需要他人的力量」。
《他人的力量》這本書,談的就是如何善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作者將「關係」分成四類:斷了連線、壞的聯繫、表面上看似很好的聯繫,以及真正的聯繫,其中只有「真正的聯繫」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必須盡可能勇於向他人求助:情緒上的,專業上的,或者是社群的聯繫。
作者鼓勵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盡可能都懷抱謙卑胸襟,主動付出、勇於求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好就必須相互信任,我們要靠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
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信任他人,也需要贏得他人的信任。所以,本書最後一章就是談學習正確的信任來信任正確的人,這讓我想到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
借重「他人的力量」,成就台灣半導體產業
一九七四年,台灣想發展半導體產業,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先生,延攬當時任職於美國無線電(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的潘文淵先生回台籌備。潘先生回台之後,暫住台北圓山飯店寫企畫書。
當時任教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胡定華教授(按:前旺宏董事長,二○一九年七月十一日凌晨於睡夢中辭世,享壽七十七歲),主動打電話給潘先生毛遂自薦,表明他願意負責統籌工研院與RCA半導體技術移轉,並且自願擔任工研院電子所第一任所長。日後胡老師常常分享這個自身經驗,鼓勵學生「主動付出所學、勇於爭取機會」。
胡定華老師與潘文淵先生建立關係,從無到有開創台灣半導體產業,這就是善用「他人的力量」的成功範例。
真正好的關係,取決於彼此信任的程度
一九八二年,孫運璿部長透過潘文淵,邀請當時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TI)的張忠謀先生回台幫忙。張先生告稱,當時他在德州儀器的待遇分為三部分,本薪、紅利加上股票選擇權,可是政府最多只能付他本薪。
當時張先生沒有立刻答應,但是互動過程中,孫部長的誠意感動了張先生而得到信任。一九八五年,張先生終於結束美國德州儀器的工作,回到台灣工研院擔任院長。
張忠謀先生跟工研院(尤其是電子所)同仁的關係,也是「從無到有」,說明了人在職場工作,想成功,就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掌握「施與受」的平衡,幫助別人也能成就自己
記得我在交大唸書時,胡定華老師剛回台任教,我們是他教的第一屆學生。多年之後,有一次胡老師與我分享,他在一九七九年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任內,協助籌設聯華電子。
當時胡老師勾選所內適合的同仁調任聯電。隔天,在調任名單中的曹興誠(按:一九七四年進入工研院服務)向胡老師抗議:「老師不要我了。」胡老師跟他說:「你在經營管理的表現,會比留在工研院做研究來得好。」
一九八○年聯電成立,由曹興誠先生出任副總經理,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
此外,胡老師在一九八六年負責籌設台積電,當時,他也勾選適合的工研院同仁調任台積電。
胡定華老師對於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人物,以及最具規模的聯電與台積電的創始員工,從潘文淵、曹興誠到張忠謀先生,都有相當認識並且建立關係。可以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借重「他人的力量」,主動付出也勇敢求助。
醫生作家侯文詠曾經在〈四、五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這篇文章中分享他的經驗。他曾經好奇詢問過數百位臨終的病人,問他們同樣的問題:「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竟然沒有一個人遺憾「錢賺不夠多」或「官做不夠大」,他得到是同樣的答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臨終的病人在意的是,自己與父母、孩子、配偶和親人的關係;或是曾有不圓滿的關係,想在臨終前向對方道歉。
以上的簡短故事,說明人與人的關係,除了家人不能由自己選擇之外,大部分的關係都是建立於後天不同時空的際遇,誰能順勢掌握「他人的力量」,不僅能夠幫助別人,也能成就自己。至於應該如何建立關係,借重他人的力量,做一個懂得平衡「施與受」(give and take)的人,答案就在本書。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獨家心理測驗版)》(電子書)
【推薦序】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文/劉奕成|臺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CFA Society Taiwan)榮譽理事
辦公室裏人聲鼎沸,夥伴們手忙腳亂準備著即將召開的會議。突然間有人丟了一袋郵包在我桌上,信手打開,是這本《他人的力量》的中英文書稿。
我一翻閱就愛不釋手,整個人像是鑽進了一個巨大的泡泡,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只知道拚命翻看,英文翻完翻中文,中文看完又看英文。
不知道過了多久,掩上書稿,四周的喧嘩重新湧入耳蝸。我回過神來,心中清澈明白自己很喜歡這本書,打算好好為這本書寫篇序跋。
但是接下來的幾天,我只能留下隻字片語,在筆記本上寫了寥寥數字,手機記事本中記下區區數十字。看起來我太在意了,除了拼湊出斷簡殘篇,我無計可施。這就是書中描述的「撞牆」(hit the wall),我不知所措,只能守株待兔,枯等文思泉湧的魔幻時刻。
就像書中描述的海豹部隊,因為他人的力量,在快要放棄的撞牆時刻,因著夥伴的眼神和鼓舞,終於衝上冰冷的水面,游到終點,度過「地獄週」最終的考驗。說來荒誕,但是我的魔幻時刻也橫空出現,讓我汲取他人的力量,完成序言。
彼時我們如常行走在路邊,時而往前走,時而停下來對話,她戴著口罩掩去泰半面容。但是從她的眼神,從我們的對話,不知不覺我尋得了穩定的力量。然後我恍然大悟,從生命中某一刻起,她就是我全心信任的人。她的存在,便讓我淡定從容,心如止水。這就是「他人的力量」。
看完這本書沒有多久,我居然馬上就心領神會他人的力量扮演的重要角色,此時腦海中突然浮現「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按:如果來得及在春天趕到江南,千萬要和春天同住,享受美好的時光)。「春」,就是帶領你我躍升的他人的力量,本書作者使出渾身解數,不只帶我們「趕上春」,而且一定要「和春住」。
近來偶而和昔時同學聚首,有時候驚覺於同學巨大的改變,不少年少時看似徬徨無助的同學,如今看來神采飛揚。是什麼力量改變了他們?
有時候,看到不世出的運動選手,屢屢超越巔峰,不由得讚嘆冥冥之中彷彿有股力量,讓他們能夠達成尋常人無法企及的成就,甚且能走過失敗死蔭幽谷,凜然浩劫重生。我也每每發覺,跟某些人在同一個團隊中,特別能將創意與實力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一切,都彷彿有種神祕的力量,實在說不清楚。
作者提供了解答,破題揭櫫了人的表現有其極限,但是極限可以改變,當我們以為某人已經達到極限時,他又超越了原本的極限而改變極限,多半來自於汲取他人的力量,也就是我們以為的神祕的力量。
在組織行為中,不僅肯定個人的力量,也揄揚團隊的價值,想當然耳,團隊的價值就是許多力量的總合,包含了個人力量,以及豐饒的他人力量。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個人展現出來的碩果中,也富蘊他人的力量。也就是說,即使是個人的成就,也一如陳之藩所說:「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我們往往囿於學校考試的經驗,覺得成績多半是個人本身的努力,然而在進入社會之後,即使是個人的表現,他人的力量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以看似偏重個人表現的高爾夫球運動為例,不管是傑克.尼可勞斯(Jack Nicklaus)締造最多的高爾夫球大賽冠軍的佳績,還是老虎伍茲(Tiger Woods)傳奇式的東山再起。都要感謝他人的力量,不管是教練、桿弟,現場加油的家人,這人那人,雖說輕重有別,都對球員的成就有莫大的影響。
這本書並沒有因此帶給讀者「以後哪裏表現不好,可以怪別人」的搪塞藉口,如果失敗,要知道為此負責的就是自己,無法賴給他人的力量不足。因為作者除了循循善誘,也斬釘截鐵地說清楚,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是我的比賽」的豪情,才能善用聯繫,汲取他人的力量。
提綱挈領的第二章節,便朗朗開展聯繫的學問,首先闡明「最深奧的智慧核心」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
以心理諮商為例,說明真正讓人改變、治癒的,是心理學者與客戶間的關係。這也是這本書最核心的精神,剖析聯繫可以是以下四者其中之一。
第一種是「斷了聯絡,沒有聯繫」,其次是「壞的聯繫」,再來為「表面上看似很好的聯繫」,第四種才是「真正的聯繫」。
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體驗過這四種聯繫,當然也毋需多言,我們要的是第四種聯繫。
作者將真正的聯繫定義為「四號角落」,並且不厭其煩地分享如何常常待在四號角落,善用他人的力量。飽覽群籍的人會發現,原來這不就是孔老夫子「友直、友諒、友多聞」的跨世紀老哏在新時代的意義。
這本書的確分享的獨特的法門,歸根結柢,成功的訣竅,其實在於「信任」。
本書檢驗了「表現出眾」的理由。是用排山倒海的例子,說明「他人」對我們一生的表現有極大的影響力。不過關鍵還在於,除非我們能敞開心胸,接受他人的正面影響力,我們無法更上一層樓。我們必須自己保持為一種「開放式系統」,敞開心胸,接受他人回饋。
有個重要的問題是:「哪一個人是『最好的他人』?」這正是建立「信任」的過程:學習分辨,在你我的周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我不住咀嚼「好人不會落在最後,怪胎不會率先達標」(Nice guys do not finish last, and jerks do not finish first.)的精神,這句話或許因為語言隔閡而略顯詰屈聱牙,但是弄清楚之後,我也一樣深信不疑:表現好的人,會率先達標;而表現好的人,如果又剛好是才華洋溢的好人,成就會更加不可限量。如果能夠結交這些出眾的人,汲取他們的力量,就能突破極限,超越巔峰。
擁有變好力量的他人,就彷彿是喚醒大地甦醒的春意。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
【推薦序】其實我沒幫上什麼忙,你只是藉著我提昇了力量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人類新生兒的發展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同物種的他者對於個體發展的重要性,這從小猴子的發展也可以看得出類似的狀況。如果小嬰兒在人力照護不足的機構中長大,可能會有容易哭泣、退縮、憂鬱,以及體重減輕、睡眠困擾等身心問題產生。當這些嬰兒長大,對於跟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也會經歷困難。
所以照顧者不僅僅是提供嬰孩成長所需的生理養分就夠了,還要藉由肢體與口語互動傳遞愛與關懷,給予嬰孩充分的心理滿足。當照顧者跟寶寶與幼兒進行適當的遊戲,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愉悅的經驗,這能為大腦的神經元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
所以人際關係的品質,也就是「他人的力量」,對於人類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可以直接影響最基本的生理結構。而大腦未良好發育,則可能進一步損害往後的心智能力。
從嬰幼兒期,一直到兒童青少年,除了家人之外,老師與同儕對於一個人的適應,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當家庭功能不彰時,孩子能跟家人以外的成人建立親密的信任關係,常能深切而悠遠地對一生有重大的助益。
不管是身教的概念,又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再再強調以身邊的人所構成的環境,如何形塑一個人的性格與作為。
在現代的智力理論中,也提到智力的展現,跟一個人能不能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或甚至創造新環境,來增加自己適應的能力有關。就像是一個領導者並非在所有智力層面都能有卓越表現,而是他懂得尋找合適的夥伴,來彌補自己的短處,讓個人長處或集體優勢得以發揮。
就心理治療來說,良好的治療便是提供了一個讓當事人成長與改變的支持環境。甚至有人認為,當事人與治療者關係的品質,是治療產生效果的主因,而治療者的理論知識與治療技術只是其次。換言之,所謂的心理治療,可說成是將改變的動力,逐漸歸還當事人的過程。
不管我在執行個別或團體治療、工作坊,或是演講與出版,這些或深或淺的心理健康工作,常有不少人給予正面的回饋,認為自己的正面改變是由於得到了我的幫助。我常討論各種維繫心理健康的知識,也介紹不同資源,讓想要用心理學知識自助的朋友們,能夠在自己清楚的意識下,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從「治療」走向「自療」,能肯定自我與信賴自己,為自己負責與做決定。
當事人或許剛開始依賴關係,讓理智能重新運轉。最後希望這些力量回到當事人身上,從治療關係中獨立出來,並且在生活中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帶來較佳的健康狀況,也能降低死亡率。高社會支持的人,也比低社會支持的人,更能應對壓力,並且有更健康的生活模式。
也就是說,一個充分為自己身心健康負責的人,能經營健康的人際網絡,願意求助也是一種能力。懂得求助的人,除了慣於克服可能被拒絕的挫折感,還能增加他人的自我價值感,更強化彼此的關係連結。
我們一般討論的「連結」,在這本書翻成「聯繫」。這本書的重點是,藉由人際間「真正的聯繫」,我們才能汲取他人力量,並且相互支持。
「所謂真正的聯繫,就是可以讓你做完整、真正、不帶絲毫虛假的你,可以讓你投入全部心、靈、與熱情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的兩造都完全呈現,彼此相知,而且也相互投入。任何一造都能坦然與對方分享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與需求。」
這種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關係,就作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可以經過個人的努力而得到。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要生存,想做的事情一多,像是經營一家公司,至少需要幾個他人來組成一個社群,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超越自己的限制。
作者在書裏面也以經營家庭為例,不但談到了教養中常提到的自主與責任的界線,而且還引用了腦科學研究,討論關於正向與負向回饋的比例如何調配,對一個人最為合適。
「研究結果顯示,當每接獲一個負面訊息就能接獲五個正面回饋時,我們的腦反應最佳。根據實際研究,最佳比率事實上是六比一。表現最好的人,接獲的正面對負面回饋比是幾近六比一;表現最差的人,得到的正、負面回饋比是幾乎相反的一比三。表現最好的人,每聽到一個負面回饋會聽到六個正面回饋,表現最差的人,聽到的負面回饋比正面回饋多出三倍有餘。我們當然需要負面回饋(有了它們我們才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但比率與口氣要對,讓我們的腦可以接受。」
對於我們文化裏的父母來說,暫時把正面與負面回饋的比例調成接近一比一,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短期目標(現實中負面回饋的比例常遠遠多於正面回饋)。父母就是家庭的領導者,如何激勵孩子的內在動機,也是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在這本書裏談到了不少關於「真正的聯繫」的特徵,還有實際案例,以及經營這種關係的具體做法。像是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以及運用傾聽、信任與溝通,還有避免掉入受害者陷阱等。
基本上,套用我的說法,是當事人藉著這樣的關係,能啟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能量。然後這樣的能量,還能在關係與團體中相互激盪,形成正向的循環。
願我們能藉者像作者這麼有實務經驗與智慧的「他人」,讓我們在遭遇困頓時,翻開這本書,就能找到有如知交好友般的支持,幫助我們重新振作。然後因此充滿活力,也活得更自由。祝福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