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面有一些很驚人的數字, 不妨看看.
如果服務業的總人數在成長, 但是成長率在下跌, 難怪台灣經濟好不起來, 服務業的實質平均薪資, 其成長率也在下降.
- 2013-10-09 01:36
- 中國時報
剛掛牌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擴大開放服務業和服務業創新來促進改革和發展;香港為了提升競爭力和因應上海自貿區的挑戰,積極拉攏廣東和澳門加強服務貿易、金融服務和金融創新等領域高端業務的合作;南韓在今年9月發布《擴大文化創意前進海外方案》,範疇包括遊戲、電影、動畫、廣播、音樂、融合文創等新興重要部門,目標是要在2017年之前將目前48億美元文創出口值提升到100億美元規模。
此外,在新加坡政府提供優惠措施提振金融市場的政策引導下,今年9月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調查,新加坡擠下日本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3的外匯交易中心,並帶動新加坡財富管理產業的蓬勃發展。和中國大陸及其他亞洲4小龍之積極改造產業結構相較,此時更是台灣服務業該大破大立的時刻。
從2008至2012年,服務業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高達68.7%,對我經濟成長扮演著關鍵角色;但是,在那相同期間,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卻僅達54.2%,遠不及其在GDP所占有的分量。
再看服務業影響的範圍。從1991至2011年,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近230萬人(製造業僅增35萬人),其占台灣就業總人數從47%增至59%;但是,在薪資方面,2000─2007年服務業年實質平均薪資的平均成長率是負成長而為(-)0.28%,至2008─2011年平均成長率進一步降至(-)0.44%,均遠不及1992─1999年的平均成長率2.44%。
為何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不如其在GDP所占的比重?為何服務業實質薪資往後退?部分原因在於勞動生產力的成長下降、服務業以內市場為主及現代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偏低。依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統計,1980─2000年台灣服務業勞動生產力的成長率平均達4.33%,高於工業部門的3.70%;到了2000─2010年服務業勞動生產力成長率平均降至1.17%,反而遠低於工業的5.16%。
其次是服務業以內需市場為主,而台灣的內需市場是處於成熟、飽和階段。在對外方面,台灣商業服務的出口於2000年排名全世界第18,在全世界的占有率為1.4%;到了2007年排名掉至第26,占有率亦跌至0.9%,顯見在全球出口市場,台灣的競爭力逐漸下滑;即使到了2011年我商業服務的出口雖有加強,在世界占比亦僅回升到1.1%。若與我貨品出口相比,於2011年我商業服務出口僅及貨品出口金額的15%,可看出在對外貿易的貢獻方面,服務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另外,台灣在資通訊、金融、專業商業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占比偏低,而以批發、零售、餐飲等傳統服務業主。若就亞洲4小龍之現代服務業占GDP之比重而言,依據ADB的資料,從1990年至2010年,台灣是從11.4%小幅升至12.4%,南韓則從11.2%升至16.1%,新加坡從26.6%增為29.6%,香港從19.4%大幅升至24.4%,台灣之比率最低。由於現代服務業的占比偏低,服務業在研發創新活動的投入隨之偏少。
2011年台灣民營企業之研發經費投入,服務業僅占6.9%,且資通訊傳播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技術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等4個產業部門就占了服務業研發投入的95%。
綜上可知服務業創新、服務業結構改造對經濟成長、就業創造、薪資成長是何等的關鍵。稍懂國際貿易理論的人都知道,對外簽訂經濟合作相關協定一方面可協助經濟體對外擴大市場規模、帶動產業出口,另方面藉著市場開放,又可對內促使產業轉型、提升競爭力以因應外來競爭,職是之故,國人應支持ECFA服貿協議及未來的台星、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在立法院盡速通過。(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100900460.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