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責到當責》推薦序:誰負責把事情做對、做好?

文/楊千(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食品濫用塑化劑卻沒人發現?

為什麼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時,才發現許多金融商品其實大有問題?

為什麼許多我們認為不該發生的事情,卻一再發生?

《從負責到當責》英文原書的標題就是「那件事怎麼會發生?(How Did That Happen?)」。二位作者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ors)與湯姆史密斯(Tom Smith)認為,是因為許多人沒有責任感、沒有盡到本分、沒有負起當責。

我們希望組織裡的工作者,不僅只是消極地上班工作,我們真正期待的是,每個人工作,是為了實踐承諾、交出成果,而且積極擔負完成任務的責任。因此,只有努力工作是不夠的,還要確保能夠交出成果。日復一日地上班、下班,並非工作真正的目的,它只是手段,目標為的是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

當責的文化中,並不是負面地追問:「事情沒做成功,究竟該誰負責?」,而是正面積極地問:「誰負責把事情做對、做好?」

2006年春天,我首次帶交大EMBA同學到中國北京大學參訪,當時,經濟研究院長林毅夫跟同學簡報「十一五規畫的精神與內容」,我深深地同意他說的一句話:

「在一個組織裡,如果人人講求自己的責任,會遠比一個組織裡,人人講求自己的權益來得好。」

有時候,覺得社會的一些混亂,肇因於太多人講求權益卻不講求責任。

在2008年夏天,鴻海集團向交大提出將我借調兩年的委託,協助該集團一部分幹部的領導力的養成訓練事宜。我在那兩年中,有機會見識到大集團的運作。

在郭台銘總裁的概念裡,只要能找到負責任的人,責任會促使一個人去找到成功盡責的方法。但是,沒有責任感或無法為成果當責的人,就只會找藉口。

二位作者在本書用了一個很容易了解的「外環-內環」模型,加上許多淺顯易懂的企業個案,說明在組織內如何凝聚共識與方向,以及如何管理「尚未達成的期望」。書中更強調塑造當責的文化,以及讓期望鏈上的每一階層的人都能主動負起責任。

我想,二十一世紀應該是中國人的世紀,也是塑造當責文化的好時機,而這本書很值得做為當責式管理的參考!

QB1080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