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如果教室像聊天室
文/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我成長的那個年代,看電影是年輕人最喜歡的事,沒錯,那時候還沒發明卡拉OK。有這麼一個故事,國文老師眼看學生們上課時無精打采,於是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如果教室像電影院」,那時候的人哪裡想得到,如今看電影、聊天、上課、…都在房間裡對著螢幕。
今年(2023)初,由於所謂的AI聊天機器人功能精進,引起各方熱烈討論,其中包括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經歷過幾年來的貿易戰、貨幣戰、晶片戰,甚至每天都可以看到人類在戰場上殺戮拼命,我心想,這麼多人無法和平地談話,卻有機器能和人聊天,真的值得擔心嗎?
初步的印象中,最先對AI聊天機器人產生戒心的是學校,一些知名大學立刻聲明校園裡禁止使用這種線上軟體,避免學生用來代寫作業與報告。我得知後的反應是,大學教授的確有天然智慧,擔心被這個東西取代,禁用顯然是個辦法。換句話說,這道防止學生作弊的禁令,其實有藉以保護自己飯碗的動機,這就是一種經濟理性的解釋。
經濟學是理解經濟現象與行為的學問,基本上只要是資源稀少無法要什麼就有什麼的情況,人的行為就可以解釋為理性選擇的結果。所謂理性選擇是指在各種可能的選項中權衡比較功效與代價,做出最好的決定。你如果不習慣我這種教室裡的說法,那麼你更應該試試這本書裡聊天室的作法。
這本書設定的讀者雖然是中學生,但我不知道現在中學生的學習環境是否會有那麼多活潑的互動對話。我想到的場景是疫情期間的線上討論,或者應該說更像聊天室,特殊的地方在於這本書裡的人物經常問問題。
讓我再回來談AI聊天機器人。實際上,我從一開始得知這項產品時就不擔心,反而樂觀期待它可能帶來教育學習的功用。我不擔心的原因並不是不怕學生用來作弊,任何技術進步都難免會有負面的影響,重點是有什麼好處。我的樂觀是來自幾乎每個急著用它來聊天的人都在問問題。像我這個教學多年的老教授,長期苦於學生「沒有問題」的問題,聽到那麼多人急著向AI聊天機器人問各式各樣的問題,心裡升起的希望是學生可以用這個來學習問問題。
我經常找機會問學生為什麼不找老師問問題,最常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該怎麼問。我可以理解學生怕問錯的顧慮,甚至曾經上課時專門講授如何問問題,考試題目要求學生寫下問題而非答案。學生不問問題可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有了AI聊天機器人,我立即想到鼓勵學生用它來練習問問題,有練過也許就會問了。
我擔不擔心學生對著機器問,反而更不向老師問,或者老師回答的和機器不一樣?我的答案是要先讓學生了解,問問題的目的不是記憶式的標準答案,而是思考式的論述答案。記憶的答案老師一定比不過機器,思考分析則是另一回事,人或機器的智慧都是學習來的,人的思考本來就應該和機器不一樣,問過機器,可以再問人,答案不同也不奇怪。這本書裡一段段師生的對話,閱讀起來會發現不同層次的分析收穫,發問式的學習就該如此。
我要提醒讀者,聊天的內容往往包含一些聊天者既有的文化或知識基礎。例如第一章裡談交通塞車問題,提到大家返鄉的日子是元旦與盂蘭盆節好,這是日本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日,盂蘭盆節與台灣的中元節同日,但文化意義不同。另外,日本會以降低收費鼓勵開車族使用高速公路,以減輕其他道路的塞車,對台灣讀者而言也很新鮮。
初看書名時,我對作者將經濟學比為武器,頗為不解,這武器要對付誰、防衛什麼?是為了貿易戰、晶片戰嗎?轉念一想,「我思故我在」,這武器應該是回來守衛與推展人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