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ech.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687x112010092400437,00.html

  • 2010-09-24
  • 中國時報
  • 【文/柳中明(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前主任)】
  •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曾於民國九十七年底,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二○○七年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提出對於二十一世紀內,臺灣地區未來氣候變遷的預估。

         主要結論方面包括:未來氣溫上升乃是必然的,而其幅度會因未來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狀況不同而不同,到世紀末約增溫達一.五~二.五℃間。降雨則將呈現西岸少雨,東岸多雨的形勢。主要特徵是:冬季東北季風減弱,北部地區降雨減少,其他地區則受南方暖濕空氣影響,降雨量增加。夏季長江梅雨鋒面因西南季風加強而加強,其前後方之反氣旋加深,所以華南與台灣地區降雨減少。受地形影響與季風變動,各地降雨變化不一。

         在極端氣候變遷分析方面,夏季日最高溫與冬季日最低溫的平均值都將上升,而極端高溫或低溫也確實可能發生,並會不斷打破過去紀錄,但是其能被成功預報的機率並不高。同時,無雨的旱日出現日數將增加,特別是中南部在旱季期間;而大雨日數似乎不會顯著增加,但是破記錄的降雨卻會不斷出現,且被成功預報掌握的機率也不高。

         在有關世紀末海水位上升預估方面,建議參考荷蘭策略,取未來將上升一公尺為相關因應之考量基礎。

         由現在起,人類仍有九十年的時間去改變與因應前述的可能預估狀況。譬如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若能讓世界各國取得共識,以在二○二○年時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到一九九○年的八十%,到二○五○年時減少到一九九○年的五十%,則世紀末全球增溫可能小於攝氏二度。如此,氣候變化的特徵,可能仍如前述,但是氣候變化的幅度,將會較趨於平緩。由於人類在這個世紀內的努力,將決定二十二世紀人類的未來。如此可見:二○一○~二○五○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工程,是多麼重要!

         二○三○年的台灣,最可能擔憂的問題,不應該是經濟發展是否會因為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壓力,而受到衝擊。真正嚴重的問題是:還有多少國民願意將世代子孫,永續地保留在台灣?

         加諸在許多可能的背景因素之上的,最令人頭痛的就是:極端暴雨造成的氣象災難,完全無法預測與防範。設若二○○九年能夠出現莫拉克風災,未來是否會更頻繁與更強烈呢?而若極端災難發生的地點,不斷改變,台灣哪兒是安全的呢?

         台灣每年至少出現二次六級以上地震,而如九二一規模者乃百年一次,不會頻繁出現,且隨著科技進步,避開斷層帶與加強建築物的耐震度,損失可以不斷下降。但是,豪雨不斷打破過去紀錄,讓依照過去暴雨頻率而規劃興建的許多防洪設施,會在無預警之下突然失靈。台灣是個海島,無法像大陸國家,後撤數百公里。除了死守,與禱告不要再出現破紀錄的豪大雨外,現在就只剩倚賴國軍在急難時,緊急出動救援,以降低人命之損失。

         這樣的困頓狀況,堅持個五~十年,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要堅持到二十年之後,會是如何?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已經選擇減少下一代子孫的出現,來避免個人終老時需要面對的兒孫永續煩惱。這是被動的,是許多因素的結合所造成。但是,當氣象災難愈來愈頻繁也愈來愈強之時,人們是否會開始將舉家遷往國外(包括大陸),來作為個人因應其子孫永續的主動策略呢?

         未來二十年,真的會出現愈來愈頻繁的極端氣象災難嗎?過去二十年、三十年,確實是如此,沒有證據說未來二十年不會如此。困難的是,我們能讓大家不擔心,未來的災情不會比莫拉克更嚴重嗎?當去年馬英九總統說出:台灣是全球氣候變遷的重災區時,相信政府已在思考:當如何讓民眾願意永續地守著這個重災區。

         想像一下二十年後的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年輕人不是不生,就是與父母一起遷往異鄉。年輕的朝氣與活力,不斷消失。海邊的養殖業,因為利潤低與缺乏年輕的生力軍,以及現在的壯年人老去,反而會自動停止營業,當然也就不再抽取地下水,所以地層下陷的問題會漸緩和。但是,許多地區仍會較現在低約六十~一百公分,只要大雨,就自動積水。至於海岸與河岸的堤防,早就經不起摧殘,一遇暴潮就是海水、河水倒灌。有能力的,早就遷往防洪重地或地勢高且平坦的地區,如台北、台中等地。沒有能力的,勉強居住在海邊村落的人口,必定會愈來愈少。類似的狀況,應該也會出現在山區,許多原住民將會在較安全的平地置產,但保留偶而上山回味故土及保衛祖居的情懷。嚴重的氣象災難還是會發生,但是政府會將防禦重心放在人口集中的大都市,而放棄人口稀少的易災區。

         二十年後,最令人擔憂的會是許多沿海的工業區。海水位上升、地層下陷、海岸線後退,目前的雲林麥寮工業區將首當其衝,正在進行中的國光石化彰化大城工業區也無法免於其害。至於破記錄豪雨在二○○九年幾乎淹進昂貴的台南科學園區,顯然許多高科技廠房在未來二十年內,必須將因應破紀錄大雨列入考量。其結果必然是集中工業生產重地,以集中所有資源,提高防護效率。所以,以生產為主導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調整,才能配合人口結構改變,以及工業用地縮減的趨勢。

         假設我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模型能夠在未來二十年內,有效地因應二十年後的台灣,來積極規劃調整。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需要靠建許多核能發電廠,就會自然下降。高排放、高耗資源、高生產的產業,原本就不適合海島國家,而低排放、低耗資源與高效率的人文創意及科技智慧產業,必須取而代之。

         這樣的趨勢,才是配合我國人口與氣候變遷趨勢的合理發展。

     

    石化廠 恐泡湯 未來新毒瘤

  • 2010-09-24
  • 中國時報
  • 【謝錦芳/專訪】
  •  

         台灣已成為全球氣候變遷的重災區。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嚴正指出,西部地層平均每十年下陷一公尺,二十年後雲林麥寮、彰化大城都會被水淹沒,屆時想搶救也來不及了。他認為未來十年,政府最重要任務是讓油電等能源價格合理反映成本,讓使用者付費,並把過去以生產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向知識、資本為主的服務業,否則,定下再多的節能減碳口號與目標,也只是空談。以下是柳中明接受訪談紀要:

         問:雲林麥寮、彰化大城等石化工業區,未來可能被海水淹沒?

         答:台灣的問題是人為破壞遠大於氣候變遷因素。依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的評估報告,如果全球暖化趨勢持續的惡化,百年後台灣附近的海平面將上升一公尺,但台灣西海岸地層下陷的速度則更加驚人,平均每十年就會下陷一公尺,相當於全球暖化所造成衝擊的十倍。所以,二十年後的雲林麥寮、彰化大城等石化工業區,只要超大豪雨一來,確定是泡在水裡了。

         問:這樣的情景非常震撼,難道政府和企業在投資設廠前都不知道嗎?

         答:企業界應該很清楚,但他們以二、三十年的營運來推估,早就獲利了;至於政府官員,似乎沒有人看那麼遠,他們只想到眼前的利益。

         屆時,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善後,這些廢棄的石化廠若無法清理乾淨,將變成台灣的「毒瘤」。

         然而,檯面上的高官都不在位了,企業也早已賺飽了,災難卻由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來承擔。如果政府首長們不能看清問題的真象,那麼大家只好等待,看看二十年後這塊土地是什麼光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Trend 的頭像
      EcoTrend

      經濟新潮社EcoTrend官方部落格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