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陳孟姝(文字工作者)】

兩岸交流頻繁,前往中國就職的人口比例日升。本刊邀請曾在台灣擔任版權工作多年,目前在大陸出版業任職的陳孟姝,就兩岸出版社背景結構、出版流程及編輯工作內容等角度,對比兩岸出版文化的異同。

在全世界不景氣之際,唯有經濟逆向長紅的中國,成了全球工作者眼中的香餑餑。地緣、文化相近的台灣人,更是在兩岸直航之後,前仆後繼登「陸」西進。但在365行陸續找門路挺進中國的同時,媒體出版業卻是入門難度頗高,至今仍然處於摸索階段。

中國的出版業目前仍受到國家管控監製,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出版社(可在版權頁寫上press, publishing company者)都是國營單位。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出版社的中央最高級別管轄單位)大約批准了580至600家出版社登記立案,許多編輯(尤其是高階職位者)基本上擁有公務員身分。這600家出版社手上握有了全中國每年16到20萬本的新書書號(ISBN)。

根據統計,2013年台灣約有5,117家出版社,出版新書種類約4萬種。相較之下,中國出版被認為是寡頭行業,理由一目瞭然。以下簡單從中國的出版社背景結構,以及與台灣編輯流程不同的書籍審批、書號申請流程切入,並從編輯工作內容,看兩岸編輯的同與異。

社會結構影響出版社結構

中國出版歸國家管轄,自然就有些中國官方系統的縮影。國營出版社以省為單位,不僅各大學、中央政府機關有直屬出版社,管理化工、石油、銀行等的政府單位也有所屬出版社,連情治、外交部門也下轄出版社。很多省單位出版社喜歡「京中有人」(好跟出版總署、媒體打交道),又紛紛在北京設立了出版集團內直轄的圖書公司,這些公司使用的都是各省出版社原有的書號資源,不能獨立擁有書號。再加上實力強大的民營出版社、近來被併入各集團就地合法化的中小型民營書商,讓人眼花撩亂。要搞清楚相互之間的從屬關係,就夠新入行的編輯琢磨好半年。民營書商跟國營出版社之間那些說不清的關係,更讓人頭大,到底是書號買賣合作還是納入國有企業經營,外行人還真是一眼看不出來。

了解一家國營出版社,還需要理解各種彎彎繞繞的背景關係,除了比拼省分富饒程度之外(出版社實力多少與人口、經濟成正比,因為出版集團裡最賺錢的通常是教科書),也比拼政治背景的「實力」。社會結構和風氣影響中國出版,這是不爭的事實,把開新書記者會送的紅包納入行銷支出,對台灣編輯來說,可以說是場震撼教育。

出版進度大不同

台灣是個小而美的社會,第一次體驗到中國的大,就在印刷出版時間的掌握上。台灣編輯交給印刷廠清樣稿,3天後就能在書店看到新書上架。這種速度,對中國編輯來說是不可能的神話。中國因為中央掌控書號的緣故,編輯流程大受影響。在台灣,只要出書前一個月傳真到國家圖書館領號,就可以直接拿到ISBN,流程暢快,中國的書號則要歷經各種表格的磨難才能到手。

中國編輯每年11月要先填寫一份「年度選題申報書表」,上繳中央審核,包括各合作的民營出版社,都要一併上報填寫,否則等明年出書時再臨時補登,有可能來不及或根本要不到。正式出書前還要走書號報批流程、同時申請版權合同登記號(外文翻譯書)等等,大概要等上幾周到一個月不等,視當時的塞車程度而定。若出版的是台灣作者的書籍,還得上報中央出版總署審批內容,審批過了,才能拿到書號(等個一年半載時而有之)。

有了書號,才能開委印單,去印刷廠排隊印書。沒有委印單,印刷廠等於是盜印(所以民營出版社要多等一道由國營出版社發來委印單的手續)。從清樣交稿到印好上市,大概要等上一個月,這算快的。最後,發書要從最遠的新疆、四川、雲南等地發起(如果是在上海或北京印書的話),等到全國同步上市,花上一個半月的運送時間都算平常。

台灣資深編輯若想在中國出版界實際操刀,得先適應兩岸不同的出版流程和速度,判斷上市與再版的時機也與過去的經驗不同。不過這些枝微末節的技術問題不難克服,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編輯職位和工作內容,跟台灣也有很多本質上的差異。

你是哪種編輯?

正式的編輯職稱除了「編輯」之外,還有編輯助理、編審、編輯室主任、總編輯等等。很多出版社不獨立設置營銷部門與版權部門,而直接稱「版權編輯」與「營銷編輯」。中國規定大學畢業需工作4年、研究所畢業工作滿一年才能考初級編輯證,考上了才能在版權頁掛名,考過中級編輯證才能掛責任編輯。一般來說,能掛名責任編輯,已相當於台灣資深編輯的程度。

在中國,出版的書稿都要經過國營出版社的三審制。一審是指責任編輯對書稿進行初審,二審是編輯室主任或由出版社領導委託的編審進行複審,最後由社長、總編輯或者社領導委託的編審、副編審進行終審(三審)。民營出版社則是把最終完稿送到國營出版社跑以上流程,然後得到版權頁上的書號等相關資料(或者被退稿)。流程上的二、三審,主要是檢查內容上有沒有思想問題、敏感內容,基本上跟校稿一點關係也沒有。

另外,還有策劃編輯、圖書編輯等職位名稱。策劃編輯一般來說是具有選題(選書)能力的編輯,是出版社的核心主幹。擁有作者人脈或挑選外文書的能力、寫得了新聞稿、搞得出行銷活動,都是策劃編輯的標準配備,這與台灣的資深編輯工作內容差不多。唯一不同的點是,中國很多策劃編輯是可以分紅的,編輯獎金跟圖書銷售量成正比,也因此很多策劃編輯更積極投入營銷工作。

雖然中國也正在經歷編輯薪資低,入行起薪只有2000至3000人民幣,人才難以為繼的窘境,但若能熬過初期幾年並獲得相當的人脈和經驗,好的策劃編輯每年分紅超過百萬新台幣(或人民幣)並不是夢想。

一位熟知中國出版狀況的前輩指出,在中國做出版這行,沒有一點人脈、背景很難混得長久。不管是民營或國營出版社,都逃不出這個結論範圍。確實中國還有很多地方呈現叢林狀態,編輯流程、成本掌控或是回款、行銷沒有準則方向可依循,但正因為背後擁有強大消費市場的可能性,讓台灣出版社大佬們前仆後繼在中國設點,不管是單純版權交易或是買賣書號與中方出版社合作,冀求不錯過任何可能在中國市場插身立足的機會。

到底台灣的圖書編輯能否在中國市場有所發揮呢?或許在更多台灣編輯有機會投入中國圖書出版的行列之後,可以得到更精準的觀察。

http://tw.news.yahoo.com/%E4%BA%9E%E6%B4%B2-%E6%9B%B8-%E6%88%BF-%E5%85%A9%E5%B2%B8%E7%B7%A8%E8%BC%AF%E7%9A%84%E5%90%8C%E8%88%87%E7%95%B0-215409296.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國出版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