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腦vs. 電腦:智慧究竟是什麼?

文/于天立(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許多學者認為在21世紀人工智慧將會有重大突破。為何這樣認為呢?其一是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造成了大數據,使得學習範例充足。其二是分子生物、神經科學的發展,促成認知學延伸至認知神經學,使我們更能了解大腦的功能(如果如大部分學者所相信的,大腦是認知的中樞)。您可能知道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將人工智慧分為「弱人工智慧」及「強人工智慧」(本書內有描述)。大數據有助於弱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就是讓電腦能做到人類所能做到的事,而認知神經學則有助於強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就是讓電腦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強、弱人工智慧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少差異,然而人工智慧從1950年代左右發展到現在,我們是否真能跨越這道鴻溝呢?

  我在寫這篇推薦序時,人正在美國Redmond參加微軟的Faculty Summit,今年的主題正好是人工智慧,因此有幸聽到人工智慧界的知名學者們對人工智慧未來的看法。有趣的是,意見很兩極。樂觀的學者認為我們很快就要解開智慧之謎,但也有不少與會學者認為未來仍有漫漫長路,我們至今仍無法掌握人類思考的關鍵。而本書《人工智慧的未來》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無疑地是屬於前者。我覺得他就像是人工智慧界的萊特兄弟,在人類對流體力學、動力學的認知正在萌芽、發展的時代,就相信人類總有一天可以征服天空,而且毫不遲疑地馬上著手進行。事實上,我們直到今天仍然無法完整地用數學嚴謹地證明飛機可以飛,而飛機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了。

  隨著深度學習等技術以及大數據的出現,我們現在可以利用統計、迴歸的方法,針對某個問題在資料庫中組合出最合適的答案。也可以利用比對的方式,組合詞彙,來對照片自動產生描述,其精確度甚至可以超過人類。這樣的做法常常招致的批評是「電腦真的有了解問題/照片嗎」?然而雷.庫茲威爾認為諸如統計、比對等功能,正是人腦在做的。他這些話可不是隨便亂說的,而是基於近年來我們對人腦的了解。在1950、60年代左右,人腦常常被認為是大量的平行運算,這也促成了類神經網路的發展。然而,熟悉演算法的讀者可能知道,像是視覺三度空間建模這樣複雜的演算法,無論有多少個運算單元,是不太可能在幾十個步驟內完成的(大約是人腦一秒鐘內可激發神經元的縱向深度)。再加上神經科學的發展,現在大部分學者相信,人腦的主要功能在於記憶/統計、預測/推論、及辨識/比對。而人腦僅在事物不合乎預測時,才會進行運算。例如談完話之後,很少有人能記得對方打什麼樣式的領帶。但是對方若是打赤膊的話,相信你很難不注意到。

  然而要擁有像人類的智慧,僅僅研究學習的演算法是不夠的。畢竟人類從出生開始,並非真的如「一張白紙」,而是已經帶有了大量的訊息(大部分的訊息來自基因,無論來源是億萬年的演化,或是神或其他生物所造)。關於人腦的逆向工程計畫,其實已在進行中。這部分本書也有許多說明,雷.庫茲威爾並提出他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理論。他認為即使人腦的構造是複雜的,要重現人腦的功能──思維運作──卻不見得會一樣的複雜。因此作者樂觀地認為人腦的逆向工程,有助於創造出更有智慧的電腦。

  最後讀者可能還是會想問,我們真的可以製造出比人聰明的電腦嗎?許許多多有關人工智慧的電影,最後總是邪惡的電腦要毀滅人類,這事真的會發生嗎?談這個問題前,可能得先定義何謂「聰明」。我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畢竟電腦是為人類工作的。我們在設計下西洋棋的程式/電腦時,就是希望它西洋棋能下得好,而不是希望它有一天會想去吃冰淇淋。只會下西洋棋而不會想去吃冰淇淋的電腦真的聰明嗎?這部分其實每個人見解都不太一樣,作者在本書第11章及後記都有提到他自己的觀點。我個人倒是很懷疑到底真的有多少人希望有「自我意識」的電腦產生。想像有一天按下冷氣開關,冷氣說其實天氣沒有很熱,咱們省點電吧……

  如果您是第一次接觸到雷.庫茲威爾的作品,您一定會對他的博學多聞印象深刻。更重要的,他能在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理論、數據之中,找出關聯,進而得到許多大膽但同時又深具說服力的推測。無論您是否同意作者的大膽預測,他在本書闡述了許多人腦運作的原理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史/目前的狀況/未來的展望。想一窺人腦思維奧祕或是想多了解人工智慧的讀者,相信您會和我一樣喜愛上這本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工智慧 于天立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