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力量推薦序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   

文/蔡志浩|認知心理學家,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著有《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一書。作者網站:http://taiwan.chtsai.org/

  「為什麼我們如此不同,感受卻如此相似?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如此不同,看起來卻如此相似?」

  讀《想像的力量》時,我的感覺就像繪本《星月》Stellaluna)裡,意外和母親分離落入鳥巢和雛鳥們一起生活的蝙蝠幼兒。

  逐漸認識彼此之後,我們開始對彼此的異同感到好奇,並開始尋找自我的認同。那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思考脈絡。

 《想像的力量》這本書不是嚴肅的科學論文,而是松澤哲郎教授以第一人稱觀點講述的科學故事。

  這些精采生動的故事帶你貼近人類演化上的近親黑猩猩,和牠們一起生活。

  作者拉著你的手,引導你注意這兩個物種在生命史、親子關係、社會性、工具使用、教育與學習、語言與記憶以及想像力等層面上的異同。

  這樣的對照會讓你開始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黑猩猩與我們的某些特性相似?

  為什麼某些特性迥異?

  這些特性如何分別幫助兩個物種適應這個世界?

  為什麼黑猩猩的某些能力看起來比人類優越?

  我們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那樣的能力以後,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更有適應性的能力?

  如果沒有比較,我們會把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

  然而,人類是漫長演化過程塑造出來的有機體。

  生理如此,認知亦然。人類的社會與認知能力會是今天這般面貌,每一個面向,不論再細微,都有其適應上的意義。

  了解為什麼,才算真正了解自己。

  例如:

  為什麼人類有祖母這個角色?

  為什麼人類的嬰兒能在仰躺姿態下保持安定?

  為什麼人類幼兒會玩角色扮演的扮家家酒遊戲?

  為什麼只有人類使用工具的行為有像語言的階層組織?

  為什麼人類幼兒比黑猩猩幼兒有更強的獲得長輩認可的動機?

  為什麼人類的短期記憶能力不如黑猩猩?

  為什麼「會絕望」也反映了人類思考的力量?

  松澤哲郎教授說:

  「正因為會絕望,所以才有希望,這就是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

  這是相當準確的洞察。人類認知能力的設計從來不是只為了活在當下,而是為了想像的未來。

  黑猩猩製造的工具,多半都是當下所需。

  人類自二十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以來製造工具卻總是未雨綢繆,為了想像的未來作了許多的準備。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想像未必都能實現。

  但豐富的想像力讓人類擁有強大的探索與應變能力,讓人類在短短二十萬年的時間擴散到全世界。

  因為必須面對不確定性,人類也就不可能展現完美的理性。

  例如,人們很難忽略沉沒成本(sunk cost),也就是會受到那些已經付出卻不可能回收的成本的影響。

  這有時會讓人們不願放棄維持多年但已走到盡頭的愛情,顯得不太理性;但同樣的特性,也讓人堅持做一些需要很長時間之後才可能有所收穫的事,把自己推向更好的境界。

  人類以外的其他物種,都不會有這種現象。

  人類的知識經常在意外的來源獲得啟發。

  就說飛行吧。

  自古以來,人類都在試圖藉由研究鳥類了解如何飛行,卻長期沒有進展。直到最近一百年開始藉由建造不像鳥的飛機研究飛行,飛行知識才開始快速累積。

  當人們再回去研究鳥類,卻驚訝地發現兩者的飛行原理完全一樣:都必須平衡推力、阻力、升力與重力。

  不僅如此,還有更多新發現。例如以前的人認為鳥類藉由向下拍動翅膀產生升力,事實上鳥是藉由翼尖旋轉產生類似螺旋槳的推力,進而產生升力。

  人類因為對機器的研究反而促進對生物的了解,這件事在上個世紀發生不只一次。

  除了飛機與鳥類,還有電腦與認知。

  因為電腦的出現,心理學家開始了解認知也是一種演算法與資料結構(歷程與表徵)。

  而之後認知心理學的與人工智慧這兩個領域對彼此的發展也持續提供了有幫助的線索。

  對黑猩猩的研究也一樣可以促進我們對自身的了解。這是一本科普書,但其價值絕不限於普及科學知識。

  不論你來自哪個專業領域或工作場域,不論你目前關切的問題為何,不論你原本對黑猩猩了解多少,不論你對黑猩猩有沒有興趣,這本書,以及松澤哲郎教授的黑猩猩,都一定可以帶給你一些終身受用的知識與觀點。

 

 《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

想像するちから:チンパンジーが教えてくれた人間の心

松澤哲郎Tetsuro MATSUZAWA)◎

梁世英 ◎

王道還 ◎ 內容審訂

呂佳蓉 ◎ 編譯監修

ISBN: 978-986-6031-26-7

 

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