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發現你內心的經濟頑童  黃光雄

  泰勒.科文(Tyler Cowen)是美國華府附近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系教授,同時也是「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經濟中心」(James M. Buchanan Center for Political Economy)主任和「莫卡特斯中心」(Mercatus Center)主任。在一九八七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前,科文曾有一年在德國求學。除了橫跨福利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倫理學、個體經濟學、文化經濟學等多領域的學術期刊論文之外,他還曾經著有多本有關文化的書籍,例如:

《創造性毀滅:全球化如何改造世界文化》(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

《好與多:美國如何縮短經濟學和美學的差距》(Good & Plenty: How America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Economics and Aesthetics),

以及《名譽何價?》(What Price Fame?)。

而他和同事塔巴羅克(Alex Tabarrok)所主筆的「邊際革命部落格」(marginalrevolution.com)內容包羅萬象,在經濟類的部落格之中總是名列前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很愛美食。記載他對餐廳品評的《ethnic dining guide》頗受歡迎,在二00九年一月份已經出到第二十五版。他也曾受邀在「國際烹飪專業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ulinary Professionals)年會發表「全球化是否改變世界的吃法?」的專題演講。

  本書的英文書名為:Discover Your Inner Economist。到底什麼是「Inner Economist」?我拿我另一位老師——也是科文的同事——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一九八六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的「natural economist」(天生的經濟學家)做一個對比。布坎南用「natural economist」指那些無須教育訓練和經驗就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人。在有名的經濟學家之中,被他認定為「natural economists」的只有:戈登.圖洛克(Gordon Tullock,公共選擇理論之父)、蓋瑞.貝克(Gary Becker,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阿爾欽(Armen Alchian,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三人。

     科文的「Inner Economist」的觀念則是,每個人都有經濟思考的天賦,只是尚未發掘和使用。這種經濟思考的能力就是針對人的行為敏捷地進行「模式辨認」(pattern recognition),正如下棋時快速地將對手的棋步對應到自己所認知的千萬種型態。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應該和他下棋的經驗有關(他十五歲就成為紐澤西西洋棋公開賽最年輕的冠軍,但是他已經立志成為經濟學家而不想當一輩子的棋手)。我則是把Inner Economist視為一種「玩樂的內在小孩」(playful inner child),這本書的作者就像一個帶頭的頑童。經濟學的頑童玩法是把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而不是數學符號)當作音符來演奏(play)。

     貫穿這些樂章的旋律包括誘因(incentives)、訊號傳遞(signaling)、固定成本(fixed cost)、沉沒成本(sunk cost)、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以及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等。尚未發現自己經濟天才的讀者可以輕鬆地依序聆聽各個樂章。但是作者在第四章針對古典小說提出了幾點跳躍式閱讀建議(基於時間和注意力是稀少資源的原則)。讀者可以想想看:這是否也適用在本書的閱讀上?

  有人抱怨:如此生活化的經濟學書籍似乎讓人以為經濟學是一種無關緊要的遊戲,而不是肩負「經世濟民」重責大任的社會科學。其實,頑童之心和玩耍之樂可能正是國富民安的基本關鍵。讀者不妨先跳到第三章最後,看他對資本主義功能的闡述,以及對社會主義經濟失敗的解析:「國家控制的經濟體使人較少玩樂,然而商業新點子的發想與落實卻幾乎少不了它。」

  基於作者跳躍式閱讀的主張,我建議不同背景或興趣的讀者可從不同的章節開始讀起。關心文化創意產業的讀者可以先「觀賞」第四章〈擁有全世界最棒的藝術品〉。學生(特別是博士班的學生)應該先讀第六章〈自欺危險,卻是必要的藝術〉中所提到的「大鎚」考試準備法(The Hammer)。同樣在第六章,請學校的老師、家長,以及需要長遠眼光的教育政策制訂者看看作者如何教子女開車。想要建立務實形象的從政者以及讚揚附和「Yes we can」的電視名嘴則應該先看作者對美國人「can-do」心態的批判。美食饕客可以先「品嚐」第七章〈吃好一點,香蕉擺一邊〉。第九章〈如何拯救世界:再多的耶誕禮物也沒用〉應該會有助於慈善家、非營利組織,以及想要勸告親友「不要以為捐款等於行善」的人。

  對於已有些經濟學基礎的讀者,第三章關於托兒所對逾時領回子女的父母罰錢的例子應該引發一些進一步的思考。以下是我想像當初和我一起修科文課的同學們可能進行的討論:如果實行罰款制度之後的遲到父母變多,托兒所是否會再調高罰款金額?應該提高到什麼程度可以達到皆大歡喜?取消罰款制度會不會使遲到父母變少?如果為了一個逾時留在托兒所的小朋友而支付保姆一小時加班費不划算,則是否該讓罰款金額和當天留下來的小朋友人數成反比?如果托兒所是由一群父母親經營管理,答案會不會有所不同?不同國家的公立托兒所對於同樣問題的處理方式可能會有何不同?

  關於亟欲提升營運績效的主管或者擔心工作不保的上班族而言,在目錄看到章名裡的「擁有全世界最棒的藝術品」和「吃好一點」等字眼,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誰會有這種閒情逸致?危機感比較重的人看到「自欺」則可能產生更嚴重的恐慌。經濟頑童在第四章的這段話也許非常值得好好運用:

  直覺精準的經濟學家,在切入實務性的問題時,會問:「是哪些相關的稀少性,導致無法產生更好的結果?」……好比說,我們可能把更多錢丟在一個問題上,然而錢卻不是解決之道。因此,只要找出與問題相關的稀少性,就知道該把誘因導向哪個方向。

  雖然這聽起來像是嚴肅的警告,但活用這個建議正需要書本裡所示範的頑童玩法。如果把這本書推薦給緊迫逼人的上司或者老闆(或者他們的智囊),也許會讓你的世界變好一些。

(本文作者為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博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泰勒.科文(Tyler Cowen)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