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新興勢力
金錢的借貸為什麼得牽涉到利息?
近幾年來,世人開始對「伊斯蘭金融」(Islamic Finance)投以關愛的眼神。對於積極開發「伊斯蘭金融」的國家,也同樣保持高度關心,因為這些國家是繼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與VISTA五國(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之後,日本企業新近搶攻之地區;而從個人投資者的角度來說,亦是他們資金進駐的目標。此外,「伊斯蘭金融」一詞,也受到新聞媒體熱烈捧場,報章雜誌、電視節目以此為題的專訪報導明顯日益增多。
儘管如此,或許是因為「伊斯蘭金融」近期才剛開始成為焦點的關係吧,直到現在,恐怕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感到納悶:「最近不時聽到『伊斯蘭金融』,這到底是什麼啊?」
「伊斯蘭金融」是指以遵從回教律法《Shariah》的教義為前提,而從事的金融交易。
關於《Shariah》的內容,第一章會詳細解說。回教律法禁止穆斯林(伊斯蘭教徒)投資那些買賣豬肉、含酒精飲料,以及從事利息的交易、賭博、情色行業。伊斯蘭金融商品僅限於符合回教律法者。
「伊斯蘭金融」和一般我們耳熟能詳的金融交易相較之下,最大差異是不存在利息的概念。對於身處資本主義世界的人來說,交易會牽涉到利息是理所當然的概念。例如,錢存入銀行一段時間之後,本金將會孳生利息。儘管現階段日本的利率水準超低,活期存款利率僅有本金的0.2%,然而,過去也曾有過利率10%的時期。
反之,向銀行或者消費金融業者借錢時,未來必須清償的金額則為本金附帶利息。貸款購入自宅時,也一樣得連本帶利一起清償。
這個世界上存在許多坐擁閒錢的個人或企業;另方面,資金匱乏,為錢所苦的個人與企業也不在少數。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居間仲介,使金錢的過與不足得到調節。
同時,金錢借貸發生之際,所決定的借貸價格——錢的價格就是利息。正常情況下,當利率上揚時,想把錢出借的人增加,而考慮借錢的人會減少;反過來說,當利率下降時,想把錢出借的人減少,而想借錢的人則會增加。於是,最後的利率會落在金錢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的水平。這個機制基本上與財貨、服務的價格決定並無不同。財貨與服務的價格,也是決定於出售者的供給意願,以及購買者的需求意願達到一致之處。
說得更簡單一點,利息是對於克制用錢慾望所給予的報酬,或者,也可說是對於得到使用金錢之便而支付的謝禮。
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亦發揮助長效果
很多人恐怕無法想像「利息不存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其實,說起來利息交易的趨於普及,還是近代的事情。儘管這個答案可能讓你大感意外,不過,截至中世紀為止,利息交易被視為罪惡,這件事並不只發生於回教世界。
利息交易是一種罪惡,這個說法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政治學》當中。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當中,對利息交易提出嚴厲批判,他說:「金錢繁衍金錢,猶如說明金錢具有繁殖能力一般,此一概念極其怪異,故而,利息交易當予以嚴重譴責。」
因此,直至中世紀為止,靠借貸以賺取利息為業的人,多半遭到社會的輕蔑與歧視。就如莎士比亞名作《威尼斯商人》當中,所描寫的一個為社會所唾棄的角色——放高利貸的猶太人夏洛克,一個凶狠毒辣、貪得無厭的人。故事中他借給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三千塊金幣,然而,期限到了安東尼奧卻還不出錢來。由於兩人當初所簽的借貸合約明定:「當借方無法如期清償時,應以胸口的一磅肉為償」,夏洛克欲藉此將安東尼奧置於死地,於是一狀告上法院。法院判決夏洛克可以割安東尼奧的肉,卻不能讓他流下任何一滴血。故事的結局是夏洛克財產盡失,一無所有。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與貨幣經濟的快速發展,「收付利息=罪惡」的觀念逐漸淡薄,信奉資本主義的國家也理所當然地接受了利息交易。
另方面,伊斯蘭世界仍持續堅守嚴禁收付利息的立場,於是歐美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伊斯蘭世界的金融體系就此步上迥然不同的道路。只是,儘管伊斯蘭世界禁止牽涉利息的交易,事實上類似的交易仍然存在。
談到「伊斯蘭金融」開始快速發展的起點,並不是在遙遠的過去。「伊斯蘭金融」的原型可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巴基斯坦、埃及,而近代的伊斯蘭金融則源於1975年成立的杜拜伊斯蘭銀行(Dubai Islamic Bank)。
那麼,近代的「伊斯蘭金融」誕生之前,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如何進行金融交易呢?「伊斯蘭金融」還未臻成熟的年代,伊斯蘭法學家運用「希也勒(Hiyal) 」的方法設計變通之道,這種方式持續沿用於伊斯蘭社會。
所謂「希也勒」,是將實際上涉及利息的金融交易,包裝為物品交易的一種行為。「希也勒」是一種統稱,實際上還可加以細分,「Mohatra contracts」就是其中一種。「Mohatra contracts」的意思,是將商品以賒帳的方式高價售出,同時以低價買回。
舉例來說,假設A、B兩人簽訂了書籍的買賣契約,B以1,000元的代價向A買書,並承諾於三個月後支付書的價金(1,000元)。同時,A當場將賣給B的書買回,購回價格為800元。
試著從B的角度來了解錢的流向:B向A收取800元,並在三個月後支付1,000元。A將自己的書賣給了B之後,又立刻買回,因此,書其實從頭到尾都在A的手上。
仔細想想,這樁交易乍看之下像是書,亦即物品的交易,然而事實上根本和金錢借貸沒兩樣。B原先借款800元,三個月後還1,000元,差額200元就相當於借款期間3個月的利息。過去穆斯林就藉著巧妙運用諸如此類的「變通」之道,而實際從事種種涉及利息的金融交易。
即使在近代的「伊斯蘭金融」誕生之後,仍有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穆斯林大多對於「伊斯蘭金融」所知有限,導致其普及速度緩慢,因而他們多半與收付利息的一般銀行往來。為了避免違反伊斯蘭教義,穆斯林只好把錢存在零息的支存帳戶;要不就是把錢存入活存帳戶,再將孳生的利息捐出。
「伊斯蘭金融」正式開始發展,是在1990年代以後。
根據「伊斯蘭金融」的專業研究機構伊斯蘭研究及訓練機構 (Islam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IRTI)與伊斯蘭金融服務理事會(Islamic Financial Services Board,IFSB)所估計,2005年底「伊斯蘭金融」的總資產規模達8,050億美元。
這個金額超過荷蘭整個國家的經濟規模(該國2007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為7,687億美元)。重創全球經濟的美國次級房貸(主要對象為信用評等較差,無法通過一般住宅貸款審核者)風暴,造成的金融商品累計損失恐超過8,000億美元,而「伊斯蘭金融」的資產規模正與此相當。1995年至2004年之間,「伊斯蘭金融」以10?15%的年成長率持續大幅躍進。
尤其是2000年以來,「伊斯蘭金融」更是快速崛起。21世紀之後,「伊斯蘭金融」急速擴張的原因何在?原因眾多,其中一項是2001年9月11日美國所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
事件發生之後,穆斯林擔心原先存在美國金融機構的龐大金融資產可能隨時會遭到凍結,於是開始將資金大舉撤離先進國家。撤離的資金於是流向「伊斯蘭金融」。另方面,恐怖攻擊事件引發穆斯林身分認同的危機感,而亟思「回歸伊斯蘭教義」,這也對「伊斯蘭金融」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此外,21世紀以來各種創新型態的「伊斯蘭金融」商品出現,也是「伊斯蘭金融」加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假設今後「伊斯蘭金融」仍以15%的年成長率持續擴大,則2010年底的總資產可望達到1兆6,200億美元的規模。
或許,這數字龐大到讓人無從想像,具體來說,根據2007年5月底為止的數據,1兆6,2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避險基金的總資產餘額(約1兆6,000億美元)。
可以想見未來「伊斯蘭金融」將在全球金融市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伊斯蘭金融」較為發達的部分新興國家,極可能藉著搭上主權財富基金的順風車輕鬆引進中東油元資金,而提升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並帶動經濟起飛。
伊斯蘭金融預告世界經濟的動向
本書焦點鎖定持續高成長的「伊斯蘭金融」,提供一本淺顯易懂的入門書,讓不了解伊斯蘭世界的讀者也能輕鬆跨入門檻。
當然,內容並不侷限於「伊斯蘭金融」,對於大力推動「伊斯蘭金融」的國家,將從不同角度、更多重面向地詳細介紹其社會與經濟。
本書與筆者前著《超平易近人的世界經濟入門》(幻冬舍出版)起用同樣的串場人物:家住東京的一對尋常日本夫婦,36歲的佐藤良雄和他31歲的太太佐藤佳子。基於各位可能沒看過這本書,容我再次簡介人物背景,佐藤先生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而佐藤太太則是家庭主婦。
此外,本書也多了一位新成員,寄住在佐藤夫婦家的馬來西亞留學生阿布多拉(22歲)。這三個人物的日常對話,將帶領大家逐漸加深對「伊斯蘭金融」以及伊斯蘭經濟的了解。
關於各章節內容,首先,第一章將針對「伊斯蘭金融」的複雜機制,盡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並順帶提及「伊斯蘭金融」的理論根據——伊斯蘭教。
第二章將介紹「伊斯蘭金融」的重點國家,亦即筆者所主持的BRICs經濟研究院於2008年1月所提出的「MEDUSA」國家。所謂「MEDUSA」,是由馬來西亞(M)、埃及(E)、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DU)、以及沙烏地阿拉伯(SA)等4國的國名字首組合而來。
第三章將說明非「MEDUSA」國家對於「伊斯蘭金融」的參與情形,及其經濟發展情況與未來展望。近來,包括英國、新加坡、香港等在內,各國政府均高度關注龐大油元資金的動向,不遺餘力發展「伊斯蘭金融」。
最後的第四章,將探討金磚四國等新興國家大規模從事基礎建設的現況,以及透過「伊斯蘭金融」籌措基礎建設所需資金的可能性。
面對持續快速成長的「伊斯蘭金融」,期許本書能提供一個有效掌握精髓的途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