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誰來印鈔票?

黃春興(清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這本書寫得很簡潔,條理也很清晰,讀者只要按章節讀下去,並不需要導讀。再說,本書作者莫瑞‧羅斯巴德是二十世紀末奧地利經濟學派少數的代表人物,任何的「序言」都不免狗尾續貂。這難處,是我在答應寫這篇「書前文章」之後才嚐到的。既不能是導讀,也不宜是序言,那就只剩下「後言」的文體。後言擺在書後,並不是台灣出版界的風格。沒路可走,只好求突破,我就試著寫一篇擺在書前的「後言」。

 

  有了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我猜想讀者的疑惑大概是:「為什麼作者不去研究一套有效管理政府的理論,好讓政府在控制貨幣時無法循私護短?這樣,政府不再有流弊而百姓也坐收良好貨幣的益處,這樣不是雙贏?作者何必那麼偏狹,緊咬著政府的缺點不放?」在傳統強調大政府的中華文化薰陶下,產生這類的質疑是很自然的。其實,這類觀點不僅是一般的文化反應,在經濟社會進入全球化而個人日益覺得自己渺小無助時,期待大有為政府或世界政府的心態也較上世紀末更為強烈。還有一種影響是來自學界對民主的過度信任,譬如書市中流行的公司統理(corporate governance)與政府統理等理論,大都在傳遞這樣的信念:不論是大公司或大政府,只要股東或人民能設計出一套健全的統理和控管機制,就能放手讓管理階層發揮競爭優勢。

 

  是的。就國家而言,人們將管理大權轉讓給政府之後,並不會就放任掌權者恣意行事,而是會設計一套統理他們的制度,那可能是一些成文規則,也可能是某些監督委員會。專就本書所談的貨幣議題而言,如果社會上使用單一貨幣的交易成本遠低於使用多元貨幣,我們是可以將貨幣的發行與控制權轉讓給政府,只要能研究出一套有效地統理政府官員的制度。這期待已經發展成時潮,不僅幾位研究這方面的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也使得「資訊不完全」等相關問題的經濟研究成為大學的當紅課程。

 

  羅斯巴德和他所宣傳的奧地利經濟學派並不反對上述觀點,能尋找出讓政府與百姓雙贏的制度原本就是經濟學家的使命。但不能搞混了,政府和百姓的區分是錯的,因為政府的掌權者也是人,和百姓是一樣的。政府和百姓都是人,只要是人就存在人本質上的缺陷。在政治權力誘惑下,人本質上的缺陷就如同阿克頓爵士所說的「權力使人腐化」,也包括權力新貴常流露的傲慢。一旦開始腐化,貪污濫權循私護短等行為就會接連出現;一旦開始傲慢,監督調查的成本便會爬升。只要政府的效益依然高過這些成本,我們思考的方向就應該是如何去改善或改進統理政府的制度。在這方面,奧地利學派的海耶克和深受該學派影響的布坎南,都有不少的貢獻。

 

  然而,他們在思考一些可以用來約束掌權者的制度後,也都明白地指出:任何約束性的制度最後仍需要靠人去執行,如果擁有最後執行權力的不是公正又全能的上帝,如果他們依舊是人,就會同樣存在人本質上的缺陷。西方在這方面的傳統智慧是:最好交給上帝或上帝所訂的制度來運作,否則就盡可能地將執行權力分散到不同的監督者去。

 

  如果找不到上帝所訂的制度,那麼整個政府與人民之關係的推論又會回到原點:因為權力最分散的制度是市場,能避免上述困境的唯一出口也是市場。可是,市場也是人或人的行為的聚集,處處都可見到人本質上的另一類缺陷:自私、短視、和虛偽。絲毫不令人驚訝,正直和公義的人們會挺身而出批評市場的種種缺失,並宣揚以政府機能去矯正市場的缺失;不久,當人們發現正直和公義的人們也不斷展現人本質上的缺陷後,自由主義者開始護衛市場與交易的自由,不讓腐敗的政府毀了人們的生機。這是一場永無止息的政治經濟學的爭議。

 

  這個爭議能否有解?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者會說:只要人繼續充當上帝,困擾人類歷史的老問題就會繼續下去。由於市場或政府都是人和人的行為的聚集,羅斯巴德在第二章「私人鑄幣」的章節中就提到:「如果人民不相信政府能把錢幣自由市場中的歹徒繩之以法,那麼當政府擁有對貨幣的完全掌控權,而且能變造錢幣、偽造錢幣、或者以市場上的歹徒之姿,行全面性的合法制裁行為時,人民又如何能信賴政府?若是認為政府必須把一切財產收歸公有,以防止任何人偷竊財產,那當然是無稽之談,殊不知在剝奪私人鑄幣權利背後的,卻是同一套理論。」既然問題在於人本質的缺陷,有效的答案就是不要繞著市場或政府打轉。作者認為人本質的缺陷,表現在市場是偽幣,表現在政府是通貨膨脹。我們不必面對這些痛苦的選擇,而是直接請「上帝」來當最後的仲裁者,以祂發行和控制的黃金做為貨幣。這樣,偽幣和通貨膨脹的弊端都會降到最低。

 

  奧地利經濟學把貨幣看成是一種制度,是「上帝」所設計的制度,而金本位是其中一種,它不是市場,也不是政府。人們應該信任「上帝」發行的黃金,不要信任任何的人所發行的貨幣。羅斯巴德認為只有重量不是來自人的信任,本來的美元或英鎊或法郎在政府未介入前也是以重量單位,但成了法定單位之後就不再是重量單位,也就不再可信任了。

 

  本書專注討論貨幣,讀者一定會說貨幣只是一個特例,因為貨幣有「上帝」發行的黃金可用。但貨幣之外,諸如教育或郵政等,若不存在上帝的發行物時,羅斯巴德會作何種選擇?在政府與市場之間,他會如何選擇?直覺上,讀者一定會猜他將會選擇市場。是的。他在第二章談貨幣的演變過程中說到:「經過好幾世紀,金和銀取代其他商品,成為自由競爭市場中的貨幣,兩者都有獨特的市場性……。無論如何,自由市場發現金和銀是兩種最有效率的貨幣,而這才是重點所在。」當我們問到市場與政府的選擇時,不就像在金和銀兩種貨幣中挑一種出來嗎?羅斯巴德的回答是兩者各有特色,金可用於大量交易,銀可用於小額交易。在使用金和銀之前,人們用過「維吉尼亞的菸草、西印度的糖、阿比西尼亞的鹽……」,但這些都遠不如金或銀好。所以他說,貨幣問題並不是挑選哪一種,重點是「怎樣發現」金和銀是兩種最有效率的貨幣?

 

  這個答案是「自由市場」。換句話說,即使金或銀可能是一時上選,但也只是一時,我們還期待未來有更好的貨幣出現。這就是奧地利經濟學派傾向市場而反對政府的基本論點。由於市場和政府也都有缺失,不容易比較優劣,即使一時之間有哪一邊佔上風,但未來可能還有更好的制度會出現,我們必須讓這更好的制度有出現的機會。明顯地,如果勝敗是交由政府來判定,政府很可能在權力的行使下壓制未來的更好制度。相對地,若交由市場決定,由於每個人都很微小,壓制的可能性就很小。羅斯巴德不把這種「每個人都很微小而讓市場決定未來演進」的過程看成是人的行動,而看成是「上帝」的設計。他相信這是唯一可以跳脫人本質之缺陷的制度。

 

貨幣簡史立體書封.jpg

 

貨幣簡史:你不能不知道的通膨真相

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陳正芬、高翠霜 

2021年11月6日出版

【內容簡介】

貨幣的歷史,就是貨幣持續不斷貶值的歷史。

無論哪一國的政府,總是透過各種手段,讓貨幣貶值,不僅讓我們的錢「變薄了」,也造成物價、房價高漲,增加經濟不穩定的風險。

當今貨幣制度隱含的風險──通貨膨脹,原因為何?如何解決?

 

假性的繁榮,終有被戳破的一天!

 

貨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也最錯綜複雜:不僅各國有各國的貨幣,有時貨幣還會貶值。為什麼錢會貶值?為什麼會有通貨膨脹?

本書1963年首次出版,歷經多次改版,如今已是第五版。半個世紀以來,這本書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啟發了兩個世代的經濟學者,以及許多投資人和企業人士。讀過這本書之後,你不僅會更懂得世界經濟,面對景氣的變化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再人云亦云。

本書清楚介紹貨幣發展的歷史,對於通貨膨脹問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說。作者剖析中央銀行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通貨膨脹的關係,揭開通膨的真相,以及它讓少數人得利的事實。本書認為,我們的貨幣體系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如果不能從制度面來改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的通膨速度將越來越快,甚至無法收拾。例如一碰到金融危機,政府就灑錢救市,更會造成通膨。

作者也帶領我們思考,如果貨幣跟其他財貨一樣,完全自由化,價格由市場決定,將可減少政府侵犯個人權利及財產的種種行為。

當前,通貨膨脹似乎變成全球性的壓力。由於美中貿易戰以及疫情肆虐,政府不斷印鈔救市,都造成經濟和金融的不穩定。

不論您是做投資理財,或是只想更了解一點總體經濟,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更了解貨幣的本質,以及國家如何操控貨幣。如何維持貨幣體系的穩定?從本書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發。

書中提到一些重要觀念:

1. 社會上的錢越多越好嗎?錯。貨幣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貨幣增加對人們沒有好處,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或勞務,才會帶給人們幸福,過更好的生活。中央銀行如果任意增加貨幣供給量,後果就是:通貨膨脹。

2. 「貨幣政策」是除了戰爭之外,國家擴張權力的主要工具。貨幣政策常被用以確保政府財政無虞、融通赤字、圖利特殊利益團體並鞏固選票。貨幣制度不僅容易遭到政客濫用,也會造成通貨膨脹和景氣循環。

3. 通膨扭曲了經濟體制的基本原理:商業計算。既然價格變動的幅度和速度不一,企業便很難區分漲價究竟是長期或短期的,從而估算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或自己的營運成本。

4. 在政策方面,作者主張,自由市場有能力、也應該主導貨幣的供給與分配,兩者並無必要由中央銀行所獨占。

5. 金本位是什麼?為什麼金本位制度可以遏止通貨膨脹,減少匯率波動?

★★★本書為《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通貨膨脹的真相》改版★★★

 

【作者簡介】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1926-1995

奧地利經濟學派Austrian Economics的代表人物,生前主要擔任內華達大學經濟學S. J. Hall講座傑出教授。

他曾擔任米塞斯研究院(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學術事務副會長,也曾任《奧地利經濟學評論》(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的編輯。羅斯巴德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師承約瑟夫‧朵夫曼(Joseph Dorfman)。他也長期參與紐約大學舉辦的米塞斯研討會達十多年。

羅斯巴德教授為文上千,重要著作包括:《1819年大恐慌》(The Panic of 1819)、《人、經濟與國家》(Man, Economy, and State)、《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權力與市場》(Power and Market)、《金融體系的祕密》(The Mystery of Banking)、《自由的倫理》(The Ethics of Liberty)、《在自由中孕育》(Conceived in Liberty)共四冊等。

 

【目次】

〔評論〕誰來印鈔票? 黃春興

第五版序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自由社會中的貨幣

一、交換的價值

二、以物易物

三、間接交換

四、貨幣的好處

五、貨幣單位

六、貨幣的形狀

七、私人鑄幣

八、「適度」的貨幣供給

九、「囤積居奇」的問題

十、穩定價位?

十一、並存的各種貨幣

十二、貨幣倉庫

結論

 

第3章  插手管錢的政府

一、政府的收入

二、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三、強行獨占鑄幣權

四、降低貨幣成色

五、格雷欣法則與貨幣制度

六、摘要:政府與貨幣制度

七、允許銀行拒絕付款

八、央行制度:取消對通貨膨脹的檢驗

九、央行:導演通貨膨脹

十、黃金本位的消失

十一、強制貨幣與黃金問題

十二、強制貨幣與格雷欣法則

十三、政府和貨幣

 

第4章  西方貨幣制度的崩潰

階段一:古典黃金本位,1815~1914

階段二: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

階段三:金匯本位(英國與美國),1926~1931

階段四:波動的強制貨幣,1931~1945

階段五:不列敦森林與新金匯本位(美國),1945~1968

階段六:不列敦森林的崩解,1968~1971

階段七:不列敦森林的結束:波動的強制貨幣,1971年8月~12月

階段八:史密松寧協議,1971年12月~1973年2月

階段九:波動的強制貨幣,1973年3月~?

 

〔附錄〕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

前言

一、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

二、貨幣與自由

三、美元:是獨立的名稱或是重量的單位?

四、從「重量」到「名稱」:獨占鑄幣權

五、從「重量」到「名稱」:鼓勵銀行膨脹

六、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

七、反對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論點

八、伊格教授與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

九、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傳統

十、未來的路

 

關於米塞斯研究院

索引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