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奇點已近》出版,要感謝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先生願意花時間讓各國出版商進行筆訪,以下是訪談全文:
Q1:
庫茲威爾先生,您好,很高興能夠訪問您。在您的新書《奇點已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當中提到,基於科技的指數式發展,AI(計算能力)與生物科技、奈米科技的同時進步,在2030年代,人類可以將大腦的皮質層上端與雲端的AI相連,而擴大人類的智能數百萬倍。關於這一點我們很好奇,大腦連上雲端,是什麼感覺呢?就像我們現在搜尋維基百科,對我們來說,維基的頁面是一個外在的文本,我們需要去看、去閱讀、去理解;連上雲端之後的情況是什麼?真的能完全內化嗎?瞬間智能爆炸性的提升嗎?
庫茲威爾: 目前已有像Neuralink(美國神經科技和腦機接口公司)與 Synchron(腦機介面新創公司)這類的腦機介面。Neuralink 已經植入三位癱瘓患者,讓他們能用大腦控制電腦;Synchron 則開發出一款小巧且柔軟的裝置,能像放支架一樣微創植入。隨著計算能力指數式成長,這些技術會愈來愈先進、成本下降,不需要手術就能安裝,並普及到每個人。
到了2030年代晚期,奈米機器人(大小如紅血球般的電子裝置)將透過毛細管非侵入性地進入大腦,無線連接大腦頂層與雲端中額外的數位神經元,就像你手機現在連上雲端一樣。
今天,如果你想查東西,要用裝置打字或語音查詢,但有了大腦連線雲端後,將完全無縫。想像你的大腦內有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有疑問時,答案會直接在腦中浮現,就像對話中有人糾正你一樣,甚至不需要問出口,感覺答案就像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是你智慧的延伸。
雲端中的龐大資訊──基本上是所有的人類知識甚至更多──會隨時取用,不用任何輸入輸出介面。當大腦需要某個資訊時,會以極快的速度從雲端擷取,讓你感覺它早已存在於自己心中。我們的思考將成為生物與非生物過程的混合體。
我們的智慧將也不再受限於頭骨的大小,將會百萬倍地擴展,而非單純的以門薩(Mensa)智商競賽方式提升。AI會增強我們的熱情、技能與同理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具音樂感、更幽默、更有創造力。這種深刻且迅速的變革,就是我們稱為「奇點」的現象,我預測會在2045年左右發生。
Q2:
AI對於人們就業的影響相當明顯。想請問您現在,以及20年後,會被AI取代的工作,以及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是哪些?有什麼特質?
庫茲威爾: AI將改變未來的工作型態與經濟,並會取代部分工作類別,例如程式編碼。低階和中階技術工作已受到大量衝擊,而這趨勢在未來十年還會加速。
研究估計,美國約有一半的職業在2030年代初可轉成自動化,且已開發經濟體中63%的工作時間是可用現有技術自動完成的。早期易受影響的職業有報稅人員、保險核保師、電話行銷人員、工廠工人、客服、銀行業務及車輛駕駛員。隨著大型語言模型出現,客服、資料輸入處理、程式編碼更容易被自動化。
需要密切、靈活且具個人互動的工作,AI較難全面取代。例如,保母的撫觸、聲音和氣味能安撫哭泣嬰兒,社工的人性視角與同理心對受助者能提供全方位支持。這類依賴人類共享經驗的工作將持續存在。
然而,只關注工作被取代會忽略了一個關鍵:AI雖會取代許多現有工作,但同時會開啟具創造性的新興賺錢方式。
工作型態一直在變化,比如19世紀初美國80%勞動力是農業,現在剩下不到2%。舊工作消失了,但整體工作數量比以往更多。未來工作更不會和現在一樣,15、20年前誰會想到當社群媒體網紅會是一種職業?
隨著AI掌握更多人類技能,我們對特定孤立技能的價值將轉向創業力、創造力和適應力。未來想要取得成功,人們需要探索興趣並從中找到熱情。
Q3:
在AI快速發展而造成人們失業的過渡期,你建議最終會推行「全民基本收入」(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但這無疑會對目前主流的資本主義體制帶來重大的改變,你也認為AI發展會衝擊到人類的政治經濟制度嗎?
庫茲威爾: AI正滲透各行各業,不久將改變我們在醫療、製造、能源等實體世界中重視的一切。產品的真正價值將來自其包含的資訊,也就是本質上,所有投入其中的創新,從創意構想到控制製造過程的程式碼。想想音樂產業從實體唱片轉為數位音樂檔案之後,複製成本幾乎為零,價值就在於資料本身。這也會在所有製造業上發生。
不久後,所有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將100%由軟體及相關資訊構成。資訊科技的通縮率,包括硬體與軟體,將以約每年50%的強大通縮力對經濟造成影響。這表示隨著 AI 滲透到各行各業,萬物的成本都將下降。
許多經濟學家忽略了產品的真實價值,認為今日價值100美元的電子產品與十年前等值,儘管其效能已提升了千倍。你現在能用半價買到比2年前性能翻倍的智慧手機,但經濟學家沒有計入這額外價值。未來,我們將看到這種成本下降不限於手機,也包括服裝、住宅、食物和能源。
因此,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成本會大幅降低。到了2030年代初,供應家庭基本需求會相對容易。大約十年內,以今日標準來看認為是奢華的生活,將變得不再昂貴。
這聽起來像烏托邦,但我們已經做過類似的事。想像我們的狩獵採集祖先走進超市,他們會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也表示,未來我們不必圍繞工作來安排生活,不必花費所有的時間工作來維持基本需求。我們將能夠為了學習而學習,培養興趣和熱情,為自己成長和享受。
我認為2030年代會開始推行UBI,以緩解工作被取代所帶來的就業衝擊。初期的UBI可能還不夠充分,但隨時間推移將逐漸完善。UBI會成為一種安全網與彈性空間,協助改善勞動條件、縮小不平等差距,甚至終結極端貧窮。
Q4:
你提到,當AI、奈米機器人、生物科技的發展更成熟,在醫療方面可以延長人類壽命超過120歲的限制。但有錢人或熟悉資訊科技的人往往能先取得服務,也會形成貧富差距、擴大幸福感的落差。貧富差距的問題似乎仍是AI發展不可避免之惡?
庫茲威爾: AI不僅是消除經濟不平等的有效工具,也會消除資訊的不平等。新科技剛問世時通常最昂貴且效果有限,但隨著技術進步、成本下降,等到科技普及至大眾時,它才真正實用且運作良好。以手機為例,早期笨重且只能打電話,而現在幾乎全球人手一機。在2024年,盧安達的居民只需花 16.50 美元就能買到一支智慧型手機,並能使用智慧程度超越美國總統幾個月前所能使用的 AI。
AI在健康醫療領域帶來的近代變革尤為深遠。我們已有足夠的電腦算力,讓AI執行穩健的生物模擬,尋找治療方案的速度比過去快上1千倍。
舉例來說,蛋白質是生命的基本建構,其獨特形狀決定了所有藥物的成敗。過去50年來,科學家一直嘗試弄清楚一維的胺基酸序列,如何摺疊成複雜的三維蛋白質結構,被稱為「蛋白質摺疊問題」。然而,只有少數研究人員嘗試過這項挑戰,且成功率不高,大約只有20%左右。
到了2022年,DeepMind的AlphaFold 2 的 AI模型找出了2億種蛋白質形狀,不只人類的,還包括自然界所有生命。他們公開發布了這些資料,為科學家提供重新編程生物體以對抗疾病所需的關鍵資訊,更在2024年榮獲諾貝爾獎。
我們現在已經擁有首個由AI全程設計、並通過2A臨床試驗的藥物,由Insilico公司開發,該生物科技公司位於波士頓與香港,利用AI設計出可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一種罕見的肺部疤痕疾病)的藥物,Insilico的AI模型模擬大量分子運作,找到了可阻斷分子在肺部形成疤痕的分子抑制劑。
這類的突破將帶領我們在2032年前後達到「長壽逃逸速度」(Longevity Escape Velocity),屆時我們每年新增的預期壽命將超過流逝的時間。例如現在,你活過一年,你就消耗了一年的預期壽命;但如果你夠勤勉,積極持續地健康飲食,依據科學進展,你每年可以延長4個月壽命,相當於你一年只失去8個月的預期壽命。
然而,隨著 AI 的指數級快速進展,約2032年時,當你活過一年時,由於科學進步,你將能獲得相當於一年的額外壽命。而在那之後,每活一年,你可以拿回超過一年的時間,從你健康的角度來看,如同時間逆轉了一般。
這不保證永生,你可能是一個健康的20歲年輕人,還有數十年的生命,但明天卻可能因意外而喪生。不過,這代表我們的壽命延長速度,將能跟上我們的時間流逝,最終解決老化問題。而 AI 也正在處理意外問題。自駕車將大幅減少由人為操作造成的車禍,這些車禍目前每年導致數以千計的死亡。
Q5:
關於AI對齊(AI alignment),如果AI接受到的指令有所衝突,或是AI常被賦予自我增進、自我改善的能力,我們如何確保AI不會暴走,傷害人類的利益或生命?
庫茲威爾: AI帶來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必須嚴肅以待,但我仍抱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許多人將AI視為人類之外的威脅,要與之競爭求生存的對手,但我不這樣看。AI並非來自火星的外星入侵,而是我們自身演化的延伸,會反映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建造AI作為延伸大腦的工具,就像我們曾經打造工具來建造房屋、道路與橋樑一樣。這正是人類的本質——永遠想突破自身的限制。從最早的古人類用棍子摘取高處的果實,到現代科學家運用 AI 尋找疾病療法。突破生物限制是人類的天性。
AI將如同我們的孩子,反映出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身為家長,我們努力成為榜樣,培養孩子價值觀,使他們能做出正確選擇成為好公民。AI亦是如此。
未來我們將與AI融合,生物與科技的界線將變得模糊,最終難以分辨。AI的利益將與人類一致,因為我們將成為一體。
我們現在能做很多事,讓 AI 發展朝對的方向前進。當程式設計者的意圖與給予 AI 的指令不一致,或 AI 發展出能達成目標但會導致意外、有害行為的方法時,就會出現「目標錯配」(Misalignments)問題。
我們已有一些方法可以減少這類風險,例如「模仿推論」(Imitative Generalization),即訓練 AI 模擬人類的推理與推斷過程,以增強其可靠性。我們也讓多個 AI 相互競爭並批評彼此的推理,藉此發現複雜 AI 系統中的潛在缺陷;同時運用較弱的 AI 協助打造更強大、更一致的 AI 系統(即迭代放大,iterative amplification)。
最終,那些帶來威脅的 AI 能力,也能用來防範這些威脅。隨著 AI 威脅增加,我們抵禦的能力也將同步提升。
我們必須保護並改進人類的治理與社會制度,持續推進我們的倫理理想,這些理想在近幾個世紀和近幾十年間,大幅降低了暴力事件。
好消息是,歷史站在我們這邊。我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人認為核戰幾乎不可避免。但我們人類展現出克制使用這些可怕武器的智慧,這正是我們有能力、能負責任地使用新興生物科技、奈米科技與超智慧 AI 的一個例子。我們並非注定無法控制這些風險。
Q6:
您在新書中提到,未來的科技進步聚焦在生物科技、奈米技術以及AI,為何是這三項技術?沒有第四、第五種科技會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或命運嗎?還是這三者之間有更深層的關聯?
庫茲威爾:其實所有資訊科技背後都有一個深層的共同特性,而這正是將會徹底改變世界的關鍵。資訊科技的發展是指數性的,而非線性的。
這張圖表展示的是自1939年以來計算能力的性價比(price-performance)——也就是你花同樣的錢,能獲得多少計算能力。過去86年來,無論戰爭、經濟變遷,或所採用的硬體為何,計算效能大約每18個月就翻倍一次。這個平穩的指數成長涵蓋了從電機繼電器、真空管、電晶體到積體電路的整個歷程。摩爾定律只是這個更深層趨勢中的一部分,甚至早在電晶體問世前就已經開始了。
我們從1939年 Zuse II 電腦每秒只能進行0.000007次計算(以固定美元計)開始,到今天 NVIDIA 的 B200 晶片每秒可進行五千億次計算(同樣以固定美元計),計算效能提升了75千兆倍!再加上軟體效能的提升,總體的計算能力成長是由硬體效能與軟體效能相乘而成。當演算法變得更高效,原始的計算能力就能轉化為更強大的實際表現。總和來說,AI 的性價比每3.6個月就翻倍,等同於每年提升10倍。
AI 的這種指數式進展,尤其是在大型語言模型(LLM)上的突破,讓很多人措手不及,這是因為我們的直覺——來自數千年前我們生活在變化不大的時代——讓我們習慣於線性思維。比如說,你線性地走30步,只會走到30;這對我們祖先的世界很合理,因為那是一個基本不變的線性世界。但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不是這樣運作的。它是指數式成長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資訊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打造出更好的工具,而這些工具又能創造出下一代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技術。比如,我們會用目前的晶片來設計出下一代晶片,這是一種正回饋循環。所以,科技進展不是一步一步累加,而是倍數成長。你用同樣30步去指數式地前進——2、4、8、16……就會走到十億,這是天壤之別。
當 AI 應用到各行各業後,它也開始讓原本實體、線性的技術變成指數式成長的資訊科技。我們已在醫療、製造、能源與農業等領域看到這種轉變。AI 將不只改變數位世界,還會進一步改變我們的實體世界。
Q7:
在台灣(也可以說是全世界),AI 的討論幾乎都聚焦在「生成式 AI」上,因為它正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甚至取代傳統的 Google 搜尋。現在許多人「反射性地」依賴生成式 AI。不少專家擔心,對 AI 或搜尋引擎過度依賴會導致人們的思考能力退化。您如何看待這個趨勢?您有什麼建議?
庫茲威爾:我在學生時期也曾聽過一模一樣的擔憂——只是當時的對象是計算機。人們擔心我們會喪失長除法的能力。確實,有些人現在不太會長除法了,但計算機也沒消失,它們反而提升了我們的數學能力,讓我們可以專注於更深層、更抽象的概念。
大型語言模型也是一樣。現在很多老師不允許學生使用這些工具,這是個錯誤。他們正在訓練孩子面對一個「不存在的未來世界」。AI 不會消失,它將完全融入我們的工作、文化,最終甚至進入我們的身體與大腦。它會提升我們的能力,包括思考力。
當我們與 AI 結合後,我們能夠把11維空間的形狀視覺化,說每一種語言,哼一段旋律然後與「數位貝多芬」合作將它編寫成交響曲。AI 不會導致人類思考能力退化,而是會讓我們的思考力增強百萬倍。
Q8:
您的新書《奇點已近》已經在許多國家出版,您也接受了許多訪談,我想請問,對於您的新書的評論,比較負面的主要有哪些方面?覺得正面的部分呢?您對於企業領導者,以及各國政府,有什麼特別的建議嗎?您有準備寫下一本書嗎?
庫茲威爾:自從我成為一位未來學家以來,質疑的聲音就沒少過,但人們的關注點已經改變了。
1999年,我依據我的「加速回報定律」預測電腦會在2029年達到人類智慧的水平。那時候很多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史丹佛大學甚至召開了一場國際 AI 專家會議來討論這個預測,結果有80%的與會者認為要達到這種智慧至少還要一百年。但今天,我們正朝著這個里程碑穩步前進——只剩下四年了。現在多數 AI 專家都同意我的看法,甚至有些人認為會更早實現。
新一波的質疑聚焦在我對未來過於樂觀的看法。許多人認為 AI 對人類構成生存威脅,會毀滅我們,並主張應該暫停 AI 的發展。我完全不同意。AI 並不是來毀滅我們的,它是我們創造的工具,是為了擴展我們的能力。
很多人覺得現在世界越來越糟,這種感覺我能理解,因為新聞總是報導最糟的事情,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去關注戲劇性與危機。但如果你看數據,真相正好相反:人類的各方面福祉都在進步。貧窮與暴力下降了,收入、識字率與教育普及率上升。我在書中有五十張圖表展示這些正向趨勢(《奇點已近》書中的第4章)。
文明的進步是一種高度交織的正向循環。例如,財富增加會帶來更好的教育,進而培養出更優秀的醫生,創造出更健康的人口,然後又能創造出更多財富。當 AI 應用在這個循環的某一部分,它不只加速那個部分的進步,而是推動整個系統全面提升。
我對於企業與政府領袖的建議是:認真看待 AI 的力量,並善加利用。我們需要「安全的 AI」來對抗落入惡人之手的 AI。目前領先的大型 AI 公司有強烈的財務動機去確保他們的模型是安全的,因為他們會對產品負責,並且非常關注聲譽與法律責任。如果他們的 AI 造成傷害,將面臨輿論與訴訟壓力。因此,我們需要這些公司持續推動 AI 發展,來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包含饑荒、環境惡化、貧窮甚至死亡本身。
樂觀不是一種盲目幻想,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有道德責任去實現 AI 的希望,同時掌控其風險。
我目前正在撰寫自傳,並計畫在2029年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時出版下一本關於 AI 的書。
Q9:
您從1965年進入麻省理工(MIT)就讀,受教於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後來成為一位發明家、企業家,最後變成一位關注趨勢的未來學家,這樣的轉變有什麼契機嗎?或是經過怎樣的思想轉換呢?
庫茲威爾:小時候,我的父母就教我一個觀念:想法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那時我會騎著玩具車,在社區裡蒐集破舊的腳踏車、損壞的相機等等,因為我相信只要用對的方式把這些零件重新組合,我就能解決任何問題。那時我就知道,我想成為一位發明家。
我12歲時接觸到電腦,當時整個紐約市只有12台電腦!我在一家醫院的夜班時段能接觸到其中一台,用它來編寫統計程式以評估幼兒教育計畫。那台電腦面板上的燈在處理資訊時會忽明忽暗,看起來像在「思考」。那是我第一次對「電腦與智慧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
1980年代初期,我的發明事業開始起飛。我意識到,「時機」對任何事情都至關重要。就算是一項最好的發明,若在錯誤時間推出也會失敗。因此我開始研究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想找出在正確時機推出正確產品的方法。就是在1983年,我發現資訊科技是以指數的速度成長——那時幾乎沒人知道這件事。這就是我成為未來學家的開始。
Q10:
最後想請教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您對於川普的關稅政策有什麼看法?您覺得會影響到AI的發展嗎?
庫茲威爾:如我先前所說,計算能力的性價比已經連續86年指數式成長,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經濟衰退或繁榮,這都是資訊科技的自然演化趨勢。我有信心,AI 的發展將繼續以指數速度前進,不會因特定的政治或經濟政策而受阻。
(此訪談的前五題已授權數位時代翻譯、刊載,〈未來學大師預言!2030年代「奇點」革命:人腦直連雲端,智力將暴增百萬倍〉,2025年5月28日)
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著
許瑞宋 譯
2025年6月3日出版
內容簡介:
奇點在物理上,是指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重力無限大的點,在這個點上,正常的物理定律無法適用。例如:黑洞的中心,或在宇宙大霹靂之前的初始奇點。
在數學裡,奇點是指函數中未定義的點,例如除以0的時候。
作者曾經預測,2029年將出現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
2030年代,利用奈米科技,大腦新皮質的上端部分可以連結到雲端,AI成為人類的延伸部分。
2045年,奇點來臨,人類和智慧型機器無法區分,AI比人類更聰明、更有能力,人類的命運將發生巨大改變。
----------
自從2005年雷.庫茲威爾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首次出版以來,其對於科技的指數式發展的未來展望催生了一場全球運動,啟發了數百萬追隨者、數百本相關書籍、賣座電影如《雲端情人》、《露西》、《人造意識》等等。二十年來,庫茲威爾對於科技進步的許多預測已經得到驗證,而這些概念,如AI、智慧型機器和生物科技,也已經為大眾所熟悉。
在《奇點已近》這本全新著作中,作者對於人類邁向奇點(singularity)的進展提出了新看法,評估了他1999年提出的AI將在2029年前達到人類智慧水準的預言,並審視了科技的指數式發展—―在不久的將來,科技將使人類的智能擴大一百萬倍,並將永遠改變人類的生活。他討論的主題包括:
˙利用奈米機器人,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重建世界;
˙克服目前120歲的壽命限制,大幅延長人類的壽命,也就是醫學的進展將達到「長壽逃逸速度」(longevity escape velocity),也就是每經過一年,人類的壽命可延長至少一年;
˙藉由將我們的大腦連結到雲端來重塑人類的智能;
˙科技的指數式發展正在促進各行各業的創新(例如農業、建築、製造業、能源科技),並改善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減少貧窮和暴力;
˙再生能源和3D列印技術的發展。
他還討論了生物科技、奈米技術和AI的潛在危險,包括一些爭議性主題,例如AI將如何影響就業、自駕車的安全問題,以及結合已逝者的資料和DNA,使他們以虛擬方式「重生」(After Life)的技術。
《奇點已近》是雷.庫茲威爾研究人工智慧六十年的巔峰之作,是他對這門科學的故事和即將到來的革命的最大貢獻。
專文推薦:
于天立(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程世嘉(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詹益鑑(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
蔡明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作者簡介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
世界級發明家、思想家和未來學家,三十五年來大量預測證實準確。六十三年來一直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開發者,時間之久超越所有其他在世者。他是許多技術的主要發明者,包括第一台CCD平台式掃描器、全字體光學字元識別、盲人使用的印刷文字轉語音閱讀器、文字轉語音合成器、能夠重現平臺鋼琴和其他管弦樂器聲音的音樂合成器,以及商業化銷售的可處理大量詞彙的語音識別軟體。
他因為在音樂技術方面的傑出成就而榮獲葛萊美獎,他也是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的得主,並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華爾街日報》稱他為「永不滿足的天才」;《富比士》雜誌說他是「終極的思考機器」;《Inc.》雜誌選他為頂尖創業家之一,並形容他是「愛迪生的正統接班人」;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將他選為過去200年來「開創美國的16位革命家」之一。
他寫過五本暢銷書,包括《智慧型機器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心靈機器時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AI人工智慧的未來》(How to Create a Mind,經濟新潮社出版),以及《奇點已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經濟新潮社出版)。他現為Google的首席研究員和AI遠見家。https://www.thesingularityisnear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