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型理論精要 : 從「我」到「我們」的系統思考,個人修練、組織轉型的學習之旅》

The Essentials of Theory U : Co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著

U型理論精要-封面-300dpi.jpg

U型理論精要-封面-300dpi.jpg

一本書,帶領我們認識U型理論,

發現盲點、解決人與組織的複雜問題,

踏上從「我」到「我們」的學習之旅。

面對轉型與變革,

我們需要的不是「向過去的經驗」學習,

而是「向湧現的未來」學習。

 我們身處變革的時代,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影響所及,過去的經驗幾乎已經不管用了,甚至會成為阻礙。

 然而,究竟我們要如何找到盲點、提升自己、啟動團隊?

 本書作者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認為,即使我們無法「向過去的經驗」學習,但我們可以「向正在生成中的未來」學習,這就是U型理論的核心精神。

 源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U型理論以「做中學」為基礎,是《第五項修練‧心靈篇》的核心思想,以人類意識為觀點,融合系統思考、創新與變革,幫助我們看出盲點所在、提升領導力、推動組織變革,在全球已推動二十多年。

 U型理論的實踐是以矩陣來運作,而不是線性流程,藉由共同感知和共同塑造「正在生成中的未來」,有利於提升個人、啟動團隊與組織的轉型變革。

 本書第一篇探討U型理論的架構和主要觀念(第一至四章),告訴我們該如何找出「盲點」。

 第二篇是在描述U型理論的流程、原則與做法(第五章),示範變革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篇是在介紹深度演進式社會變革的新敘事(第六至七章),把U型理論的核心概念應用到轉型變革上。

 U型理論的三步驟流程,可以幫助我們發掘自己的內在狀態,包括:

 •觀察、觀察、再觀察:連結到潛能最大的地方。

 •退省與反思:讓內在領悟湧現。

 •建構原型:依據當下所湧現的事物來行動

 事實上,U型理論整合了兩種不同的時間觀:「U」的形狀是效法東方思想的循環觀,U的右上方箭頭則是取自西方的線性發展觀,把這些視角結合起來,呈現U型理論的核心流程,以及注意和共同塑造世界的七種方式。無論是誰走過這七道流程,都會體驗到認知社會場域如下的微妙轉變:

 1.下載:只要是依據下載(過去的經驗)來操作,世界就會被舊有的心智習慣和過去的經驗凍結住;沒有新事物會進入我們的心智,造成仰賴舊有模式的習慣。

 2.看見:我們把習慣性的批判「懸掛」起來,就會帶著嶄新的眼光醒來。我們會對新事物加以留意,並把世界視為一組在我們觀察者外部的物體。

 3.感知:我們一把注意力從物體轉向源頭,知覺就會變廣和深化。

 4.自然流現:進入靜止時刻後,我們就會放下舊事物,並連結到未來潛能的環繞區塊。

 5.結晶化:我們接納並結晶化了願景和意向後,觀察者和觀察對象的關係,就會開始翻轉。

 6.建構原型:我們展現了原型後,就會從做中去探索未來。觀察者和觀察對象的關係,就會繼續翻轉。

 7.運行:我們靠演進做法和基礎設施來體現新事物後,觀察者和觀察對象的關係,就會完成翻轉。也就是從「我」到「我們」,從「小我」到「大我」。

 這本書,幫助你我探索內心,自我覺察「我是誰?」「我這一生要做什麼?」以及「我們是誰?」「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能否對社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唯有如此,才能驅動我們「向湧現的未來」學習,進而發現自己的盲點,也能啟動團隊與組織的變革,這種深層學習循環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受用。

|各界讚譽|

●你是否曾經自問:「我是誰?」「我這一生要做什麼?」如果你是組織或企業的領導者,可能也曾自問:「我們是誰?」「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能否對社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本書作者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提供我們許多關於U型理論的框架、案例工具與實作,幫助我們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吳咨杏(Jorie Wu, CPF),朝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處在一個混沌、複雜、多變與不確定的年代,更需要沉著以待和慢下來的勇氣。我們必須回歸內心,才能向湧現的未來學習,這就是本書的主旨。一般來說,我們都向過去學習,但是,變化實在太快,過去的經驗已經不足以因應。我們要學習打開自己、深度聆聽與對話,才能跨出舒適圈,創造更多可能,這就是向湧現的未來學習。允許自己願意慢下來,打開感知的天線,容許一開始的混沌和不確定,不因模糊而放棄前行的腳步,慢慢地對焦,才能因應巨變。

──李珮玉(Jayce Lee),視覺紀錄引導師(Visual Facilitator)

●U型理論問世以來,重承諾的變革領導者在多元的環境中已運用了工具,受觀念所指引,並提升了理論。在解釋這趟大規模的學習之旅和為它注入生命上,奧圖.夏默都表現得很出色。

──彼得.聖吉(Peter Senge),麻省理工資深講師暨系統變革學院(Academy for Systems Change)共同創辦人

●本書提供了新的用語,並教導了我們新方法來把正念心理學的見解整合上團體的社會學與政經體系的力道。它是不可思議的精彩之作。

──艾德.夏恩(Edgar H. Schein/Ed Schein),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榮譽教授,《MIT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Humble Inquiry)作者

●對於奧圖的轉型工作,我親身體驗過它的深度影響力,包括對我們整個公司、團隊和個別員工。現在對於世界上的系統變革,我們全都能更從容地去參與它的可能性。

──艾琳.費雪(Eileen Fisher),艾琳費雪公司(Eileen Fisher Inc.)創辦人暨董事長

|作者簡介|

Sharmer_AU-Headshot_new.tif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

 麻省理工學院的資深講師暨自然流現研究院的共同創辦人。在他的暢銷著作《U型理論》(Theory U)和《修練的軌跡》(Presence,與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等人合著),夏默引介了「自然流現」的概念,也就是向湧現中的未來學習。

 2015年,他共同創辦了麻省理工x(MITx)與u.lab,以大型的開放式線上課程來帶領深度變革,自此便激發出社會與個人再造的全球生態系統,在185國有超過10萬個使用者。他和同事推展了創新實驗室,以橫跨文化來改造商業、金融、教育、醫衛和政府。

 他曾獲頒麻省理工傑米森傑出教學獎(Jamieson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2015年),以及歐洲李奧納多企業學習獎(European Leonardo Corporate Learning Award)(2016年)。他的願景是要創立全球行動研究大學,以整合科學、意識與社會變革來從事社會轉型。

 著有《U型理論精要》(The Essentials of Theory U)、《U型變革》(暫譯,Leading from the Emerging Future)等書;網站:www.ottoscharmer.com

|譯者簡介|

戴至中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現為職業譯者。近期譯作有《New TOEIC新多益全真測驗》、《麻省理工MIT黃金創業實踐攻略》等。譯文賜教:taibenny@yahoo.com.tw

|審稿者簡介|

吳咨杏(Jorie Wu)   

朝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國際認證引導師暨評審(IAF-CPF/Assessor)、文化事業學會認證引導師/培訓師暨評審(ICA-ToP Facilitator/Trainer/Assessor);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語言病理學碩士。Jorie 致力於運用對話及團隊引導的方法與精神,協助組織及社群正向變革。她所帶領的朝邦文教基金會獲得2016年全球引導影響力金牌獎。

李珮玉(Jayce Lee)

視覺紀錄引導師(Visual Facilitator)、自然流現研究院(Presencing Institute)與u.lab核心成員。透過視覺老師凱葳‧博德(Kelvy Bird)引薦,在全球不同場合為本書作者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教授擔任中英文視覺紀錄;紐西蘭坎特布里大學藝術系學士。Jayce致力於透過視覺及群體紀錄的新探索,來顯化及結晶場域中不可見的深數據為共享的價值,進而支持群體的共同看見。

|目錄|

推薦序一   U型理論,一場心、意、念的對話生成未來的旅程 文/吳咨杏(Jorie Wu, CPF) 5

推薦序二   U型理論,一場探索自我與大我的喚醒之旅 文/李珮玉(Jayce Lee) 13

前言  25

第一篇 以架構來看待場域

第一章  盲點 41

              三大鴻溝 43

              盲點 45

              在空白畫布前 47

              抵達麻省理工學院  48

              向湧現的未來學習 49

               面對火災  51

              建造容器 53

              社會場域 55

第二章  U型理論:形式會跟著意識走 57

              使系統看見自己 58

              看見的時刻 61

              流程:三場運動 62

              標繪較深入的地帶 65

              內在領悟的三種手段 69

               以聆聽為例 69

              往U型左側下行時的三個敵人 72

              往U型上方移動時的兩道障礙 73

              自然流現與故步自封 74

第三章  社會演進矩陣 79

              社會場域的語法 80

              注意 88

              交談 90

              組織 97

              協調與治理 101

              場域一到場域四:翻轉之旅 105

              使系統感知並看見自己 107

第四章  針眼 111

              「我對你有很深的期許」 113

              物質與心智重新整合 114

              系統思考的根本 115

              穿過針眼 117

              翻轉系統─自我關係 118

              從反應到再生 128

 

第二篇 意識型系統變革的方法

第五章  一道流程,五場運動:從未來創新 133

              共同啟動:發掘共有意圖 134

               共同啟動的成果 136

               原則 137

               做法 139

               在暴雪中誕生 141

              共同感知:從系統的邊緣來看待現實 142

               共同感知的成果 146

               原則 147

               做法 152

              自然流現:連結到未來最高的潛能 158

               自然流現靜修會 159

               原則 163

               做法 168

               轉化柏林的陰影 171

              共同創造:結晶化並建構新原型 177

               共同創造的成果 180

               原則 180

               做法 185

              共同塑造:擴展創新生態系統 188

               納米比亞和MITx u.lab的案例 190

               共同塑造的成果 192

               原則 192

 

第三篇 演進式社會變革的敘事

第六章  把社會的操作系統升級 199

              經濟四.○ 200

               根源課題:商品虛構 201

               解決之道:更新經濟操作系統 202

               經濟轉型矩陣:七個穴位 202

               從本位轉變到生態的路線圖 209

              民主四.○ 209

              跨界四.○ 211

               醫療衛生:從罹病本源到健康本源 214

               教育:從以學生為中心到激發學習的較深層
                源頭 215

               糧食:從有機到活生態系統的流現 215

               金融:從攫取式到生成式資本 216

               治理:從競爭到覺知型集體行動(ABC) 218

              四.○實驗室 218

第七章  追本溯源 221

              向東德的蓋世太保致意 222

              一本初衷 223

              「我非做不可」 224

              u.lab 226

              身體力行 230

各界讚譽 233

         艾德.夏恩(Ed Schein)

         彼得.聖吉(Peter Senge)

         艾琳.費雪(Eileen Fisher)

作者簡介 235

自然流現研究院簡介 237

譯名對照 239

圖表索引 255

經濟新潮社-U型理論精要-立體書.jpg

 

|前言|

  《U型理論》(Theory U: Leading from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在2006年首度出版的10年後,我的出版商找我寫這本書。他說得比這更客氣一點:「好吧,《U型理論》是賣得不錯。可是坦白說,我們並不明白是為什麼。要看懂幾乎是不可能,厚達500頁、多達幾十張圖表、幾百條注釋,出版業者叫你不要做的事,這本書一應俱全。」

  然後他建議說:「你何不改變一下,這次寫本讓人看得懂的書,比較短又好理解,而且內容更新過?」

  我看起來大概是有點變臉了。一看到這樣,他立刻指出,有另外幾位正好是我所景仰的作家,是如何按照他的建議:第一,鉅細靡遺地把你所新創的觀念寫出來,然後在下一本書裏,以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解釋。最後,結果就是各位現在手中所拿的這本《U型理論精要》(The Essentials of Theory U : Co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希望它對各位會滿有用。以此來介紹U型理論,也就是以覺知型的方法來改變系統,我嘗試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在面對破壞時要如何學習?我們要如何向所湧現的未來學習?

  U型理論是以演進中的人類意識為觀點來融合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創新與帶領變革。援引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行動研究和從做中學的傳統,U型理論在全球活躍的踐行者practitioners社群精進下,已演進了二十多年。就核心而言,U型理論是由三個主要元素所構成:

 

  一、為領導力與系統變革看出盲點的架構。

  二、實行覺知型變革(awareness-based change,ABC)的方法:流程、原則、做法。

  三、演進式社會變革的新敘事:把我們在社會所有部門中的思維與體制的操作系統加以更新。

 

  第一篇是在探討U型理論的架構和主要觀念(第一到四章)。它會闡明現今在領導上最重要的盲點:我們在操作時所依據的內在條件(interior condition)。

  第二篇是在描述U型理論的流程、原則與做法(第五章)。它會為變革推手示範實用的方法和工具。焦點則在於建立集體能力,以轉變我們在操作時所依據的內心狀能(inner place)。

  第三篇是在介紹深度演進式社會變革的新敘事(第六到七章)。如果要以因應當前迫切挑戰的方式來重新設計社會,那要怎麼做?如果要把正念(mindfulness)的力量應用在集體系統的轉型上,那要怎麼做?書中的這個部分所闡述的架構是在為我們的教育體制、經濟和民主來更新「操作系統」。這個架構會把U型理論的核心概念應用到資本主義的轉型上。

  U型理論整合推行變革的方法與傳承,彙整如下:

 

●  行動研究與組織學習的傳統,來自彼得.聖吉(Peter Senge)、艾德.夏恩(Ed Schein,全名Edgar H. Schein)、唐納.熊恩(Donald Schön)、克里斯.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和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

●  設計思考的傳統,來自提姆.布朗(Tim Brown)和戴夫.凱利(Dave Kelly)。

●  正念、認知科學和現象學的傳統,來自法蘭西斯科.瓦瑞拉(Francisco Varela)、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譚雅.辛格(Tanja Singer)、亞瑟.札約克(Arthur Zajonc)和大衛.波姆(David Bohm)。

●  公民社會運動的傳統,來自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以及其他成千上百萬位以在地脈絡來集結變革的人。

►U型理論領導力:耕耘社會場域

  就核心而言,U型理論是在區別行動與關注力進入世界的不同方式。我以這種方式關注,故它以那種方式湧現。或者就像漢諾瓦保險(Hanover Insurance)的已故執行長比爾.歐布萊恩(Bill O’Brien,全名William J. O’Brien)所說:「一項干預措拖的成功,取決於干預者的內在條件。」

  U型理論把我們的關注力帶到了現今的領導盲點上:「在條件」,也就是我們在個別和集體操作時都要依據的源頭。

  由於我是在農場長大,所以我喜歡把內在條件比喻為田地。每塊田地都有兩面:看得見的那面,地表上所生長的農作物;看不見的地表下那面,也就是土質(土壤的特性)。

  同樣的區別也適用於社會場域(social field)。我們可以看到別人做了什麼,他們在看得見的範圍內所達到的實際成果。可是我們鮮少去注意較深的根源條件:我們在操作時所依據的源頭和內在條件。U型理論把我們的關注力帶到了那個盲點上(社會場域看不見的源頭面向),我們與彼此、系統和自己在關係上的特性。

  U型理論為行動和關注力列出了四種進入世界的不同方式(或所依據的源頭)。它是源自覺知的特性為:(一)習慣;(二)本位系統;(三)同理關係;或者(四)生成式生態系統。

  領導力的根本是要對我們的盲點(這些內在條件〔interior condition〕或源頭)變得覺知,然後針對所面對處境的要求來轉變我們在操作時所依據的內心狀態(inner place)。這代表身為領導者和變革推手,我們的職責就是要耕耘社會場域的土壤社會場域是由個人、群體和系統間的關係所構成,會交織出思考、交談和組織的形態,進而產生實際結果。

  社會場域就像是社會系統,但它是從內在和內在條件來看。如果要從社會系統的視野轉變為社會場域的視野,我們就必須對本身的盲點、亦即關注力和行動據以形成的源頭層次具有覺知。這個源頭層次會徹底影響到領導、學習和聆聽的特性。

  當今的領導問題在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它是由個人所組成,並有一個人在頂端。但假如我們把領導視為系統共同感知(co-sensing)和共同塑造(co-shaping)未來的能力,那我們就會意會到,所有的領導都是分散式,它需要把每個人涵蓋進去。如果要培養集體能力,每個人就必須當起更大生態系統的管家。如果要以比較可靠、分散與刻意的方式做到這點,我們就需要:

 

●  社會語法:用語

●  社會技術:方法和工具

●  社會變革的新敘事

 

  關於社會場域的語法,我會在第一篇詳述。覺知型社會技術的方法,則在第二篇詳述。在第三篇,它們則會被統整到社會與文明再造(civilizational renewal)的敘事中。

  共同感知和共同塑造湧現中的未來可能性,是U型理論在演進時所圍繞的核心流程。但它遠不止於此。本書中所闡述的語法和方法是以矩陣來運作,而不是線性流程。U型方法的核心領導力包括:

 

●  懸掛和驚嘆:唯有把評判懸掛起來,我們才能對驚嘆抱持開放。驚嘆則是要留意到,有個世界是在我們的下載模式之外。

●  共同感知:你必須親臨潛能最大的地方,因為未來的種子就是從這些連結中進入世界。在連結這些地方時,你的思維與心靈要完全開放。

●  意圖的力量:「意圖」的力量是關鍵所在。在所有自然流現的修為當中,較深的意圖都跟公司的信條相反。它是要擴大而非縮小可能性的範圍。它是要強化大我在世上的源頭,否則它就很容易使我們分崩離析。它是要使你覺知到本身在好奇心、慈悲和勇氣上的源頭。

●  共同創造(co-creating):以實作和為湧現中的未來建造小型起降道以探索未來。

●  建造容器:打造新的維繫空間來激發生成式社會場域(generative social field)。

 

  現有社會生態系統的問題在於,部分和整體間的反饋迴路斷了。U型理論所提供的方法則使系統有辦法自我感知並看見本身,以重新串聯起部分和整體。當這件事發生時,集體意識就會開始從本位系統(ego-system)的覺知轉變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覺知,從孤島觀點(silo view)變成系統觀點(system view)。

  U型理論的方法和工具使群體能在集體的層次上做到這點。例如社會大劇院(Social Presencing Theater,SPT)是把觀察之管回頭彎向觀察者本身,使系統中的一群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有辦法在個別和集體上都感知並看見自己。

  這很要緊,因為能量會跟著關注力走。身為領導者、教育者、家長等等,不管我們把關注力擺在哪兒,團隊的能量就會往哪兒去。我們一看到關注力的特性從自我轉變為生態,從我轉變為我們,場域的較深層條件就會在此時開啟,生成式社會場域就會在此時受到激發。

  我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對這些和其他變革方法的研究可歸結如下:任何系統所達成結果的特性都是取決於這些系統的人員在操作時所依據覺知的特性。一句話:形式會跟著意識走

►致謝

  本書的中心固然是在談領導覺知型系統變革的新方法論,但它也關乎自我的旅程。這點是在說我自己,在農場長大的小孩變成社會運動的活躍分子,然後開始重新思考經濟學,並在團隊、組織中和社會層次上建立學習的基礎設施。而這段旅程當然是根植在把本書所描述的修為給共同創造出來的整張關係網中。

  我要表示衷心感謝的是,全球的夥伴和協作者網絡幫忙:(一)勾勒出這個架構;(二)精進了方法論;(三)在現今的挑戰下,共同創造出了再及時不過的敘事和運動。

  我要向自然流現研究院(Presencing Institute,PI)的共同創造者深深一鞠躬表達感謝之意:

【共同創辦人】

●  凱特琳.考費爾(Katrin Kaufer),在價值型銀行中首創建立能力的新環境,把對資本的刻意運用和自然流現的做法加以融合。

●  阿拉瓦娜.林(Arawana Hayashi),打造社會大劇院,以新的方法與藝術形式體現社會系統中的領悟。

●  凱葳.博德(Kelvy Bird),打造出生成式圖像記錄(scribing)的方法,以透過視覺的做法來體現自然流現的做法。

●  瑪麗安.古德曼(Marian Goodman),為自然流現的做法擴展了建立能力的全球生態系統。

●  黛娜.康寧漢(Dayna Cunningham),教我們要怎麼把自然流現的做法,帶到系統化種族主義和結構型暴力的複雜環境中。

●  娥素拉.沃斯提根(Ursula Versteegen),把自然流現的做法帶進了正念農業(mindful agriculture)當中。

●  貝絲.詹德諾亞(Beth Jandernoa)和七人圈(Circle of Seven),為上述一切保留了空間。

【u.lab核心團隊】

●  亞當.尤克森(Adam Yukelson),共同創造了u.lab平台,並帶領u.lab 1X(=從個人變革到原型)和2X(=轉化資本主義的七個穴位)的內容創作。

●  茱莉.阿茲(Julie Arts),推展了u.lab學習小組召集人(Hub Host)的全球社群,並帶領u.lab 3X(=如何打造創新實驗室:實踐之路)的內容創作。

●  安琪拉.巴迪尼(Angela Baldini)和席穆恩.福蘭森(Simoon Fransen),推展並支持了多方在地社群的學習小組召集人和u.lab。

●  徐莉俐(Lily Xu)和李珮玉(Jayce Lee),啟發並共創中國u.lab,並為它激發出遍及華人世界的驚人創新生態系統。

●  馬丁與艾姬.卡倫古-班達(Martin and Aggie Kalungu-Banda),共同創造且為非洲u.lab建構了原型,並致力於該洲各地諸多的多方利害關係人倡議。

【我們在世界各地的核心團隊夥伴】

●  法蘭斯.蘇吉阿爾塔(Frans Sugiarta)、曾金輝(Ben Chan)博士和秀比.拉瓦拉塔(Shobi Lawalata),在與佳通集團(Giti Group)UID公益基金會(United In Diversity)協作下,共同推展並共同領導了印尼的u.lab與IDEAS(永續創新動態教育與行動)課程。

●  茱莉亞.金(Julia Kim)和壽河永(Ha Vinh Tho),在不丹、越南和泰國把國民幸福毛額(Gross National Happines,GNH)與自然流現的做法加以融合。

●  肯尼斯.霍格(Kenneth Hogg)和綺拉.奧利佛(Keira Oliver),在蘇格蘭政府實行了u.lab,以激發資產型社區發展Asset 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ABCD)(藉由找出和活化常常不受認可的既有資產來為社區創造發展機遇)。

●  丹妮絲.切爾(Denise Chaer),在巴西首創了糧食與營養實驗室(Food and Nutrition Lab)。

●  凱蒂.史塔布利(Katie Stubley),在澳洲建立了集體的自然流現能力。

●  曼尼許.史利瓦斯塔瓦(Manish Srivastava),把自然流現的做法與受到甘地所啟發的印度草根變革加以融合。

●  吉恩.托蘭德(Gene Toland),打造了拉丁美洲的實踐社群。

●  蕾歐拉.菲爾普斯(Reola Phelps)和威博.庫勒(Wibo Koole),在衣索比亞的永續糧食實驗室(Sustainable Food Lab)。

●  貝絲.蒙特(Beth Mount),把兼容工作與社會大劇院加以融合。

●  麗茲.索姆斯(Liz Solms)和瑪莉.麥考米克(Marie McCormick),帶領了我們的洛杉磯教育實驗室(L.A. Education Lab)。

●  迪特.凡登布洛克(Dieter van den Broeck),把U型流程應用到生態系統的復原上。

●  蘇珊.史克傑(Susan Skjei)和凱瑟琳.休勒(Kathryn Schuyler),提升了覺知型行動研究。

●  約翰.赫勒(John Heller)和希奈戈研究所(Synergos Institute)的同仁,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倡議。

●  林美金(Cherie Nursalim)和來自印度與中國的UID公益基金會同仁。

●  克勞蒂亞.馬德拉索(Claudia Madrazo)和墨西哥獨立母牛(La Vaca Independiente)的同仁。

●  薇碧克.孔尼格(Wiebke König)和卡塔琳娜.婁貝克(Katharina Lobeck),來自GIZ全球領導學院(GIZ Global Leadership Academy)。

【我們的顧問和董事群】

●  彼得.聖吉、艾德.夏恩、亞瑟.札約克、黛安娜.查普曼.華許(Diana Chapman Walsh)、艾琳.費雪(Eileen Fisher)、伊莎貝爾.葛雷洛(Isabel Guerrero)、貝琪.布爾(Becky Buell)、安東妮.克萊茲基(Antoinette Klatzky)、克里斯提安.馮普雷森(Christian von Plessen),共同啟發了自然流現研究院,從構想到全球影響力。

【以及】

●  詹妮絲.史貝德佛(Janice Spadafore),以神奇的技巧把某種結構套用在上述一切的動態混亂上!

 

  至為感激我在麻省理工的同事,包括黛博拉.安可納(Deborah Ancona)和菲爾.湯普森(Phil P. Thompson),還有校長拉斐爾.萊夫(Rafael Reif)和麻省理工的數位學習副校長桑賈伊.薩爾瑪(Sanjay Sarma),他們帶頭打造出了MITx、edX,以及讓u.lab之類的平台得以壯大的空間。

  還要感謝約瑟夫.賈渥斯基(Joseph Jaworski)、布萊恩.亞瑟(Brian Arthur)、約翰.米爾頓(John P. Milton)、艾莉諾.蘿許(Eleanor Rosch)、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法蘭西斯科.瓦瑞拉、南懷瑾、亨利.波托夫特(Henri Bortoft)、貝蒂蘇.佛勞爾絲(Betty Sue Flowers)、麥可.戎格(Michael Jung)和亞當.卡漢(Adam Kahane)。在透過《U型理論》(Theory U)這本書和《修練的軌跡》(Presence)這本書(與聖吉、賈渥斯基和佛勞爾絲合著)來初步勾勒U型理論時,他們的貢獻至關重要。

  最後,能夠完成《U型理論精要》這本書,我要謝謝凱特琳大大充實了原稿;芭芭拉.麥凱(Barbara Mackay)、珍.拜亞斯(Jan Byars)和羅布.瑞奇利亞諾(Rob Ricigliano)對草稿(各部分)加以評論;珍妮.莫維利(Janet Mowery)把她出色的編輯功夫應用在內文中;凱葳(Kelvy Bird)貢獻了精彩的插圖;吉凡.西瓦蘇布拉曼尼安(Jeevan Sivasubramaniam)建議我寫這本書;貝雷特─柯勒出版社(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的全體團隊,將原稿變成了我希望會對各位有意義的書,謝謝大家。

  祝閱讀愉快!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於美國麻州劍橋

  2017年9月1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