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致命的均衡》《邊際謀殺》《奪命曲線》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愛情是「相互依存的效用函數」

 

佩吉再次埋首於桃樂絲‧賽兒絲(Dorothy Sayers)的著作,她已經快要看完這本書了;她的老公史匹曼坐在對面,全副心思都被劍橋等著他的任務所佔據。為自己買房子是一回事,但是為其他人做出如此重大的採購決定,又是另外一回事。基金會第一次和史匹曼聯絡的時候,他拒絕了這項任務,希望基金會能夠找到對這類事務更有經驗的人代替他去;但是後來基金會又再次找上門,原來是他推薦的人選沃克教授,起初同意接受,後來卻生病了。基金會對史匹曼的二度懇求成功了。

        一則也是因為,史匹曼夫婦同時受到邀請,而佩吉對這趟旅程感到興致勃勃,直問道:「為什麼不接受呢?我們從來沒有一起去過劍橋,可以去看看國王禮拜堂、嘆息橋,應該會很好玩。而你也可以見到你的老朋友,賈德‧麥當勞。我們還可以去看倫敦的邊沁展覽,你知道你一直說想要去的。反正,我們可以趁此機會,好好地度個假。」

        如果沒有佩吉的隨行,亨利對於是否能夠談成這筆交易,會更沒有把握。佩吉對房地產獨具慧眼,能夠看出一棟房屋的真實樣貌,也能夠看出這棟房屋的可能性,而且她很會看人;至少亨利不得不承認,佩吉的直覺要比他來得靈敏。

        佩吉這方面的才能,在選購二手商品時格外管用。賣方對於要拍賣的物品,從裡到外再熟悉不過,但是,準備購買的買主卻並非如此。身為經濟學家,亨利‧史匹曼相當清楚,這是市場經濟的問題之一。買方所擁有的資訊通常比賣方來得少,結果是品質較佳的商品,往往沒有機會進入市場。因為保養良好的商品(例如狀況良好的二手車或割草機),物主更有動機在朋友當中搜尋買主,而不是把物品放到市場上去叫賣,讓其他不知道內情的人,把東西評定為和其他同類的低品質商品具有同樣價值。佩吉的存在,可以抵消亨利與屋主相較之下,所呈現的資訊不對稱。

        火車不斷往前行駛,亨利仔細端詳佩吉看書的模樣,想著自己能夠娶到她是多麼幸運;在亨利眼中,佩吉看起來幾乎和十五年前他們結婚時一模一樣:同樣的栗色頭髮、同樣的白晰膚色,還有那雙溫柔的棕色眼睛,多少年前吸引了他——如今還是同樣吸引他。只有眼角的細紋,還有堅定的下巴,透露出她的成熟。佩吉比他高——在他們約會的日子裡,她父親從來沒有忘記指出這一點;但就算這一點對她真有影響,她也從未表現出來。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趁著重新出版這套「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而把《邊際謀殺》《奪命曲線》又重讀過一次,再次確認了它們的形式風格與內涵。

雖然網路上對這三本書已有許多討論和評論, 但還是值得藉此機會來談一談。

這三本推理小說,寫作風格主要是古典推理,有點類似遠流的謀殺專門店系列的風格。(就兩位作者的說法,是「傳統的英國式知性偵探小說」,這在《邊際謀殺》一書的〈後記〉裡有提到。)

綜合起來看,像是兼具有「推理小說」和「學院小說」的特色:哈佛大學的經濟系教授亨利‧史匹曼(Henry Spearman),在書中遇到兇殺案,而他以古典推理不急不徐的方式,有時評論生活中的經濟學,又巧妙地解開謎底。解謎的線索,很貼切地運用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需求法則、機會成本、利潤極大化、邊際的(Marginal)概念等等。可以說,這三本小說的精華,就是示範經濟學如何能跟現實世界融合,如何解釋人類的行為,或者如何教授經濟學這門有點憂鬱的學問。

1978年的第一本《邊際謀殺》,是以加勒比海的度假勝地為舞台,而該書的發想正是兩位作者前往該地區度假時得到的靈感。在度假勝地,會有不同的價格現象、也有不同的階級現象。

1985年的《致命的均衡》,主要發生在哈佛大學,作者使用他們最熟悉的環境和文化,也談到學術圈的重研究升等的「弊病」,這點跟台灣的情況也有點類似。

1995年的《奪命曲線》,大概是三本書中最具古典味道的,因為主角夫婦到英國劍橋大學度假,並執行一項任務——協助購買劍橋偉大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舊居。環繞著古色古香的劍橋風情,「度假」和「學術」兩個因素又加疊在一起,而且設法端出不同於前兩本的經濟學觀念。這本書特別帶出一些劍橋大學的典故, 還有經濟學史上的一些故事與軼事。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致命的均衡》

均衡若不傾斜,豈會致命?        劉瑞華

  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劇本《推銷員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裡,垂老的推銷員面對著充滿疏離感的一生,絕望地走向生命的盡頭,表現了對資本主義市場文明的控訴。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可能會對一個推銷員的死亡顯得無動於衷,不過如果死的是一個經濟學家,而且是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會引起什麼樣的省思呢?

  今日學術圈裡的競爭與壓力到了讓人「拼命」的地步,已經成為不少小說或劇本的題材。口服避孕藥發明人翟若適(Carl Djerassi)寫過幾本這方面題材的小說,在台灣有中譯本,喜歡閱讀的人應該不陌生。《致命的均衡》裡學術界的鬥爭竟然成了謀殺的背景,而死者們都是哈佛大學的學者,其中包括一位經濟學系的年輕同事。本書的作者Marshall Jevons是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的筆名,他們至今合寫了三本懸疑小說,主人翁都是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亨利‧史匹曼(Henry Spearman)。經濟學家寫的懸疑小說當然會在情節裡安排一些經濟學的知識,而且史匹曼教授照舊會運用經濟學的推理破案,然而這本小說最特別之處是隱含了對學術界的控訴。

  尋找兇手的懸疑小說裡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殺人的動機,被害人經常有各種讓人想殺他的理由,愛情、仇恨、名譽,甚至學術偏見都是可能的動機,這本小說安排得面面俱到。像錢財這種庸俗的動機老練的懸疑小說家通常是不屑一顧的,經濟學家會不會特別著墨一番呢?這讓讀者自己去發掘。不過,史匹曼教授破案所根據的經濟學推理可不是簡單拼湊的理論,而是蠻深奧的見解,這是Marshall Jevons所寫小說的精華,也是為何他們的幾本小說會被一些經濟學課程列為參考讀物的原因。就算你看完最後一頁知道兇手是誰了,可能還會翻回前文,看看史匹曼教授在書裡面說了些什麼。

  看完本書,闔上書本,讓人深思的是為何學術圈會發生這樣的罪惡。研究計畫、出版論文、升等審查,這些外人難以理解的要求把知識工作變成了業績數字,「出版或毀滅」(publish or perish)的壓力讓學者不得不跟著學術殿堂裡的階梯往上爬,「升等委員會」可以把一個助教授的小命捏在手裡,有人自殺或者謀殺似乎並不奇怪。願意花時間來寫小說的學者即使願意妥協,而且能夠在美國的知名大學裡任教,卻並不認同學術界裡扭曲人性價值的現象,本書的書名顯然是對學術圈制度的指控。聰明的史匹曼教授可以找出兇手,卻無法打破「致命的均衡」。

  「均衡」是經濟學從物理學借來的詞彙,指的是各種影響的力量互相抵銷所呈現的狀態。即使一種制度發展成足以「致命」的罪惡,只要各方的作用力相當,還是會存在,甚至可以持久穩定,而且還會成為模範。台灣的學術界不斷在模仿美國的制度,是好是壞,當然見仁見智。當模仿成功之後,必然有人出版,也有人毀滅,也許還有人會因出版而毀滅。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C1020X.jpg

奪命曲線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

A Deadly Indifference: a Henry Spearman Mystery 

作者: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evons

譯者:葛窈君

2016年6月9日出版

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致命的均衡》《邊際謀殺》《奪命曲線》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C1019X.jpg

邊際謀殺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

Murder at the Margin: a Henry Spearman Mystery

作者: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evons

譯者:江麗美

2016年6月9日出版

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致命的均衡》《邊際謀殺》《奪命曲線》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C1016X.jpg

致命的均衡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

The Fatal Equilibrium: a Henry Spearman Mystery

作者: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evons

譯者:葛窈君

2016年6月9日出版

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致命的均衡》《邊際謀殺》《奪命曲線》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