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0日 04:11中國時報
撇開宗教,總是要上了中學大學,我們才開始懷疑,這世界到底是由理性還是感性支配的?從啟蒙運動以來,我們眼睜睜看著理性逐步擴大它的影響力和統治權,也看著它帶來戰亂和破壞。直到20世紀末葉,才有文化論者挖出埋在理性底下的意識形態;也才有神經科學家發現,那些看似有意識的理性決定,往往來自情緒或無意識的激發。
進入資訊時代,關於統治權這個老問題,又有了新的答案選項。
演算法是精確的機械式食譜
早在計算機理論發明前,學界就為了「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掀起過大辯論。讀過《資訊》(衛城)的讀者,想必對19世紀初就想到要讓齒輪思考的巴貝吉印象深刻。但更可怕的是他的女助理艾妲,早就預知數字可以統治世界的祕密:「我將成為霸主,自成一類的帝王。」她麾下將有千軍萬馬,「由大量的數字組成,」連地球的鐵則也得讓步。「我的軍隊當然是數字,……不過這些數字又是什麼呢?」
直到20世紀,讓艾妲迷惑的「數字」以「位元」呈現,我們的擔憂轉成了顫抖。如果「電腦將統治世界」的科幻情節要以三部曲來表現,最近出版的兩本書,很適合當成這部史詩的前傳來看。
首先是《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我們連過馬路也要盯著手機,我們是怎麼淪落到這個地步的,一定要來翻翻這本書。千萬不要被書名的演算法嚇住了,這是數學白癡也能吃到流口水的料理,只要你算得出一加一等於二就夠了。
演算法,作者說就是「精確的機械式食譜」。想要電腦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就要為那個問題開發演算法,接著才能以非常精準的指令來編寫程式。而所謂偉大的演算法,依作者的第一個篩選標準,就是你每天都要用到的。這包括了:搜尋引擎如何配對並排序、如何在公開的網路傳送祕密、電腦如何偵錯並自行更正、如何用模式辨識學習並創造神經網路、資料要怎麼做到無損或有損的壓縮等等。沒有這些基礎工程,你不可能放心在線上轉帳購物,也不可能天天在臉書上呼朋喚友。
但明白這些對電腦白癡有什麼好處嗎?就像明白了哥白尼,再來看深夜的星空,你的感受會比李白更深一層。
教人悚然的資訊理論虛無之境
到了第二部曲《演算法統治世界》,電腦不再以服務人類的面目出現,而是開始扮演取代人類、替人類做決策的角色。在此,演算法不再只是食譜,而是「一串指令,能根據現有的資訊引導使用者獲得某項特定答案或輸出信息。」
於是我們看到,如今演算法不僅已經進占華爾街、指導交易員如何獲利,還能夠譜出動人的交響樂、比記者更快寫出洗練的新聞、比醫師做出更精確的診斷,比律師更嫻熟地操弄法律術語,甚至比駕駛人更高明地馳騁在公路上。
而這一切,才只是開端而已。依照演算法的邏輯,馮紐曼早就恐怖預言過,未來還將會出現能自動搜集材料複製自己的機器人。
為什麼演算法能取代人類的心智呢?說穿了,是因為心智本身就是一連串的演算。史帝芬.品克1997年寫的《心智探奇》(台灣商務)。花了將近八百頁,想證明的只是這句話:心智是一套經由天擇過程設計出、用來解決我們祖先遠在採食時期就面臨問題的運算器官。後來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商周)更試圖勾繪出這些器官運作的草圖。
當然,我們現在還可以慶幸,世界畢竟不只是統計學的鐘形曲線,總是會有黑天鵝冒出頭來;我們也可以抬出曼德布洛特的哲學或混沌理論,對抗目前演算能力猶力有未逮的電子電腦。但要是威力超強的量子電腦果真成真呢?那是演算法全面接管的時刻嗎?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那之前,關於電腦能否主宰世界的辯論仍將繼續下去。寫了《雲圖》(商周)的大衛.米契爾說過:「人類世界的組成分子是故事,不是人。故事用人物來述說自己,我們不該責怪人。」如果把這句話裡類比時代的「故事」隱喻,置換成數位時代的「位元」,這才是資訊理論最讓人害怕的虛無之境。
不由得讓人想起約翰.惠勒那句警世名言。
他說:「我們所謂的過去,都建築在位元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0000723-26011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