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管理理論遇上企業實戰

 文/徐瑞廷|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如果你對管理學的認識,還停留在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競爭理論,或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相關著作上,相信本書會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維。作者入山教授利用簡單的語言,把管理學界過去十幾年來的精華,重點呈現給各位。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來自管理學界的國際級期刊,有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詮釋。

 

本人職業是管理顧問,主要工作是幫助大企業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其中不乏幫助客戶制定策略。剛進這行的時候,我最大的疑問就是,為什麼顧問給企業的策略建議,並不能直接套用學校策略管理教科書裏學到的理論或方法。

後來由於因緣際會,有機會與一些大學教授們交換過意見,探討管理學理論與管理顧問在實務上的差距。除了在學術界做學問要求嚴謹程度更高之外,學術理論多為概念,雖然適用範圍可能廣一些,但是離實際運用還有一段距離,主要原因在於每個企業的背景因素(Context)不同。

背景因素可以包括行業狀況、公司定位、業績、資源、組織、能力、文化,甚至時機等。舉例來說,獲得「持續性競爭優勢」是企業的終極目標,該理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該怎麼做呢?想必有許多讀者也試過,將教科書上的工具,如SWOT分析、五力分析等,跑過一遍後,最後好像就是沒辦法得出有信服力的策略出來。當然,這也是為什麼企業會雇用我們管理顧問的主要原因之一,幫助他們擬定一個可以執行且清晰的策略。

也因為每一家公司背景因素不同,同一策略很難在另外一家公司適用。當然,這並不是說公司案例研究沒有幫助,相反地,了解某家公司如何成功或如何失敗是很重要的,重點是要掌握案例公司與自己公司的背景差異,而非以囫圇吞棗方式,完全複製對方的策略。

 

雖然管理學理論多為概念,然而,經常接觸這些管理學理論,想想這些理論該如何應用在自己的公司,是個很好的思考訓練。本書擷取的管理學理論,尤其是Part 2的十二個章節,都是實戰可能遇到的情境。雖然這些理論概念不一定能給你具體的指導,但是往往能針對某些現象提供解釋,如第十三章〈收購金額為何總是偏高?〉,或針對經營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如第十四章提及的「企業創投CVC可能有助於促進開放式創新」。

 

誠如作者入山教授所言,管理學還在進化當中,仍有許多課題等待克服。其中提到,目前管理學多用統計追求平均的趨勢,而作者認為「平均值以外(例外)」卻有可能代表該公司的競爭力(詳見第十六章)。個人對這個想法相當贊同,我們顧問在幫企業尋找致勝策略的過程,統計趨勢與例外(我們稱之為anomaly)都不可忽視。有許多重要的發現,都是透過分解(de-average)統計數字,經由發掘例外而得到的。

比方說,某個產品在台灣地區可能整體銷售業績平平,但是經由分解後,發現有些業務員業績反常的好,原因是他們採取了與其他業務不同的做法。如果能夠將這些不同的做法,有效地分享給其他業務,或許就能幫助整體業績提升。

 

最後,希望各位在享受本書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啟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