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旨在提倡美國式管理風格的轉型。所謂「美國式管理風格的轉型」,不是依原樣重建,也不是小幅修正,而是徹底改用全新的結構,從基礎改起。轉型也許可說是突變(mutation),不過,突變意指「無秩序的自然改變」,而轉型則必須有「指引方向」,這正是本書目的。除了公司需要轉型,政府與產業之間的關係也必須轉型,本書將細加說明。
管理者對未來毫無規畫,對問題也無先見之明,造成人力、材料、機械工時的浪費,都使得生產成本與售價節節上升,完全轉嫁在消費者身上。但消費者不會永遠甘於補貼這些不必要的浪費,其必然的結果是市場消失、員工隨之失業。所以管理者的績效,不應該以每季發放的紅利評斷,而應該觀察其堅守市場、保障投資者未來股利和員工就業機會的能力,這些都從以未來著眼、改進服務及產品的管理方式而來。員工流離失所,擴大失業的行列,已不再為社會所樂見。市場消失與員工失業並非宿命,也不是無法避免的事,這完全是人謀不臧的結果。
美國產業的基本病因和伴隨而來的失業現象,是高階主管管理不當的結果,沒有銷售能力等於沒有購買能力。
公司倒閉通經常歸咎於創業成本過高、營運成本失控、存貨折舊過多、競爭太激烈等,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高階主管管理不善。
管理者應該何去何從?他們顯然要學新的功課,這就是轉型。但非學不可的轉型要到哪裡求教?
事實上,管理者為求改善品質、生產力、競爭地位等所必須做的事,都不能單靠經驗學來的。
要求人人盡力而為並非解決之道,首先要讓大家知道該做什麼事;激烈的變革勢在必行。轉型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如何改變,就是理解本書第2章轉型的管理十四要點之後加以應用,進而治好第3章所說的管理惡疾。
有心進行轉型的管理者必須全心投入,長期學習新知識、執行新理念。瞻前顧後、意志不堅、急功近利的人,終將失望而回。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無法挽回美國產業的頹勢,擴大使用電腦、更新設備和自動機械,也同樣無法回天。寄望大量使用新機械的效果只是空歡喜,擴大教導生產人員統計方法不過是急就章,大舉推行品管圈的效果有限。這些作為雖然多少有所助益,但只能延長病人的壽命,而無法根治病灶。只有改變美國式的管理風格和政府與產業之間的關係,才能奪回美國領導世界的機會。
管理工作與公司福祉密不可分。美國產業再也承擔不起管理者蜻蜓點水的方式,從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管理者必須對未來有所宣示,堅守崗位,不但提供就業機會,還要擴大就業機會。管理者必須深入了解產品與服務的設計、物料的採購、生產的問題、製程的控制,以及影響工人享受與生俱來的權利,亦即對工作技術的自豪感的工作藩籬。
美國幾乎每天都有人舉辦以生產力為主題的研討會,其中議題,大多以新器材及衡量生產力為主。但正如威廉‧康韋(William E. Conway)〔譯按:威廉‧康韋是納舒厄公司(Nashua)總裁兼執行長。1979年,他因為知道日本科學技術聯盟(JUSE,Union of Japanes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日文漢字為「日科技連」)設立戴明獎,決定聘請戴明博士當顧問。納舒厄公司的改善案例,可參考本書第1章,以及安竹‧蓋博(Andrea Gabor)所著《發現品質的人:戴明博士傳》(The Man Who Discovered Quality)第3章。還可參考大衛‧錢伯斯(David S. Chambers)等著的《了解統計製程管制》(Understanding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相關個案。在《發現品質的人:戴明博士傳》第103頁,蓋博記載康韋第一次與戴明博士談他們對於聘請顧問的需求,以及與戴明博士暢談4至5小時的統計與改善工具。〕所言,衡量生產力就像統計事故,只能點出問題所在,但無法解決。本書旨在改善生產力,不只衡量生產力而已。
本書並不區分製造業與服務業。服務業包括政府服務在內,即教育及郵政。所有的產業,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其管理原理都是相同的。
想進行轉型的管理者都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知識,特別是變異(variation)的特性及可運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s,或譯作業定義、操作性定義)。本書眾多例子可以說明,未能分辨兩種變異的原因,也就是特殊原因(special causes)及共同原因(common causes),以及未能了解可運作定義,都會導致損失與士氣低落。
讀者將可從本書中了解,不只是美國式管理風格與我們身處的新經濟時代格格不入,連許多美國政府法規和司法部的反托拉斯(antitrust)部門也都已落伍,只會把美國產業推向衰亡之路,與人民的福利反其道而行。像是充滿敵意的企業購併與槓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又稱融資購併或舉債經營收購),都是美國式管理系統的病灶。美國公司因為害怕被購併加上只重視每季的股利表現,使得公司的目的不能長期保持一致;而缺乏恆久的經營目的來提供有市場商機的產品及服務,會使生產能力走下坡,也會擴大失業率。對於惡意購併,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的對策到底在哪兒?
展望轉型的工作,可說前途多艱,數十年的努力也不為過。依靠高關稅和「購買國貨」的法令保護,只是鼓勵無能。本文如果令讀者誤以為美國業界什麼行動都沒採取,那就錯了。事實上,美國有許多公司的管理者正在實施本書中第2章提到的管理十四項要點以治療產業的管理惡疾,而且成效有案可查。有些管理學院也開設美國式管理轉型課程,所根據的就是我近幾年研討會的講義。(譯按:本書和《新經濟學》都是由作者講義及論文精練而成,尤其是本書,可以說是他數十年的顧問經歷及講學精華。此篇前言,承蒙張華先生大力刪改,特此致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