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675x112010092300371,00.html
要描繪台灣二○三○或二○二○的景象相當困難,因為這「景象」二字涵括了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重面向,而這諸多面向之間又盤根錯節。這篇文章試圖從兩個角度切入簡化問題,進而釐清、刻劃出影響二○三○年台灣部分景象的關鍵因素。
馬克思在其經濟史論著中指出,經濟結構等「下層建築」,是決定政治社會等上層結構的關鍵。雖然這樣的史觀外界有相當的批評,但我認為他刻劃了相當的事實,也是我預測台灣未來所採用的角度之一。例如,兩岸關係當然會影響台灣的發展,但是那一方面的政治均衡相當程度決定於雙方的經濟實力與經貿互動。簡言之,台灣若沒有經濟實力,就難以在兩岸關係上維持政治自主。而要推估台灣未來廿年後的政治框架,其關鍵就在於掌握台灣未來的經濟前景。
預測未來還有一些變項是極為關鍵的,例如台灣社會的人口結構、或是全球暖化的氣候趨勢。我處理這兩個面向的角度,是將他們當作「其他重要問題」,視為「下層建築」的描繪註腳。以人口結構而言,未來台灣的人口會明顯老化,六十五歲以上的待扶養人口比例,廿年後將高達百分之廿四點三。不只台灣如此,鄰近的中國大陸也會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屆時的年輕工作群環顧四周,將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銀髮社會。再以氣候變遷而言,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廿年內還不容易立刻減少,故其所引發的全球暖化問題在二○三○左右將更惡化。全球暖化所產生的惡劣氣候環境將使台灣的暴雨機率增加、颱風強度加劇、土石流與缺水的災變頻率上升,迫使政府每年要花大量的預算處理善後。而人口老化所需之健康社福保險支出,數額也必然驚人。如果國家財政情況不好,則這些災變善後的巨額經費需求,將會嚴重擠壓國家建設的正常經費,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
我打算把人口結構與環境變遷這兩個中長期趨勢視為註腳,把政治社會等上層建築視為經濟結構的延伸發展,而將注意力集中在經濟面。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而切實的簡化方法論,希望在下文中由此切入分析。
報酬遞減 產業發展終將趨於飽和
美國經濟第二春的背後,大約有網路科技與金融創新兩個面向的支撐。如所周知,網路與金融革命,都使美國經濟在廿世紀末與廿一世紀初受惠頗大。但是網路泡沫的破滅與過去兩年金融海嘯的衝擊,又使美國以這兩股力量為支撐的第二春,受到相當的衝擊與挫折。老歐盟十五國的第二春則是靠柏林圍牆倒塌、東歐走向資本主義的市場擴張效果所推動。無論如何,如果沒有網路、金融、或市場擴充的外力加持,持續性的經濟成長是不可能的。
以台灣資料觀之,前述「發展飽和」的困境顯然也確實降臨在台灣。自一九八○年以降,台灣GDP的成長率逐漸下滑,顯然是在吃早年ICT產業發展成功的「老本」,但飽和之境已迫在眉睫,隨時可能到來。資料顯示,台灣經濟在一九六○至八○年代,大約是工業化時期,一九八○至九五,大約是ICT壯大時期,而九五年迄今,則已邁向飽和,三段期間平均GDP成長率從九.六%降至七.五%、再降至三.九%。
續命動力 靠知識經濟、市場新板塊
如果我們接受前述歐、美、日等先進國經濟成長終將飽和的論點,則任何一個國家(包括台灣)要避免前述飽和困境,就只有兩條路可走。其一是不斷開拓諸如網路、金融、綠能等廣義的嶄新科技,使得知識前緣不斷前進,進而引領經濟不斷創造新的高峰,製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上推效果。其二就是利用諸如東歐市場開放所引進的新板塊,將自己的經濟優勢在新生地再予「延長壽命」,製造「此地夕陽,他地續命」的展延效果。前者就是所謂的知識經濟,後者就是全球化意涵下的市場拓展;這兩者是任何一個經濟體持續成長的最大動力。
如前所述,台灣的經濟成長過去廿年已有趨向飽和的態勢。在未來廿年,我們能不能再創經濟高峰,就要看我們能否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市場板塊」上有所斬獲。雖然全球化涵蓋歐、亞、美、非等各大洲,但對台灣而言,我們最有可能拓展的市場板塊,當然就是毗鄰的中國大陸。誠如當年柏林圍牆倒塌,使東歐成為西歐諸國的自然延伸市場板塊;中國大陸之於台灣,自然也有相同的效果。台灣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小/大之間的磁吸與兩岸之間的恩怨情仇。如果我們能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則中國大陸將是延展台灣漸趨飽和經濟的機會之一。
就知識經濟的擴展而言,台灣雖然沒有在科技研發上如同歐美那樣領先,但是至少就二○○九年台灣在美國的專利總數而言,台灣排名世界第五,而平均每人專利數竟然排名世界第一。這兩個數據顯示,台灣的科研實力不容小覷。我們的缺點,似乎是只重視科技研發,但缺少一股動力,將科研的成果再往下紮根到產業。簡言之,我們空有「知識」,卻沒有「知識經濟」。這樣的缺陷或許與華人傳統社會重士輕商的文化有關,需要一些觀念上的突破,才可能改變。
知識經濟多說無益,其實是實踐重於理論。台灣政府在二○○八年所提出的六大新興產業(生技、綠能、文創、精緻農業、國際醫療、觀光)中,至少前五項都有相當明顯的知識經濟概念。當台灣在未來要推這些產業時,一方面固然立基於我們的科技或知識優勢,另一方面也該著重於現有科技的產業應用,以避免以往知識上、下游之間斷鏈之弊。
但台灣發展新興產業最不能忽略的面向是:這些產業發展最好能與海峽對岸的板塊地緣優勢相結合─既要波波繼起,也要地地續命。例如,兩岸如何在技術上互補、如何利用廣大中國市場引領、如何制定兩岸規格等等,都是知識經濟與板塊拓展的「交集」議題。台灣的新興產業規劃當然不必將視野侷限在中國大陸;但若刻意忽略這個板塊機會,必然會減少許多的機會,也會限縮我們的發展格局。總之,新興知識經濟產業與鄰近板塊機會,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面向,必須要同時納入考慮。就當前情境來看,簽定ECFA應該與六大新興產業併同思考,而不是平行作業。
中程目標 掌握新興產業、兩岸經貿
雖然本文目的是要推估二○三○,但到現在為止,我都還沒描述台灣二○二○或二○三○的產業前景,因為我認為不該這樣看問題。知識經濟有一個特性,就是只能預見短暫未來、不能推估長遠後果,英文是localistic。在電腦80386處理器時代,根本沒人會預知將來有WINDOWS。在視窗出現初期,也沒人預見iPad的到來。我們現在只能大略看到未來三、五年台灣六大新興產業的發展機會;但究竟十年後光景如何,則要等三、五年之後才知後續。歷史路徑學派的邏輯是:從來不去慮幻思忖十幾年後的台灣前景,而要切切實實掌握未來三、五年的中程目標。每個短程五年都順利走過了,廿年也不過就是四個五年而已嘛!我的結論是,廿年後台灣的經濟未來,就要看我們如何掌握這未來三、五年,而這短暫未來的唯二重點,就在於波波繼起(新興產業)的向上推升與地地續命(兩岸經貿)的跨地展延。三、五年做得好,屆時再看三、五年,以此類推。至於人口結構與氣候變遷,那是大環境的約束與羈絆;他們會影響財政、福利、救災等內部系統,但不至於改變產業與經濟發展的主軸。「波波繼起、地地續命」,是台灣經濟未來廿年發展的八字真言。
抓緊4大優先 發展6大產業
未來十年,台灣如何開創經貿新局?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強調,朝野必須掌握的四大優先目標包括:(一)全力推動後ECFA時代的產業布局、(二)朝野正常對話、(三)建立解決環境與經濟發展之衝突的機制、(四)建立吸引人才的文官體制。
以下為朱敬一接受訪談記要:
問:馬政府提出後ECFA時代六大新興產業政策方針後,有實際的進展嗎?
答:兩岸簽署ECFA,是一個新布局的開始,政府對產業的布局要更有前瞻性。二○○九年二月本人曾提出五大產業方向,行政院也提出六大產業方向,即生技、綠能、國際醫療、精緻農業、文創、觀光等。遺憾的是,一年多來,由於相關部會視野不夠寬廣,甚至缺乏產業觀,使得這六大產業實際進展非常緩慢。
問:後ECFA時代新興產業的布局,您有何建議?
答:以生技製藥為例,政府早在台積電設廠前就列為重點產業,但迄今沒有太大的成果,因為這個產業加值鏈非常長,至少十年以上才能獲利,而且失敗率極高;所以,有賴政府帶頭打群架,讓小企業共同參與分擔風險。在生技製藥開發階段中,可以從第二棒開始,多做實驗室至臨床二期之間的努力。
在國際醫療方面,台灣的優勢並未發揮,產值僅新台幣六億多元,多數醫院國際醫療收入未超過營收一%。新加坡在二○○七年接待逾四十二萬名外國病患,營收逾十二億美元;去年泰國服務二百萬名外籍病患,營收近十二億美元。建議衛生署設立「專區」以發展國際醫療,做好簽證配套措施還可以吸引大陸民眾來台就醫。
台灣是熱帶水果、蝴蝶蘭的王國,農民在育種、運輸方面有很多的突破,可惜多屬小型農家,缺乏戰略布局,喪失申請專利的先機。建議農委會應採積極策略,輔導農民申請各項發明或種苗專利,以確保台灣的優勢。
台灣的烏龍茶在一百年前就名揚國際,金車威士忌也獲得國際大獎,這些都是台灣的特色生活文化。未來文創產業很重要的趨勢是與通訊科技結合,從網路、手機、電視、電子書到電影,誰掌握了平台,誰就掌握了內容與文化詮釋權。
問:為何您認為朝野建立正常對話機制非常重要?
答:一個成熟的民主政治,朝野政黨必須建立理性的溝通機制,不能永遠藍綠對抗。對於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朝野之間差異不大,唯獨對大陸布局的認知差距很大。對企業而言,最不希望不同政黨執政而推翻原先的政策,例如核四案,或是ECFA,這會造成發展停滯與虛耗的社會成本。
問:最近發生許多環保與經濟發展衝突的事件,要如何建立解決的機制?
答: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經常發生這樣的衝突。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界在推動各項投資案時,必須善盡環保的社會責任,因為,人民的環保意識抬頭,沒有一個社會容允不做好汙染防治的開發案。因此,如何把環保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是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表現,如此才能達成經濟的永續發展。
問:為何您認為建立吸引人才的文官體制非常重要?
答:人民期待提供高品質、高效能服務的政府,同時提出前瞻性的政策,那就需要一流的人才,政府必須創造一個能夠吸引一流人才的環境,不能讓官場變成「火坑」。政府若不能吸引最好的人才,長期而言,施政品質低落的結果,不利於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除了企業界之外,學界是政府取才的一大管道,政府必須從提升政務官尊嚴與待遇兩方面加以改善。
問:請比較一下執政黨「黃金十年」願景與民進黨「十年政綱」?
答:執政黨的「黃金十年」願景像是各部會施政的集合,缺乏反省與檢討,通常必須對過去有深刻檢討,才能對未來提出新的方向。例如,過去二年是租稅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如果沒有徹底檢討,很難有新的改革。至於民進黨「十年政綱」,內容還不很清楚,在經濟議題方面,初步看法是,很多事情不能採取簡單二分法,例如開拓市場與科技創新是相輔相成,企業要研發,也需要有市場練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