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林肯》已在北美上映,這部電影聚焦在林肯遇刺前四個月的重大事件,既叫好也叫座,不得不佩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慧眼獨具,因為這四個月的時光,正好是林肯從一個「內戰中的總統」、轉化成「偉大總統」的關鍵。
在林肯生命的最後四個月,美國南北戰爭即將結束,北方已逐漸得到優勢,但林肯這時面臨的不只是南北分裂,還有共和黨內激進、保守派的對立,激進派主張直接廢奴,但保守派不希望讓廢奴議題阻礙南北和談,即使林肯的內閣團隊,都是雜音四起。
《林肯》電影刻畫的正是林肯如何說服、恐嚇甚至賄賂(廣義的),一票一票的拉,最後終於完成修憲廢奴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不見得比打仗輕鬆;簡言之,這是一部討論政治本質的電影,但是政治領導人在一頭栽入政治之前,必須了解何為歷史的使命,所以這也是一部談國家領導人、如何掌握歷史脈動的電影。
稍微讀過南北戰爭史的人都知道,北方一開始參戰的訴求,並非廢奴的人權議題,而是較溫和的維護聯邦統一的主張,但林肯趁勢讓廢奴入憲,他的堅持,讓在南北戰爭中犧牲的數千萬人,不會死得毫無意義。
更重要的是,就如總統學大師紐斯達形容的,要成為第一流的領導人,必須有一種「歷史悟性」,能夠參透「我們要是現在不辦,就永遠辦不成」的時刻;紐斯達盛讚小羅斯福,藉著大蕭條的災難,趁勢創辦社會安全法、建立了美國的福利體制,他認為,正因為小羅斯福一輩子都注視著歷史洪流的趨勢,時機一到,他就毅然下錨。
所以,在批評台灣政治領導人能力太差前,必須先檢視的正是他們的歷史眼光;可以說,我們的麻煩正在於,沒有一場有形的戰爭、沒有大蕭條,國家領導人並未認知到重大危機的存在;所以,面對嚴重的退休金風暴,總統馬英九的處理方式是召集行政、立法、考試三院研議,看起來是夠隆重了,但以危機的程度以及舉國解憂的狀況,這是遠遠不足的。事實上,以今年來油電雙漲、課徵證所稅引發的風暴來看,馬英九這次顯然又低估年金改革的阻力。
某種程度而言,蔡英文可能是國內政治人物中最能正視這場危機的人,不然她不會主張下屆總統最好有「一任總統」的心理準備;蔡英文目前仍是「可能的未來總統」中的一員,建議與她一樣有志大位的政治領袖們,《林肯》明年二月在台上映時,可以去看看,至少可以模擬,如何在歷史關鍵時刻下錨及如何下錨的重要藝術。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113000517.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