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方管理方式轉型的原則:管理十四要點

 

本章目的

    西方的管理方式必須有所改變,以遏阻西方工業日趨衰落,並進而力爭上游。本章和第3章目的,都在闡明為了進行這種轉型所需採取的措施。面對危機、立即覺醒進而行動,這些都是管理者的職責。

    本章和第3章也提供一些衡量管理者績效的準則。使公司裡每個人都有回答以下問題的依據:「我們的管理者做得如何?」工會領導者或許會有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同樣的準則來評斷。

    這種轉型只能由人達成,而不是硬體(電腦、儀器、自動化與新機器),公司不能把品質買進來

 

盡力而為仍不夠

    當我在公司的會議中提問:「如何改善品質與生產力?」時,一位公司主管回答:「各盡所能。」(其實是錯誤的)

    各盡所能很重要,但不幸的是,沒有指導原則,人人卻用不同的方法盡其所能,不知道要做什麼,將會造成很大的混亂而且損失重大。

 

努力的方向必須一致

    如果方向不一,即使人人都知道要做什麼也都盡其所能,但結果將造成知識與心力的分散、浪費,達不到最佳成果。團隊合作與優秀領導者,是把知識集中、力量一致的不二法門。

 

目前的管理理論

    目前已有一個改善品質、生產力及競爭地位的管理理論,現在再也沒有人會說:管理學在這方面沒有什麼可教的。當今商學院學生已有一套標準,可用來判斷那些為他們所開的課程,到底是否針對今日的企業問題,或是已經過時了?「過時」不用事先規畫:它自然就會找上你來。

    單靠經驗但缺乏理論,無法教導管理者做些什麼以及如何做,以改善品質及競爭地位。如果單靠經驗就能教給我們什麼,我們目前為什麼還處於這種困境呢?經驗能解決一個提問,但提問卻來自理論。我所說的「理論」並不需要很周延,或許只是一種靈感,或是對一些原則的陳述,到後來可能會變成錯誤的猜想。

    管理者很嚴肅地面對以下的問題時,將會體認到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總體計畫。(注1)

1.你希望貴公司5年後會發展到什麼境界?

2.你如何達到這個目標?用什麼方法?

以上需要的是持續不斷地參與。〔威廉‧戈洛姆斯基(William A. Golomski)提供〕

 

    「希望」如果沒有方法達成,它不過只是「希望」而已。〔勞埃德‧納爾遜(Lloyd S. Nelson)所說,見下節〕。本章所要討論的管理十四要點,以及第3章所談的如何去除管理惡疾與障礙,就是達成希望的方法之一。

 

勞埃德‧納爾遜的指導〔納爾遜博士任職納舒厄公司(Nashua),職位是統計方法處主任。〕

 

1.管理的各方面包括計畫、採購、製造、研究、銷售、人事、會計、法律,其中心問題在於進一步了解變異(variation)的意義,並從變異中得到有用的訊息。

2.如果你沒有一套合理的計畫,卻說明年能改善生產力、銷售或其它業務成長5%,那你為什麼不在去年就做到呢?

3.對任何機構的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數字都是未知的、而且是無法知道的(詳見第3章)。

4.在統計管制的狀態下,針對缺點所採取的行動,往往是無效的,而且會帶來更多的困擾。所需要的是減少變異或改變水準,或兩者同時進行,以達到製程的改善。研究產品及其上游的變異來源,這對改善會有相當大的幫助。(第399至400頁)

    讀者會發現,本書幾乎每頁都應用納爾遜博士的看法。

 

短期利潤並不是管理能力的指標

    短期利潤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管理績效的指標。要支付股息,每個人都可藉由延後維護工作,刪除研究發展預算,或購併其它公司來達成。

    股利及帳面上的利潤,是一般用來評判財務經理及公司主管的準繩,它們對於人們的物質生活毫無實質貢獻,對於公司或美國工業的競爭地位也毫無幫助。帳面上的利潤不能用來製造出生活的必需品,改善品質與生產力卻能做到讓一般人過更好的物質生活。

    依靠股息過日子的人所應該關心的,不只是今天所分到的股息多寡,還要考慮到3或5年後甚至10年之後,會不會還有股息可領。管理者有保護投資者的義務。

 

最高管理者的支持並不足夠

    僅由最高管理者承諾一輩子致力於改善品質與生產力,這還不夠。他們必須知道所承諾的是什麼,也就是他們必須做些什麼。這些義務無法向下授權,光是支持還是不夠,行動才是所需要的。

 

    「如果你不能來(參觀),就不要派任何人來。」

 

    這是納舒厄公司總裁兼執行長威廉‧康韋(William E﹒Conway)回信給某公司副總裁的內容,後者想參訪納舒厄公司。

    言下之意,康韋告訴這位副總裁說,如果你沒有時間做你該做的分內事,那我能幫得上忙的也不會太多。

    舉行一次典禮、請州長來演講、揮揮旗幟、敲敲小鼓、發些徽章,可以獲得掌聲;不過,這樣的品管活動只不過是一種幻象與陷阱。

 

當心犯錯

    大家以為品質與生產力的提升,可以經由對員工施壓或安裝儀器、新機器等就可達到。有些書籍會告訴你「激勵員工以最快的速度工作」。其實這就像不斷地鞭打馬匹,要牠們跑得更快一樣,充其量只能持續一小段時間而已。

    美國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寄一封信給好幾家公司,信中強調品質與生產力的重要性,並宣布舉辦一次競賽,依照下列依據為參加競賽的公司評分:

 

.機器設備

.自動化與機器人

.資訊充分與否

.利潤分享與其它獎勵制度

.訓練

.工作豐富化

.品管圈(QC-Circles)

.電腦文字處理

.員工提案制度

.零缺點

.目標管理

 

    事實比科幻小說更奇怪。我們是否有權利期望某個委員會做得比這更好?但是他們只能說是「想盡力去做」罷了。

    我從未聽過一台文書處理器能夠替人想出妙點子。

    有一部影片,其目的在威嚇員工並逼出潛力。它並向員工指出:如果不良品流到了顧客的手裡,其後果又會如何。正如本書第1章所述的,每位員工都知道後果會如何,但由於受到制度的限制,他們得不到幫助,做出不良的品質是不得已的。

  

管理十四要點起源

 

    這套管理十四要點是美國產業轉型的基石,只是解決(大的或小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決心採取此管理十四要點並付諸行動,才足以說明管理者試圖永續經營及保護投資者與工作機會。這是自1950年以來,日本高階管理者學到的如何轉危為安的基礎(參考第1至7頁及第18章)。

    管理十四要點可應用到任何地方,不論公司規模是大型或小型的,不論是屬於服務業或製造業,都可應用它,也適用於公司內部的事業部門(參考第1至7頁及第18章)。

 

    第1要點:改善產品與服務要有持續不變的目的目標,使企業有競爭力、持續營業,並提供就業機會。

    第2要點:採用新哲學。我們處在一個新經濟時代。西方的管理者必須覺醒面對挑戰,了解自己的責任並領導大家變革。

    第3要點:停止靠檢驗來達成品質。在一開始就將產品做好,消除大量的檢驗的需要。

    第4要點:廢除以最低價決標(專案)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改採每項物料採單一供應商方式,將總成本降至最低;彼此之間建立忠實與信賴的長期關係。

    第5要點:持續改善生產與服務系統,以提升品質與生產力,如此成本也會持續降低。

    第6要點:建立在職訓練制度。

    第7要點:建立領導體制(參考第12要點和第8章)。督導的目標是在幫助員工,使其工作得更好,讓機器設備更有效率的使用。管理的督導與生產員工的督導,都需要重新檢修。

    第8要點:掃除恐懼,使人人都能有效地為公司工作(參考第3章)。

    第9要點:破除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障礙。研究發展、設計、銷售與生產人員必須團隊合作,並預見產品及使用服務可能碰到的潛在問題。

    第10要點:消除那些要求員工做到零缺點及高生產力水準的標語、訓示及活動的目標。這些東西只會造成反效果,因為造成低品質生產力的許多原因都屬於系統的問題,而非工人所能控制的。

    第11a要點:廢除工作現場的工作標準量,要以領導來代替。

    第11b要點:廢除目標管理、數字管理或設定數字目標,要以領導取代。

    第12a要點:排除那些不能讓工人以技術為榮的障礙。管理者的職責,應從僅重視數量改為重視品質。

    第12b要點:排除那些不能讓管理者及工程師以技術為榮的障礙。這也就是說,年度考績制、依照績效敘薪制及目標管理制等都必須取消(參考第3章)。

    第13要點:建立一個有活力的教育與自我改善的機制。

    第14要點:讓公司每個人都致力於轉型,這種轉型是每一個人的工作。

 

2022年2月19日出版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