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 正書封.jpg

多樣性:認識自己,接納別人,一場社會科學之旅

ダイバーシティ:生きる力を学ぶ物語

口一男

森妙子繪圖

邱振瑞

2017年9月21日出版

 

內容簡介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其價值,正因為這樣,人才是人。

 

這本書,是一位社會學家所創作的故事。

 

懂一點社會科學,能不能讓人生更美好,更了解自己,也了解這世界的道理?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初衷,希望透過故事的形式,展現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應用。

 

全書由兩個寓言故事組成:

 

第一個故事〈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與魔法師卡茲〉

天生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自覺和別人不同,也被同伴嘲笑,她帶著缺憾,踏上了尋找完整自我的旅程……

米娜獨自一人前往魔法島,想要找到魔法師卡茲,幫她找回少掉的那顆鈕釦。在魔法島上,米娜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各種難題,驚險地通過三個關卡,最後終於見到了魔法師,結果……

 

故事裡還穿插許多社會科學謎題(例如邏輯學、自我認同、多樣性、自我實現的預言、囚犯的困境、康德的道德哲學、統計的選擇偏差等等),很適合對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探索。

 

第二個故事〈獅子與老鼠〉,是源自伊索寓言。在一個大學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對話,討論日本與美國版本的〈獅子與老鼠〉故事有何差異,進而討論日本與美國的文化社會規範、人際互動方式的不同,如何影響到人們看世界的方式。

 

在其中,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索,如何以自由的心態、批判的精神,來思考社會的道德規範。養兒育女應該用何種態度?為什麼會有霸凌現象?物質主義對於年輕人有何影響?美國的「罪感文化」vs.日本的「恥感文化」等等,不同文化的不同處理方式,帶來更多有趣的思考。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說這兩個故事?則是更大的一個謎。全書所隱含的「多樣性」(diversity)這個主題,從小女孩米娜的自我認同,到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與認同,如何能互相包容與共存,正是社會學的終極關懷。自然界本來就擁有豐富的多樣性,人類社會其實也一樣,正因為每個人都不同,人才是人,這是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人類得以進步的泉源。

 

本書呈現人、價值與社會道德規範的多元面向,表面上看似寓言故事一般輕鬆,卻暗喻著生命的意義與人生哲理。這個世界擁有多樣化的寶藏,人們也應具備多樣化的心態,來享受我們的人生。這本書也暗喻著「容納百川的大器,有助於社會進步」。

 

從這本書也可以看到:社會科學的想像力!

 

★★★本書為《為什麼我少了一顆鈕釦?》改版★★★

 

專文推薦:

王乾任  作家、文字溝通表達專業講師

徐瑞廷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BCG台北分公司負責人

曾嬿芬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劉瑞華  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目  次

 

中文版序  3

〔推薦序〕當社會科學變成當代寓言曾嬿芬  9

〔推薦序〕以故事呈現社會科學理論的精采之作   王乾任  13

〔推薦序〕學習可以很有趣劉瑞華  17

〔推薦序〕不同的文化,蘊含豐富的人性   徐瑞  21

 

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與魔法師卡茲──社會科學的奇幻世界  25

這個故事中隱含的社會科學觀念  120

囚犯的困境  共有地的悲劇  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我認同  多樣性  康德的道德哲學  規範與自由  統計的選擇性偏差  事後機率

 

獅子與老鼠──教育劇‧日美社會規範比較論  145

關於這齣教育劇的背景  268

 

後記  271

 

作者簡介

山口一男(Kazuo YAMAGUCHI

美國芝加哥大學Hanna Holborn Gray特別紀念講座社會學教授,也是經濟產業研究所(RIETI)客座研究員。他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理學院數學系,198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教授,於1991年擔任現職迄今。2001年,榮獲古根漢基金會獎學金。2003年,他被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ISI)社會科學一般部門評定為1981至1999年間,學術論文被引用最多次的250名學者之一。2008年秋至2011年夏,擔任芝加哥大學社會系系主任,帶領多達25名教授的知名「芝加哥學派」致力於社會學研究。他的日文著作還有《工作與生活平衡:實證與政策建言》(2009年)、《工作的男女不平等:理論與實證分析》(2017年)。

 

繪圖者簡介

森妙子(Taeko MORI

美術家。現任靜岡設計專門學校兼任教師,國際幻想藝術協會「IFFA」會員。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大學美術學院畢業。1981年首度個展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舉行,其後於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個展與聯展。1997年,獲得日本文化廳邀聘為岐阜縣美濃市的駐地藝術家。1998年,榮獲美濃市主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和紙畫展」大獎,並自1999年起,擔任「美濃和紙Akari藝術展」審查委員。此外,她也和國內外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協同創作,並擔任舞台劇及舞蹈表演的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其他的插畫作品還有《大斷層之東》(阿井涉介,實業之日本社,1999年,靜岡新聞週日版連載作品)。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Re-thinking of Peace Project」。

 

譯者簡介

邱振瑞

  翻譯家和作家,現為文化大學教育推廣中日筆譯班講師。譯有《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行人)、《編輯這種病》(時報)、山崎豐子、松本清張、宮本輝、三島由紀夫等多部小說;著有小說集《菩薩有難》、《來信》,詩集《抒情的彼方》。

購書去------------
博客來 https://goo.gl/AxDW3s
城邦讀書花園 https://goo.gl/mEypnw
誠品 https://goo.gl/nKbfZv
金石堂 https://goo.gl/xEvkMv
TAAZE https://goo.gl/57i9d5

 

〔推薦序〕

以故事呈現社會科學理論的精采之作        王乾任

 

  自從接觸社會學以來,不知不覺已超過二十年。讀過的社會學著作不算少,也不乏相當精彩好讀易懂且深刻的入門書,然而,不得不說,比起其他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乃至哲學,社會學界就是缺乏能以「故事」解說學術理論,吸引完全不了解社會學的普羅大眾注意的社科普著作。

  直到我碰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山口一男教授的《多樣性:認識自己,接納別人,一場社會科學之旅》,說真的,一口氣讀完之後,令我感動莫名。

  本書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則寓言故事,寫作體裁是西方世界熟悉的《為自己出征》(方智),故事以一個主人翁必須經過一連串的關卡考驗,最後獲得自己原本欠缺的特質(在本書則是以:主人翁少了一顆鈕釦來呈現其對所缺乏之特質的追尋),以剷除原本困擾自己(或村莊)的邪惡。

  過去這樣的寓言故事多半出現在New Age類的勵志叢書,沒想到山口一男教授卻能巧妙地借用,故事以主人翁從小就缺少一顆鈕釦開始(別人都有七顆,她卻只有六顆),主人翁出發去找大魔法師想要得到自己所缺少的那顆鈕釦。故事主人翁每經歷一個關卡,就能透過與守門人的互動學會一項社會科學理論,諸理論組合起來之後,就能得到那顆遺失的鈕釦。山口一男教授試圖透過這則寓言告訴讀者的是,可以透過哪些社會科學理論來了解「我是誰?」(自我認同),認識自己之餘並接納自己。

  第二部分則是模擬一場美國大學的課堂現場,透過來自不同文化、性別、種族的師生共同討論一則世人所熟知的伊索寓言故事〈獅子與老鼠〉,讓我們了解,原來不同文化規範對於人們解讀世界所產生的影響,透過此一故事的討論(以及後來的改編版本的討論),讀者能夠了解日本與美國社會對於人際規範所側重的部分不同(以及為何不同)。

  山口一男教授展示了社會學的基本精神:人都是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來自不同社會文化的人對於同樣一件事情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差異來自文化(感知結構的影響),因而理解到世界上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正確答案,世界上隱藏著各種各樣的答案,適合自己文化土壤的答案卻未必適合其他文化土壤(但也不該被簡單地評價為錯誤),從而學會同理接納與自己不同者的不同意見。

  原本我也覺得奇怪,為何一本書要收錄兩則寓言故事,且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後來我才想通,原來山口一男教授其實是利用這兩則寓言故事所開展的討論,有意圖地將社會學的「宏觀」與「微觀」思考路徑結合起來。如果更細膩地比較分析兩則故事所欲傳遞的訊息,應該能得出更多有意思的解讀(這部分的樂趣,就留給讀者們自行品嘗,詮釋文本無絕對對錯,能說出一套道理最重要)。

  人類從過往到如今,總是習慣以己之是非人之是,認為我的想法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想法必然就是錯誤的,其實並不然,若有更多的人能夠理解此一事實,人類將能減少不必要的紛爭,讓世界更加和平!我以為這正是社會學家研究社會所欲達成的終極目標之一,而山口一男教授毋寧希望透過本書的兩則寓言故事,幫助我們在認識自己的同時,也了解並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他者,使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的社會存在之餘,也能包容異己他者,與自己和平相處,朝大同之路邁進。

(本文作者為時事評論家、作家、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長期經營部落格「Zen大的敦南新生活」。)

 

〔推薦序〕

當社會科學變成當代寓言    曾嬿芬

  如果不仔細看,這本推廣社會科學知識的書可能會被當作故事書(fiction)來歸類。的確,不論就哪一個角度看,這本書以故事鋪陳社會生活的基本情境做為活用實例,並提出不同的思維重點與解決方案,是相當少見的寫作嘗試。本書作者山口教授目前任教於美國社會學重鎮的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並在過去幾年擔任系主任;他出生成長於日本,自東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到美國取得社會學博士並留在美國發展。他的研究專長是生命歷程以及日本社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近年來在日本持續出版原創性作品,這本以日文書寫的《多樣性》正是山口教授以母語創作期的產物。

  這本書是社會科學界較少嘗試而自然科學卻大量運用的第三種文化(The third culture)知識傳播方式。第三種文化是用文學或藝術來傳遞科學(大部分是自然科學)知識的創作形式,第三種文化是企圖突破物理學者C. P. Snow看到科學與人文之間無法對話時所提出的「兩種文化」,而將重要的科學見解普及化的重要努力。就像自然科學中一批寫作高手想要傳達的知識,多屬於有助於人們了解自己與世界的基本構成與演變之間的關連(比如演化、生物化學、天文物理等),山口教授這本書的主題與人在社會中生活非常重要的基本處境與抉擇過程有關──比如囚犯的困境、共有地的悲劇、自我實現的預言、自我認同、多樣性、道德哲學、規範與自由、事後機率等。山口教授本人雖是社會學者,但是他所推廣的是社會科學,畢竟針對以上的各種課題,社會學、經濟學與政治學共享一些基本的知識基礎──不論是康德的義務論與邊沁的效益論之間的對立與抉擇、信任與自利之間的衝突、認同與理性對人行為的影響等,都以跨科際的合作與對話著名。

  這本書由兩個劇本所構成,一個是沒有時空與文化背景的哲學故事,另一則是一場跨文化與跨世代的教室對話。隨著第一個故事中那位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所進行的尋找完整自我的旅程,作者介紹一些社會科學重要的概念與運用,其中以「認同」為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認同──有關我是誰?什麼對我最為重要?──做為人類行為的核心,往往像阿基米德那個支點一樣撐起個人的世界,這個概念不再只是對自我人格發展與文化政治生活有重要影響,經濟學也開始重視認同對經濟行為決策的衝擊。人是否會對所從事的工作、所歸屬的組織或團體多一點付出,其中利益考量只占部分比例,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個人與外在認同感的強弱決定了付出對個人的意義。在經濟場域中人們往往是不折不扣的存在主義者而不自知,事實上,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也需要感情與意義感的驅動。

  第二個劇本是一場實景重現的美國大學教育現場,學生跨越各個學科與族裔背景,討論的主題是美國與日本社會的人際規範以及逾越的文化差異。藉由伊索寓言〈獅子與老鼠〉在美國與日本版本的差異,檢視罪與罰、契約與恩情在兩個社會的不同意義與法律後果。這場精采的跨文化、跨科際師生對話,彰顯每個社會最重視的價值影響了對於行為的期待與制裁的根本差異。美國版本中,老鼠爬到睡獅背上為的是表演個人的魅力,獅子醒來純屬倒楣,脫身之道便是交易談判(而不是道歉)以求降低厄運的負面後果。在日本的故事中,老鼠爬到睡獅身上一開始就是不小心犯下的錯誤(否則不致於大膽妄為),面對獅子的張牙舞爪,只能以表演弱者求饒贏得同情來找到活路。美國版本並不將獅子與老鼠的不平等地位視為理所當然,日本版本則將獅子的強者地位予以絕對的尊崇。這些故事主軸化為經濟、法律、人際規範等場域都有非常實際的對應現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劇本所展現的大學課堂是一個強調理解、表達、性格、聯想、批判性思考、發現問題以及創造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課堂是生產知識的場所,也是一場帶得走的知識盛宴。

  這本書適合中學年齡以上的讀者閱讀,不同年齡者與這本書的關係可能有不同的親疏遠近。比如寓言故事對成年讀者而言,似乎並不貼近其心智的思考方式;相對地對年輕人或青少年而言,本書的故事雖不複雜,但是蘊含在故事內一層又一層的寓意,卻需要相當的人生經驗或廣泛閱讀才能擷取精華。不熟悉的部分若能夠克服,讀者將可以得到對社會科學關鍵知識的進展做為獎勵。

  筆者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求學期間曾受教於山口教授,並擔任他所教授之統計學助教,奇妙的是,與山口教授學習和相處時還留在腦裏的片段回憶竟有許多和本書的主題有關。比如說有一次我好奇問他為何每週六仍到研究室工作,他告訴我因為日本人週六要上班(當時日本還未週休二日)!他雖身在美國,但是工作時間表卻是以日本人身分的認同來訂定,當我讀到本書有關認同與決策的重要關聯時,這段對話的回憶自然湧現。

  這本書即是山口教授身分認同多樣性的美妙結晶。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推薦序〕

不同的文化,蘊含豐富的人性    徐瑞廷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有機會和來自各個國家、各種背景的人工作,也常常要和不同行業的高階經理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於本書以多樣化(Diversity)為主軸,嘗試著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帶出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美日文化的差異,覺得很有啟發性,也感覺這裏面有很多概念具有商業上實務的價值。

  本書前半以一個奇幻故事,來說明幾個社會科學的概念。其中作者設計了一個橋段:一對夫妻因為一開始互相不想讓步,而最後兩人都沒飯吃,來說明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面對同樣的困境,女主角米娜則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對一個沒有互信基礎的陌生人,除了一開始願意選擇自己讓步之外,也讓對方知道讓步對雙方最有利,最後順利地達到了她的目的,取得了水喝。

  在商務上,我們也常常利用類似的手法,在讓步對兩邊都最有利的場合,如果想讓兩邊都能順利讓步,除了自己得有勇氣讓步、甚至冒著被占便宜的風險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signaling,也就是發送信號,讓對手知道自己即將讓步的意圖,以及對於對手也讓步的期待。

  此外,書中提到的「統計的選擇性偏差 Selection Bias)」,也是人們在邏輯思考上常犯的一個錯誤。作者用一位農夫祈雨的例子來說明,該位農夫經統計發現,他對天祈雨的話五十天內不會下雨,可是不祈雨的話,七天之內必會下一場雨。因此他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太相信一件事情,反而會引發相反的情況」。後來女主角米娜發現,這名農夫都是在不下雨的季節才祈雨,也難怪無論怎麼祈禱都不下雨。

  在幫助許多企業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時時警惕自己不要陷入選擇性偏差的迷思。比方說,在協助某家電品牌商擬定策略的過程中,做了些相關性分析之後發現,有做店面建設的零售店銷售業績都比較好,但是這也不一定能夠完全證明店面建設能刺激銷量,因為有可能這些店面剛好都在比較好的地點,例如購物中心內,而這些地點對店面建設原本就有比較高的要求。刺激銷售量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地點,而非店面建設。

  為了防止這種偏差,除了書上提到的縱貫式調查,確保取得足夠樣本之外,在實務上也可以用其他角度來做交叉比對(Cross Check),以上個例子來說,如果能夠針對消費者,利用焦點小組討論(Focus Group)或消費者調查,來了解到底店面建設是否會促進消費者購買意願,同時再從競爭對手角度,了解是否競爭對手也有店面建設越好、銷售量越大的趨勢。如此一來,便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有效避免統計的選擇性偏差。

  本書後半段則是一個教育劇,作者比較〈獅子與老鼠〉的四個版本(美國版、日本版、現代美國版與現代日本版),來說明美日兩國的文化差異,另外也說明了時代的演變對兩國文化的影響。除了故事寫得相當細膩之外,劇中人物對故事情節與討論的內容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個人由於有不少服務美日兩國客戶的經驗,也常與公司裏美日兩國同事共事,更代表過日方與美方談判,對書中所描摹的兩國的文化差異有深刻的體驗。記得有一次面對一位客戶的抱怨,美國老闆曾經提醒我:「Never say sorry, because there’s nothing we did wrong(沒啥好道歉的,因為我們沒做錯事)」,相對於另外一個處理客戶投訴的場合,日本老闆的反應是:「とりあえず謝れ!(別管誰錯了,先向客戶說對不起)」。這個和劇中美國版與日本版的故事有相當類似之處。

  其他書中提到的美日兩國人的思考邏輯,像是相對於美國的罪感文化,日本是恥感文化。美國人認為兩邊對等才有可能成為好朋友,日本人則認為地位高與地位低之間還是能建立情感等等,都極具參考價值,也建議有機會與美日兩邊有往來的朋友一讀。

  最後附帶一提,「多樣化」恰巧也是本人所屬公司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重要的價值觀之一。我們的顧問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有學金融的、有工程師、有醫生、有律師、有會計師、有搞廣告出身的、也有具銷售經驗的。我們相信,這對我們協助大企業解決各式不同的複雜難題有很大的助益,因為每個專案要求的能力不盡相同。舉例來說,有些專案需要能夠天馬行空的人來提出有創意的點子,有些需要細心規劃的能力,有些則要求建立複雜模型與處理大量數據,而這些能力通常很難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現。

  希望藉由此書,能讓您更體會到「多樣化」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為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台北分公司負責人)

 

〔推薦序〕

學習可以很有趣    劉瑞華

  我在大學裏教經濟學,曾經很天真地嘗試過用文學作品當教材,目的除了拿小說故事當作舉例分析的對象,也希望學生們能發現閱讀的樂趣。不過,所選出的小說裏能夠用來討論經濟學的篇幅都相當有限,通常只能以鼓勵閱讀為藉口,在參考書目中夾帶小說。在經濟學術圈裏很早就有人指出,童話小說《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作者包姆(L. Frank Baum, 1856-1919),藉由小說來抗議當時美國的貨幣政策放棄白銀,改採金本位。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可以增加不少閱讀的趣味,不過小說的故事好看才是關鍵,因此我經常提醒同學,小說的解讀值得一看,可不能代替小說本身。

  也許很多人已經發現,現在的大學教科書經常用很活潑的方式撰寫,而且版面安排也色彩繽紛,盡量做到好看、易讀。可是我始終還是覺得寫作架構的差異,會影響閱讀的感受,教科書畢竟不是文學小說,而且我一直相信沒有能夠兼顧學術解說與閱讀樂趣的寫作方式。然而,當我拿到山口一男教授寫的這本《多樣性》,我在閱讀中不斷地感覺驚訝。他不顧一本書該有的寫作格式,卻峰迴路轉,一直吸引我繼續看下去。

  我很好奇這本書在書市裏該分在「文學類」還是「非文學類」。因為兩種寫作在書中交叉進行,而且都相當精采。從目的上看,山口教授是用寓言故事來介紹說明社會學與經濟學的一些重要理論,可是故事裏的細節絕非舉例說明式的刻板呈現。全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寓言童話以及故事中應用到的學科理論;第二部分是另一個故事,設定在大學的課堂上,教授與學生們討論一個大家普遍熟知的〈獅子與老鼠〉寓言故事,卻因為這個故事在美國與日本的版本不同,而引發了有趣的上課過程。

  正因為這本書在分類上都有點為難,所以恐怕不能登上某一類書的暢銷排行榜,我要在此特別為它抱屈。女孩米娜的故事不論在情節或文字方面都有特殊的風格。尤其是故事裏敘述的學術理論都因為設定的場景,而更容易理解,有些甚至可能成為老師上課時舉例說明的典範。至於第二個故事,不僅探討了東西方文化差異,更讓我們看見今日日本年輕世代社會問題的研究發現。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原本相當艱難複雜的理論,經過故事的連結竟顯得清楚而有趣。

  看完這本書,我想起我的學生們。教書這麼多年,經常有畢業很久的學生回到學校,閒聊之間會發現學生早已忘記我在上課時一再強調的論點,卻記得一些不經意所說過的趣事。也許學習都應該有趣,也許有趣才能有學習。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多樣性:認識自己,接納別人,一場社會科學之旅》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