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2年國教爭議、課綱的問題引發大家的討論,教育彷彿變成全民話題。又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家長也越來越重視教育問題,全國掀起「翻轉教育」的浪潮。
然而不變的是,學生們仍然苦於課業壓力,教學現場常常是「死記硬背」、「直接給答案」,而同學之間程度的落差,也是教學的一大難題。
因此,這本書設法找出優秀老師的教學,究竟包含哪些因素?
為什麼有些老師幽默風趣、擅於引導,讓同學們理解快、學習效果佳,而有些老師就是讓人死氣沉沉?
難道好老師是天生就會教嗎?
還是,教學方法是可以互相學習而增進?
這本書就從質疑「好老師天生論」開始,一路搜尋好老師的教學方法;從早期的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希望發展出「教學的科學」,到198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教師,累積了多年教學經驗之後,開始努力鑽研「教學」這項技藝,並且彼此串連討論,設法傳承下去,因而掀起了不凡的教學實驗、改革運動、教學技巧分類法的發展。有些教師到日本向一些超優秀老師(例如松山武士、高橋昭彥)取經,還有一些教育創業家的偉大實驗。.......
或許未來,台灣的孩子將越來越少,然而不變的是,教育越來越重要,畢竟孩子們就是未來。也希望這本書能促進更好的教學,造就出更多的好老師。
好老師的課堂上會發生什麼事?:探索優秀教學背後的道理!
Building a Better Teacher: How Teaching Works (and How to Teach It to Everyone)
- 作者:伊莉莎白.葛林(Elizabeth Green)
- 譯者:林步昇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16-04-07
好老師並非天生,
跟著本書一探優秀教學的殿堂
人人都可以成為A+老師!
為了下一代好,
每位老師、父母,以及教育官員都應該要讀這本書!
★2014年《紐約時報》年度百大注目好書!
★美國總統歐巴馬說:「我們的孩子從踏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決定他們未來成就的關鍵因素不是膚色、出身、家世背景或財富,而是他們的老師。」
你打開門,走進去。你應該站著,還是坐下來?
這是屬於你的長方形擁擠空間。裡面擺了26張桌椅,還有黑板,以及午後陽光從窗外射進來,照亮了課桌。沒多久,這裡就會有26個五年級學生,他們的名字就在點名簿上……
你的名字是老師。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遇過幾位好老師,為我們打開新的視野,甚至深刻改變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優秀的老師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力,但我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這些老師這麼優秀?難道只是天生就很厲害,很會教嗎?優秀的教學需要什麼其他的條件?一名好老師的課堂上會發生什麼事?
本書介紹了一群美國的新世代教育者,探索他們的教學背後錯綜複雜的道理。
★一名前任校長在研究美國國內的明星教師後,發現一套幫助學童專注的共通技巧。
★兩名數學教師將一整年的課堂錄影下來,從中發展出一種讓九歲孩子寫出複雜數學證明的方法。
★一名前高中教師與頂尖英語講師合作,精確找出一位教師要帶動充實的課堂討論,應培養哪些關鍵互動。
作者透過時而逗趣、時而令人揪心的每日課堂故事,帶領我們進入這份任重道遠的職業的核心。
本書以一堂數學課上所發生的事情作為開場,課堂其實就是一場夾雜著迫切的決定與嫻熟的帶領的戲劇,進而闡明教學之中意想不到的複雜性。
作者聚焦幾個最重要的問題:教師如何做好準備,他們在踏入教室前應該了解什麼?如何讓學生年輕的心智進行推論、猜測、證明和理解?培養良好紀律的關鍵為何?作者融合來自認知心理學、教育專家、無畏的教室實業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教師與家長一種新的方法,判斷孩子需要怎樣的教學,思考如何發展好的想法。最重要的,她發現優秀的教學是一種可學習的技巧,優秀的老師是可以被教出來的!
或許十年後,台灣的孩子將愈來愈少,然而不變的是,教育愈來愈重要,畢竟他們就是未來。也因此,我們更應該為教師們打氣,一起來追求更好的教學、培育出更多的好老師!
國內外各界熱情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今日美國》(USA Today)
《亞特蘭大》雜誌(The Atlantic)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保羅・塔夫(Paul Tough),《孩子如何成功》作者
亞曼達・瑞普立(Amanda Ripley),《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予》作者
秦夢群 政治大學教育系特聘教授
莊淇銘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系教授
張輝誠 作家老師,學思達教學法倡導者
李政憲 新北市林口國中老師/數學輔導團
吳武典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
李崇建 教育工作者.作家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
蘇明進 《希望教室》作者
【專業推薦】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會的學生。本書在教學實務上呈現洋洋灑灑的諸般經驗,值得教師加以參考。」
──秦夢群/政大教育系特聘教授
「『優異的教學法不應隨著老師的離去而跟著埋葬。』優異的教學理念及教育政策,將隨著本書的出版,而在人世間永遠流傳,照亮正確的教育方向。」
──莊淇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系教授
「看這本書,我真是驚訝不已,美國好老師的教學歷程、教學觀念、甚至教學技術,以及持續成長、不斷精進的行為特徵,幾乎和台灣從事翻轉教育的老師如出一轍。我一邊吃驚,一邊又不停比對,哪些是台灣翻轉教育已經成功,但美國老師還沒有,就會感到欣喜不已,因為台灣有機會走自己的路,展開全新的進程!」
──張輝誠/中山女高國文教師、文學作家,學思達教學法倡導者
「本書細說了美國的教育史,透過幾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的觀察與和學生的互動,讓我們了解好老師所需具備的能力以及與學生的互動方式。看過本書後,相信你會感覺其實優秀的老師,也跟優秀的學生一樣,是可以被教出來的;而書中的箴言佳句,總在不經意的文字中,可以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李政憲/新北市林口國中老師/數學輔導團
「本書行文流暢,字裡行間透露對教育的殷切盼望,並為美國教師和莘莘學子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
──保羅・塔夫(Paul Tough)/暢銷書《孩子如何成功》作者
「本書作者伊莉莎白・葛林用引人入勝又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美國教育界主要學者對於重大議題的叩問:成功的教師具有哪些特質?什麼樣的師資培訓可以提升教學品質?本書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不但反映葛林身兼記者與作家的絕佳寫作技巧,更凸顯美國國內教育對話的不知所云。本書應能讓所有人聚焦真正重要的教育議題。」
──尼可拉斯・勒曼(Nicholas Lemann)/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暨榮譽所長
「伊莉莎白・葛林道出優異教學背後所下的苦工,以及美國長期忽視教學的理由。本書內容媲美電影情節,是所有教師和納稅人的必讀之作。」
──亞曼達・瑞普立(Amanda Ripley)/《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伊莉莎白・葛林以生動的細節,佐以扎實的研究,翔實記錄了美國教學改革的漫漫長路,縱然幾度茫然,終究露出曙光。」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之父、《破解APP世代》共同作者、《發現7種IQ》作者
「偉大的教育是繁榮社會的基石,而教育則仰賴優秀的教師。本書闡明了如何培育出一流教師,幫助學生迎向璀璨的未來。伊莉莎白・葛林這本鉅作也援引許多極具說服力的例證,堪稱教育工作者的聖經。」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教授暨暢銷書《給予》作者
【目錄】
【推薦序】
成功教學的藝術與契機 秦夢群 / 7
好老師,不是天生的 莊淇銘 / 11
老師們(不論好壞)都需要幫助、需要成長,一如學生 張輝誠 / 15
相信希望──優秀教學探索之路 李政憲 / 21
前言 好老師的條件(一) / 25
第一章 教育界的先進 / 51
美國當時有數十個大學教育學程,專門招募、培訓和認證美國未來的老師。然而不知為何,這些學程的教授竟然對教學本身毫無建樹可言,而這還算是有涉獵教學議題的教授,至於那些聲譽卓著的學者則是完全忽略教學。
第二章 好老師如何誕生 / 75
瑪德蓮把課室當成培養皿,公開讓旁人觀課研究。一名密西根州大學的研究生建議,不妨錄下她一整年的上課情形,翔實記錄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的課程。瑪德蓮和黛博拉本來就有寫教學日誌的習慣,但影片更能大幅提升資料的保存與傳遞,畢竟影片可以暫停和倒帶。如果想重看特別有教學成效或出人意表的片段,觀察人員只需要按個鍵,即可辦到。
第三章 斯巴達的悲劇 / 111
證明出色教學的存在是一回事,但如何傳授給那些缺乏瑪德蓮和黛博拉優異教學能力的老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第四章 琢磨而後精進 / 145
雖然讓全美國教師都變成黛博拉和瑪德蓮的願望落空,但並不代表絕對不可能成真。實際上,有群老師的教學方式幾乎和瑪德蓮如出一轍,只不過他們剛好都住在日本。
第五章 教育創業家 / 183
教育界創業家的當務之急,不是把民主帶入課堂,而是讓學生具備基礎能力。許多學生出身清寒,程度落後家境富裕的同儕好幾年。他們需要的是閱讀、寫作和算術能力,沒有打好這些基礎,其他諸如批判思考能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崇高的目標更不可能實現。
第六章 道格.勒莫夫分類法 / 209
學習教學技巧時,老師也需要明確的指示。道格需要一個傳達願景的方式,點明「零藉口」這項教學理念的所有細節,以確保任何人看了都一目瞭然;他需要更適合的詞彙來表達一切。
第七章 紀律至上原則 / 231
規定和處分的初衷,是教導學生成功所需的紀律。但實務上,原本要幫助學生成功所祭出的處分,卻也可能讓他們萬分焦慮甚或不滿。研究學校紀律的專家發現,懲罰通常會造成「憎恨、仇視或阻礙學習的負面情緒」。
第八章 教育政策須具連貫性 / 265
不連貫的政策損害教學品質。如果教學是必須精通的能力或專業,那麼老師和學生一樣,都在慢慢摸索學習,必須自行弄懂教材或向人請益。如果教育主管機關各行其政,這些老師就好比無法就教於一位師範,而被迫接受多位拙劣教書匠指導,教學內容南轅北轍。
第九章 教育終極使命 / 289
要老師深化教學之所以困難,並非是因為要把複雜概念變得淺顯易懂。如果老師只挑簡單的部分來教,就只會學到教學技巧的皮毛。重點在於要求新手教師一開始就抱持嚴謹的教學態度。
第十章 播下希望種子 / 317
如果教學是教育介入手段最重要的環節,唯一合理的推論就是,教育工作者得建立一套連貫的基礎建設──明確的目標、精準的測驗和訓練有素的教師──以傳授教學的能力。
尾聲 好老師的條件(二) / 349
後記 好老師會做的五件事 / 359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葛林Elizabeth Green
非營利教育新聞組織Chalkbeat的共同創辦人、執行長暨總編輯。曾獲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史賓塞教育新聞獎、安倍新聞獎學金(研究日本教育)。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等刊物。目前為教育作家協會董事。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林步昇
喜歡探索文字的無限可能,白天擔任兼課教師,晚上化身爆肝譯者。近期譯作包括《琥珀蜻蜓(上)》、《科青的趕時間科學教室》、《停不下來的人》等。本書娓娓道來美國教學現場的問題與改革,但許多觀念值得借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算自認不是當老師的料,依然可以習得一身的教學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