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鑽石心態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鑽石心態-封面-300dpi.jpg

 

《鑽石心態 : 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How Bad Do You Want It?: Mastering the Psychology of Mind over Muscle)
 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著
林步昇|譯

 

比賽勝負關鍵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鑽石心態-封面-300dpi.jpg

《鑽石心態》推薦序】以運動心理學揭開化逆境為優勢的祕密

文/張育愷

 

從事馬拉松、鐵人三項或極限運動等挑戰生理極限的耐力運動選手,在體能和技術的水準無非處於巔峰狀態。然而,選手往往發現,因在比賽時因無法發揮自身的極限而錯失心目中的冠軍寶座。事實上,在體能和技術水準都等同的情況下,最終影響比賽勝利的關鍵就在於「心理」,而這也是身為運動心理學(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學者的我們,極欲向社會大眾分享的專業知識!

《鑽石心態》一書,藉由眾多頂尖耐力運動員的案例,帶你由運動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一窺頂尖運動員的致勝心態。你可能認為許多選手僅需要承受比賽當下所面臨的壓力、困境和挫折,但本書的許多案例往往在賽前就面臨傷病、調適不佳、焦慮等問題,卻能在比賽期間化逆境為優勢,甚至突破個人最佳的表現,這是為什麼呢?祕密就藏在書中!

本書提供許多運動心理學的概念,像是動機、注意力焦點、自我對話等,描述選手在面臨壓力、挫折等狀況時,所應用的心理技能和策略。此外,還藉由腦科學的角度,例如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藉由專注於當下的目標,並同時抵抗誘惑或不適當想法或行為的關鍵認知能力,幫助選手在體能接近極限的狀態下,抑制身體所產生的疲勞、疼痛,以及內心浮現「我撐不住了,需要停下來」等負面刺激,而讓自身專注於賽場上,拿下勝利。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鑽石心態-封面-300dpi.jpg

《鑽石心態》推薦序】

追求卓越表現,從打造心理韌性開始

文/蔡志浩

 

頂尖競技運動員幾乎都有過人的體能天賦。透過訓練,他們將體能推向天賦的極限。但過人的天賦能否轉化為過人的表現,關鍵因素往往在心理層面。

本書雖然聚焦在耐力競技運動,但書中的原則以及精采的故事對從事休閒運動與日常訓練的一般人、以及對想在運動以外的領域追求卓越表現的人,都同樣有啟發性。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鑽石心態-封面-300dpi.jpg

《鑽石心態》推薦序】比賽,從心開始:向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學習

文/薩姆勒・馬科拉(Samuele Marcora)|義大利波隆納大學生物醫學與神經動作學系教授

進行研究來了解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因素,不僅僅是一項學術工作而已,還影響到耐力運動員的測試方式、訓練方式與備賽方式。綜觀運動生理學發展的前一百年,一般認為耐力之所以受限,是因為能量耗盡引發肌肉疲勞,或氧氣輸送不足、伴隨運動肌酸化等。因此,耐力運動員在訓練時佩戴心率監測器,還要扎耳採血以測量血乳酸,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使用長期困擾著自行車運動和其他耐力運動,賽前還得食用大量麵食與米飯。運動生理學影響耐力運動員生活的例子還不只這些。

在1990年代末期,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教授提出了中樞控制模型(Central Governor Model,CGM)。這個模型主張,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內一個潛意識的智慧系統(中樞控制器),該系統掌管運動肌的徵召,讓比賽中維持的速度/功率輸出量,不致超過身體抗衡耐力運動壓力的能力。這個模型的基本假設是,假如這個安全系統不存在,耐力運動員在運動時可能會超出自身生理能力,出現熱休克、心肌缺氧和屍僵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CGM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許多運動生理學家因此相信,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器官正是大腦,而不是心血管系統和疲勞的運動肌。隨後的研究,包括我們2010年那項貢獻了本書副標題的研究,都證實了這個不再具有爭議的觀念。然而,一大問題在於:假使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潛意識的智慧安全系統,耐力運動員又可以怎麼辦呢?答案是只能像過去照表操課地訓練,提升身體對耐力運動產生壓力的能力。實際上,CGM對於耐力運動員的訓練和備賽方式並未造成重大影響。

幸好,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大腦內部存在中樞控制器,而且耐力運動員對於自身表現也有相當大的掌控。另一個用來說明大腦調控耐力運動表現的模型,稱作心理生物模型(Psychobiological Model),主張在耐力運動比賽中,大腦會有意識地做出配速或放棄等決定,這些決定主要是依據對於運動難度和強度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辛勞感知」(perception of effort)。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