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有資優班,不能搞階級學校

  • 2011-05-24
  • 中國時報
  • 【朱敬一】

     政府官員既是公僕也是公民,做為公僕,我不便對外就已然定案的政策擅為批評;但做為公民,我當然該有理性分析與期待。到今天為止,十二年國教的案子迄未拍板,因此我必須站出來,以公民的身分,為台灣未來子孫的福祉講幾句話。如果此案送到行政院會,我也會以閣員身分表示意見。

     依據教育部的規畫,自一○三學年度起,免試入學的學生比例約有七成,但仍有三成學生要以某種轉型的基測競爭方式篩選入學。這些競爭入學的目標除了少數藝能班之外,就是所謂的「明星高中」。如果這三/七二分的兩軌升高中架構就能夠稱之為十二年國教,那麼我必須明明白白地說,做這樣規畫的人根本不瞭解何謂國民教育。

     依目前的升學制度,約有四成的學生是所謂「免試」入學。但是這免試者之中又包含了採計在校成績等申請模式,而在校成績其實也是一整掛小型考試的彙整,故免試也者並不是真的免試,只是考試方式不同而已,是「假性免試」。如今,規畫者要將這假性免試的比例擴充,由四成增加為七成,這能叫做十二年國教嗎?

     國民教育的內涵,其實是公民教育與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孩子們的「基本溝通技巧與共同文化價值」,使他們將來成為國家社會的好公民。之所以國民教育要考慮延長,一則是因為外在社會變得日漸複雜,故共通的公民教育時程必須拉長,二則是因為社會漸趨富裕,國家也有能力支援較長的人才養成。

     既然國民教育的本質是公民與通識教育,那麼請問什麼叫做「明星高中」?「公民」有大小優劣、凡俗高雅之別嗎?在本應和光同塵的公民環境中,怎麼會有國家出錢支持的階級分殊呢?

     在正常的公民教育環境裡,學生當然會在不同領域有特殊的才能,但是這種特殊性一定是在公民教育的後段發生,而不會「在托兒所階段就開始吸明星奶嘴」。此外,這特性一定是在某個特定領域的,而不是「萬事皆明星」式的階級化、標籤化取向的。總之,在十二年國教的後段,我們可以想像在若干高中的少數班級,有所謂數學資優班或音樂資優班,為性向早現的孩子們早做專業預備。

     換言之,在正港國民教育的觀念裡,各學校各年級可以有若干「資優班」,但不該有莫名其妙的「資優學校」;其學生可以在若干課程(如數學、美術)內容上與其他人不同,但平時的公民教育還是要在和光同塵的環境中,與所有學生一起成長。唯其如此,孩子們的公民教育才是正常的、健康的。

     台灣若干高中有其歷史特殊性、優越性;我自己也是「明星高中」的畢業生。面對這些歷史特殊性,我們可以容許一些例外,但不能顛覆整個國民教育的理念。例如,假若一般高中每個年級可以設三個特殊領域資優班,而自認為傳統優異的高中則可設五個或六個資優班,但該校其他絕大多數班級還是要以正常的社區或抽籤方式入學。如果有若干公立高中竟然大多數學生是以競逐方式入學,那麼我拒絕承認這是十二年國教。

     十二年國教是所有進步國家必走的歷程,它不是為了延長年限而推動,不是為了擴大假免試而推動,更不是為了實現誰的政見而推動。十二年國教設計得好,那是百年樹人的不朽功勛;但若設計不好,則是禍害子孫的百年罪孽。這件事,能不慎乎?   (作者為中華民國公民)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52400439.html

 

 

 

十二年國教 看不到視野與配套

  • 2011-05-30
  • 中國時報
  • 【賀陳弘】

 

     教育部長表示,十二年國教是因材施教,不能有教無類,國人聞之大驚。部長怎能不知道,孔子是第一位提倡平民教育的人,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是平民教育的一體兩面!這句話也顯示缺乏國際觀。先進國家的後期中等教育,都落實性向與職涯探索,絕不以教育部規劃的考試成績去分發學生。十二年國教,至少有四個觀念。

     一、恢復國中正常教育。過度激烈的升學競爭,使國中教育畸形化,辦學好壞以升第一志願比率為良率指標,分級篩選學生,配上重覆規格化製程和統一品管,教育淪為升學工業。一個好的產品在私立高中的市場上價值一六六萬元。以此推算,每年總產值數百億元以上,壓得預算相似的國中正常教育踉蹌倒地。副產品是品德教育空洞化,大規模的霸凌成為國中生生理心理常態的宣洩口。

     二、恢復社會公平正義。在過去,窮人家孩子努力讀書,考上好高中,可以改變命運。現在,升學競賽成為一種職業運動,單憑意志和苦練的業餘選手,已經難以和經費(家庭後援)及專業技能(補習班)充沛的職業選手競爭,窮人家孩子多數敗陣,去讀學雜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教育部統計,中低收入學生就學貸款人數增加了二十五%,只是冰山一角。中上家庭子弟則扶搖直上,接著進入低學費的國立大學。目前的十二年國教方案採計國中在學成績,篩選前三十%進入公立高中,後七十%放牛入學,不但未能消弭社會階級,反而是複製深化,全非緬懷當年考試最公平的場景。

     三、注入知識經濟活力。五十年前實施九年國教,為台灣後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整個世代充裕整齊的技術人力,具有標準化的基本數學與語文能力。世界上許多國家想學台灣的代工出口經濟,卻無法在教育上準備好。半個世紀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走到了分水嶺,從整齊劃一高良率的代工製造,必須走向絕不可以「Me too」的創新模式。十二年國教的歷史任務,便是創新教育典範,由「應試教育」走向適性學習,為國家培育一整個新世代的知識經濟人才。目前的升學競爭,窄化人才規格,窒息創造力;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和能力低落,大一整個年級幾乎都處於長期升學競賽結束後的休息逸散狀態,並且波及大二大三的學習,升研究所也去上補習班。大學應當為知識經濟培植樂於追求知識的人才,但其根基已在國高中階段腐蝕,知識經濟動力疲弱。

     四、明辨菁英教育。高中職大規模能力分校,不但不是菁英教育,而是糟塌菁英。明星高中只是把成績好的學生集中所形成的亮點,並沒有提供菁英教育所需要的特殊課程、環境與師資。一些學生後來功成名就(理所當然),社會卻極少注意在亮點光環中被燒成灰燼的菁英種子。教育部與全國教師會的統計顯示,將菁英分散至社區高中,三年後的大學學測成績優於集中在明星高中。一所每個新生都是PR99的高中,三年後只有四○%的學生維持在前一%,更有二○%的學生滑落到全國前二○%以下,三年明星夢醒,落差極大。菁英教育應當是在正常高中職的大環境裡,甄選少數班級給予特殊課程與師資,善加培育,不是大規模篩選集裝,打上名校Mark,自生自滅。

     馬總統元旦宣示推動十二年國教,具有劃時代意義,教育部推出的方案卻是新瓶舊酒,完全不了解時代發展。更要提醒,十二年國教不只是中教司的事,必須高層整合大學招生改進方案(例如繁星計畫)與教學卓越計畫,產業發展規劃,技職轉型精進,國際參照接軌,更要籌措穩定的經費(每年至少一百五十億)。遺憾的是目前的教育部方案,價值觀糊塗,看不到視野與配套,卻全盤陷於如何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之餖飣,成就必小,遺禍將大,可嘆其淪為假的十二年國教。(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新竹市家長聯合會前理事長)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53000294.html

相關文章:

要做的是哪種12年國教  2011-05-25 【劉欽旭】

嚴長壽:面對不了市場考驗技職教師應下架   2011-05-24  【何榮幸、高有智/專訪】

黑手人才大斷層 找一名須耗半年   2011-05-24  中國時報 【陳宥臻/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108課綱 素養 十二年國教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