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1617期書摘推薦

 

一本書,讓你我思考新科技的現在與未來,

指引我們如何善用新科技,做出更好的選擇。

 

《人工智慧的未來》作者雷庫茲威爾、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 一致推薦

本書入圍《金融時報》和麥肯錫2017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名單

 

試著想像一下,擁有新科技的生活是這樣的:

 

  • 透過物聯網,你家的磅秤向你家的冰箱「告狀」,叫它「鎖起來」,不要再讓你拿冰箱中起司蛋糕,因為你體重已經嚴重超標。

 

  • 藉由生物科技,你可以「篩選」更聰明、更健康的寶寶。

 

  • 孩子入學後,老師竟然「不是人」,而是具有人工智慧的化身,依據學生的程度和喜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客製化課表。

 

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生物科技和無人載具科技(自動駕駛的汽車、飛機或船舶等),這些新科技推陳出新的速度愈來愈快,能讓人類的生活更健康、更方便。不過,新科技也讓人類陷入失業、隱私不保、富人掌控新科技等惡性循環。

 

面對這些新科技,人類必須做出選擇,而這些選擇,對於未來的科技與商業發展,還有我們的生活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本書作者費維克‧華德瓦(Vivek Wadhwa)與亞歷克斯‧沙基佛(Alex Salkever),一位擁有專業的學術背景,另一位是熟知行銷的科技顧問。

他們探討哪些新科技即將顛覆產業,同時思考新科技對於未來的影響,也從政策、法律與道德的角度,分析人類應該如何善用這些新科技。作者主張,面對新科技,我們要自問三個問題,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1.公平:科技是否公平造福每個人?

2.風險:科技的好處與風險各是什麼?

3.自主:科技讓人更自主還是更依賴?

科技進度快得讓人來不及調適,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厚報酬,但也充滿不測風險。包括科技專家在內,任何人只要能使用新工具,用它們思考、管理科技變化都能獲益。

這本書,為的就是提供這種工具,因為有選擇才有力量,相信參與的人愈多,做出的判斷愈好。

 

我們處在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刻,即將克服人類最大的幾項挑戰,進入我們科幻電影或電視劇中,看起來充滿奇想的時代。現在,我們正身在其中,參與並且見證這一刻的到來。

 

即使未來我們必須將駕駛座讓位給新科技,再也不必手握方向盤、腳踩油門或剎車,但這輛駛往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應該由人類決定方向。人類才是決定未來、創造未來的主人。

 

面對新科技,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做出選擇,答案就在本書中。

 

◎各界讚譽

「費維克提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議題,如何用科技提升、而不是淘汰人類。他的這本書為我們帶來極具價值的指南,讓我們評估未來科技的利弊與風險得失。」

──微軟( Microsoft)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如何找出眼前回報最豐、最有遠景可期的科技,一方面避開它們的危害,堪稱人類未來最重要的二個議題。費維克的這本新書以獨到見解,明確而清晰地檢驗了這二個議題。」

──《人工智慧的未來》(How to Create a Mind)作者、未來學家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

 

「呈指數成長的科技即將改變我們人生的每一層面。對每一個人、每一家公司,了解這些科技的潛能與它們的衝擊都極端重要。費維克在這本書中為你提供一個明確而且具有權威性的藍圖,幫你評估它們的利弊與風險。」

──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與執行主席,《富足》(Abundance)與《膽大無畏》(Bold)作者彼得‧迪亞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醫學博士

 

「非常好的書!我們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現在進入『指數衝刺』,這種顛覆帶來巨大後果。費維克給了我們剖析這一切變化的棱鏡。」

──蘋果前執行長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

 

「費維克憑藉絕頂才智與遠見,預言塑造我們未來的科技動態。更重要的是,他能本著熱情悲憫的心,吹響號角,讓身為商界領導人的我們,都知道如何帶領員工與我們一起走上這創新開明的旅程。」

──創辦人夥伴(Patriarch Partners, LLC)執行長里安‧提爾登(Lynn Tilton)

 

「這本書提出的問題太重要,不容我們的政治領導人與社會大眾忽視。費維克‧華德瓦以令人信服的論據,說明科技進步為我們帶來的大好良機。他並且證明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治理系統,以確保我們可以一方面享受科技果實,一方面避開守候在我們眼前的風險。」

──聯合國第七屆祕書長;諾貝爾和平獎共同獲獎人;科菲‧安南基金會(Kofi Annan Foundation)創辦人與主席科菲‧安南(Kofi Annan)

 

◎作者簡介

費維克‧華德瓦(Vivek Wadhwa)

哈佛大學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與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特聘研究員,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普拉特工學院(Pratt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研究所所長,《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全球專欄作家。曾在史丹福大學法學院(Stanford Law School)、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與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任教。

 

華德瓦教授科技、產業顛覆、創業、與公共政策等課題;研究指數成長的新科技造成的政策、法律與道德議題;幫學生做好因應現實世界的準備;還為數國政府獻策。除了是《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以外,他還為VentureBeat、《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LinkedIn的「影響人」(Influencers)部落格、美國工程教育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的《棱鏡》(Prism)雜誌供稿。

 

亞歷克斯‧沙基佛(Alex Salkever)

作家、未來學家與科技顧問。曾任Mozilla行銷傳播副總,也曾在幾家高科技新創公司擔任行銷長與行銷主管。在進入行銷這一行以前,他曾是BusinessWeek.com的科技編輯。

他也是《移民大出走》(暫譯,原書名The Immigrant Exodus: Why America Is Losing the Global Race to Capture Entrepreneurial Talent)的共同作者。《移民大出走》曾獲《經濟學人》(Economist)評選為「二○一二年年度最佳商業書」。

 

◎譯者簡介

譚天

曾任《聯合報》編譯主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等職。現旅居加拿大專事譯作,譯有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科技與商務領域等一百多本書。

 

◎目錄

序 17

前言 19

第一部        如今現況

第一章        反烏托邦的苦滋味 29

第二章        歡迎來到摩爾的世界 35

第三章        改變如何影響我們個人,我們的選擇何以重要 47

我們的選擇何以重要 54

第四章        如果改變可以解決一切,那麼問題又是什麼? 57

三個可以問的問題 61

第二部        科技能公平加惠每一個人嗎?

第五章        人工智慧崛起,讓人又驚喜又害怕 67

人工智慧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還有奪走我們的工作 71

人工智慧科技更能促成我們自主,還是造成我們依賴? 75

第六章        用化身與人工智慧重塑教育 79

回到教育未來 85

指數成長型科技為個人化教育帶來的遠景 86

「鑿壁上網」與線上教育簡史 89

教育科技與個人學習的「翻轉」未來 92

能夠利益均霑嗎? 95

第七章        我們逐漸成了數據;軟體成為我們的醫生 97

腰圍與個人化醫療的新典範 99

遺傳學驅動的醫療保健革命 101

病人自己診斷 104

企業家救兵到了 105

迅速行動,顛覆產業,救人性命 106

醫療保健科技的消費者化 110

科技促成自主,而不是依賴? 112

第三部        風險與得失

第八章        機器人與生物人:人與機器難免將合為一體 119

但Rosie就要來了 123

機器人怎麼救世界 127

可以讓機器人殺人嗎? 128

好處是否超過風險? 131

能夠利益均霑嗎? 134

這些科技更能促成我們自主,還是造成我們依賴? 136

第九章        網路連線無所不在時代的安全與隱私 137

遭網路流彈波及的公民 139

你的罩門,都擺在一起 143

競相讓使用者更安全 145

難以取得的平衡 146

好處是否超過風險? 148

第十章        無人機來了 151

無人機的黑暗面 156

好處是否超過風險? 158

這些科技更能促成我們自主,還是造成我們依賴? 161

第十一章    名牌基因,我們腸裏的細菌與精密機器 163

醫療的大轉型:從廣泛醫療轉型為精準基因組靶標醫療 167

微生物:人體內的細菌雨林 170

改變生命本身:合成生物學的崛起 172

好處是否超過風險? 178

第四部        科技帶來自主還是依賴

第十二章    你私有的駕駛人:自駕汽車、卡車與飛機 183

重新設計一種不需要駕駛人的車 188

自駕車的道德論點 191

並不是只有美國因此獲利,也不是只有美國能帶領自駕車風潮 192

把車鑰匙交給人工智慧造成的大規模顛覆 194

這些科技更能促成我們自主,還是造成我們依賴? 197

第十三章    當你的磅秤與你的冰箱交談時:物聯網 199

物聯網的神奇妙用 201

物聯網的可怕 204

這些科技更能促成我們自主,還是造成我們依賴? 208

好處會大於風險 208

第十四章    人體的未來靠的是電 213

列印人體器官、義肢,拯救人命 215

六千美元的男男女女:從人到超人的必然進展 218

這些科技更能促成我們自主,還是造成我們依賴? 223

第十五章    幾乎免費的能源與食物 227

這些科技如何在全球各地造福全人類 235

免費的電,意味更和平的世界 237

這些科技更能促成我們自主,還是造成我們依賴? 239

結論           未來會像是《星際爭霸戰》,還是像《瘋狂麥斯:憤怒道》? 241

謝啟 245

譯名對照 265

原文注 287

 

 

 

【序】

  不久前,我對前途非常悲觀。飢餓與貧窮、疾病、人口過剩等等問題都讓我憂心忡忡。我相信世界上的清水與能源將逐漸耗盡,我們會為了爭奪稀有資源而掀起世界大戰。

  今天,我認定這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刻,我們即將克服人類最大的幾項挑戰,進入我們在電視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上見到的那種開明、探險的時代。

▲科幻電影成真,我們身在其中

是的,我愛看《星際爭霸戰》,從小夢想有一天能使用分析手機(tricorder按:《星際爭霸戰》裏的儀器,可以分析掃描)與基因複製儀(replicator按:也是《星際爭霸戰》裏的儀器,可以複製食物等物件),想當太空人以便加入星際艦隊學院。

但我那一代人,也就是一九六○年代那批年輕人,誰又不是這樣呢?

我先後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與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現在又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用六年時間研究,終於能將科幻轉換為實際的新科技。

  這些新科技帶來的遠景讓人稱奇,我在這本書裏會加以解釋。但我也了解還得提高警覺、努力不懈,才有進入烏托邦的可能:就像玩蛇梯棋一樣,通往成功之路處處險阻。

▲科技進步太快,快到讓人追不上

  我的研究,讓我深深體會先進科技的危險。這些科技進步快到讓人來不及調適,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厚報酬,但也充滿不測風險。

  就一個社會而言,我們能為令人稱奇的美景催生;而且了解得愈多,我們的決策會愈好,邁向《星際爭霸戰》那般科技烏托邦的成功機率也愈大。

  今天的科技變化進展過速,幅度也大得讓人喘不過氣,任何人(包括科技專家)只要能使用新工具,用它們思考、管理科技變化,都能獲益。

  我在好友、作家亞歷克斯.沙基佛(Alex Salkever)的協助下,撰寫這本書,為的就是提供這種工具,因為我相信,有選擇才有力量,相信參與的人愈多,做出的判斷愈好。無論在今天、還是在未來,新科技都將不斷帶來挑戰,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幫你應付這些挑戰。

 

 

◎前言

  那是一個溫暖的秋晨,我在走過加州山景(Mountain View)市中心區時見到那輛車。

  它有些像高爾夫車,又有些像《傑森一家》(The Jetsons按:一九六年代美國華納經典卡通)中那艘有個泡泡頂、翩然而至、停在十字路口的太空船。乘客座上坐著人,但駕駛座上似乎不見人影。我心想,這倒是新鮮事。但我很快察覺,眼前這是一輛谷歌(Google)車。

  這家總公司設在山景的科技巨廠,正在這裏路測它小小的自動駕駛車。

  這是我在一條沒有特定結構的普通道路上,邂逅一輛全自動車的第一次。

  一名行人在它前面走過,這輛谷歌車耐心等著。另一輛車跨出路口,打出左轉燈號,但谷歌車有路權。

  它毫不猶疑地加速,穩穩通過路口。我發現那車上的乘客似乎一點也不擔心。

  這次邂逅經驗讓我驚豔,但也讓我惶恐。友人與同事告訴我,我有這種反應不稀奇。許多人類比機器優越的假設已因無人駕駛車出現而備受挑戰。

  

  ★科技進步,迫使人類讓出駕駛座

  在這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都必須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雖說我生活在矽谷(Silicon Valley),見到這樣的自駕車,仍讓我對今後可能面對的一切未知惶恐不已。在物質富裕的國家(世上其他國家的情況也逐漸如此),學習駕駛是一種人生階段,它代表自由,權力,代表長大成年,它證明人腦可以克服體能極限,擴大人體可以辦到的領域。

  直到最近,如何駕駛一輛車仍然似乎是只有人腦才能解決的問題。

  駕駛是在極度變化多端的環境條件下,不斷運用風險評估、感官認知與判斷進行調適的一種組合行為。

  直到不久以前,一般認為這工作過於複雜,機器人無法處理。現在,至少在公路上,機器人的駕駛技術比人類還熟練。無須多久,就連人類應不應該駕駛都會成為公共議題。

  這樣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不會沒有成本,不會沒有爭議。自駕車一旦普及,數以百萬計以開汽車、卡車與大巴士(最後包括飛機與輪船)為業的駕駛面臨失業。我們會以一種UberLyft的延伸版本共享我們的車。

  但軟體總會出錯,因而導致的人命傷亡勢所難免,我們又如何處理這類問題?一旦面對極度艱難的抉擇,像是為了保住一輛載滿學童的校車,自駕車應不應該犧牲自己車上的乘客,衝下懸崖?我們該怎麼運用程式,讓車子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沒想到,第一次在馬路上見到谷歌自駕車那一幕,竟會讓我如此百感交集,又愁又喜。

  之後我終於發現,我所以如此情緒激動,反映的正是新科技為人類帶來的震撼:這些強調效率、即時、聯網、無障存取(accessbility)與多媒體同步串流的新趨勢,已經為我們帶來失業、欠缺認知與社會適應力不足、孤立、苦惱、以及情緒超負荷等等後果。

  科技曾經是一門互不相關、以系統與一些酷儀器掛帥的行業。它在暗中一點一滴持續滲入我們人生每一角落。

  今天,這股暗流已經成為聲勢驚人的洪流。科技占領我們的一切:我們人生的每一部分、社會的每一部分、每天醒來以後見到的一切。

  幾乎無所不在的數據網路與連線裝置,讓我們可以迅速通訊,可以隨時處理資訊(從生物學、能源、與媒體,到政治、食物與運輸交通,一切的一切)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重新詮釋我們未來的變化。

  我們自然惶恐不安;我們也應該這樣。主要為加惠少數人而設計的科技,可能造成反撲,讓我們大多數人與我們的環境受害。我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控制感,需要真正控制自己的人生。

★未來並不遙遠,我們是否做好準備?

  最能說明這種憂患意識的,就是谷歌車(Google car)。我們歡迎更美好的未來,但我們擔心失控,擔心失去部分自我,而且最重要的是,擔心失去自由。為了科技,我們需要付出什麼?我們又怎麼才能決定,改變我們人生的科技創新值得我們的犧牲?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深獲駭客與技術人員尊崇的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一九九九年的一次電台訪問(顯然不是第一次訪問)中說:

  「未來已經來到;只不過分布不是非常均勻罷了。」

  事隔近二十年以後(儘管大多數人,包括極貧者,今天都有可能參與非正式決策,決定新科技的分布,甚至決定某些科技的禁止使用),吉布森當年那段話仍然有效。

  我靠思考未來和其他人討論未來為生,也因此有幸生活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未來裏。

  我駕駛一輛好得不得了的特斯拉(Tesla)Model S電動車;我在史丹福大學附近、門羅公園(Menlo Park)內的住宅是一棟被動式節能屋(passive house),完全不靠電廠供電,冷暖氣能源耗費極低。

  我的iPhone上有許多電子感應裝置,無論我置身世上任何角落,只需把它置於胸前就能繪出詳盡的心電圖,傳給我的醫生。我心臟一直不好,曾經因心臟病發作而險些送命。能夠在幾秒鐘內、而不是拖延幾小時以後才能與我的醫生取得聯繫,使我的人生過得更安全、更輕鬆,讓我可以充滿信心地登山,在世界各地旅行、發表演說)

  許多與我討論突破科技(例如人工智慧與合成生物)的企業家與研究人員,都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營造更好的未來。

  有一個團隊只用三星期,就造了一個全功能外科手術手套原型,能在醫生進行檢驗時為醫生提供觸感指導。

  還有一個團隊用四個星期造了一種視覺化軟體,能使用市面有售的無人機空拍,告訴農人他們的作物長得好不好。

  所以說,所謂遙遠的未來,其實並不遙遠。

  我們指望一些機構能評估、或許還能預防新科技的風險,能讓新科技的利益普及均霑,能幫我們了解、融入它們。

  但問題是,科技變化腳步超過這些機構,這些機構已經陷於一片改變之海中。

  如果我們坐視不管,這種劇變造成的大規模漣漪效應,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我們的壽命長短,甚至改變我們身而為人的本質。

  就算我現在這種未來色彩濃厚的生活,看來或許有些不真實,不出十年,我們可能認為它很原始到可笑的程度(因為我們的科技現在已經擁有工具,能讓我們的生活經驗,出現人類來到這個世上以來最大的變化。人類過去也曾歷經劇變),從開始用火到農業崛起,到帆船問世,到內燃機引擎,再到電腦,就像過去這些變化一樣,眼前這波變化也是科技大進的結果。

  不過眼前這波變化規模遠比過去大得多,速度快得多,對當代世人造成的壓力也更加令人難以承受得多。

  不了解這波變化會使我們人生、使這個世界似乎更加失控。

 

  ★現在我們如何選擇科技,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我將在以下幾章帶你進入這個未來世界,討論幾種正以指數規律飛速成長的科技,說明它們帶來的種種可能。

  你會見到我對它們的潛能無比興奮,但同時也對它們造成的風險憂心忡忡。

  大體說來,我們會在二種可能的未來中集體選擇一種。一種是《星際爭霸戰》式烏托邦未來。

  在這種未來中,我們的需求既已滿足,於是全力鑽研知識,力圖改善人類。

  另一種是《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按:美澳合拍的一部末日後科幻片)式反烏托邦未來:一種你爭我奪、文明自我毀滅的可怕未來。

  這二部影片都是好萊塢創造的科幻世界,不過都有可能成真。我們已經有能力,可以創造一個分析手機、基因複製儀的世界,已經擁有了不起的運輸科技,可以造就全民福祉、富足的食物、飲水與能源。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可能迎來無就業經濟,喪失一切隱私,無所不在的醫療紀錄登錄、優生、以及貧富懸殊惡性循環的不斷加劇:種種條件都有可能造成動盪不安、造成歐威爾式(Orwellian按:指沒有人性的極權社會,源於英國小說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寫過幾本膾炙人口的小說)、或充滿暴力的未來,讓我們熱烈期盼的科技帶動的進步化歸泡影。

  我們也知道,文明進步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倒流。歐洲在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情況正是如此:人性沉淪,墜入「黑暗時代」(Dark Ages),羅馬人經過嘗試與失敗、好不容易學得的大量知識與科技就此消逝。

  現代文明的進步固然驚人,但在全球動盪刺激下,照樣可以重演當年黑暗時代的淪亡慘劇。

  決定這一切後果的是我們的集體選擇。科技一定會製造動盪不安,一定會毀滅產業與就業機會。

  它可以同時既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也讓我們的人生更醜陋。但如果我們可以共享創造的繁榮、軟化它的負面衝擊,確保利益超越風險,取得更大自主,而不是淪為科技附庸,我們可以進入《星際爭霸戰》的境界。

  你會發現,所謂「非黑即白」在這裏並不存在;同樣的科技既能造福、也能為禍人類,是福是禍,一切端視我們的集體選擇而定。人類文明走向何方,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一種決策角色。

  最後你會發現我打從心眼裏就是樂天派。我真的相信我們都能學習、進步,攜手同心創造奇幻未來。

  就讓我們抱著這種信念,展開這趟旅途吧。

 

|工商服務時間|

QB1152.jpg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