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有機會成真?馬斯克成立Neuralink、研發連接人腦和電腦的植入技術

by  張庭瑜 2017.03.28   數位時代

這篇文章中提到: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馬斯克成立一間名為Neuralink的公司,要實現過去馬斯克曾說的「神經織網(neural lace)」技術。該技術透過將電極植入在人類大腦中,可連接大腦和電腦;一來可上傳或下載人類記憶,二來和電腦裝置的互動也更直接,可提升人腦運作效能,將人類的認知功能提升到更高層次。

儘管馬斯克尚未正式宣布此消息,但過去半年,他已不只一次暗示其將人類和AI共生的「賽博格(cyborg)」計畫。他認為,利用高頻寬介面與大腦相接,將有助於實現人類與機器智慧的共生,並幫助人類不被人工智慧打敗。

有興趣者可以點進去看看.

馬斯克的說法很有趣: 為了讓人類不被AI打敗, 所以要實現人類與機器智慧的共生, 其實也就是將人腦與電腦結合, 這其實也是人工智慧的未來目標.

到底人工智慧到後來會贏過或駕馭人類, 還是人類必須借助人工智慧來抵抗人工智慧?  

這個問題在《人工智慧的未來》書中已有一些探索, 關於人類的意識是甚麼? 人的自由意志, 主體性是否會被取代的問題. 以下分享書中的一些內容:

 

兩個思想實驗:你和你的電腦分身

(摘自《人工智慧的未來》第九章)

 

  俗話說得好:「人如其食」,更準確的說是:「人如其思」。如同我們討論過的,大腦新皮質的層級結構,會決定一個人的個性、技能和知識;同時,大腦新皮質層級結構也是個人思想和經驗的產物。我選擇要跟誰互動、我選擇要參與的想法和專案,這些都決定了我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吃的東西也反映出我大腦新皮質做的決定。

  不管我們最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堅持自己的主體(identity)。如果你沒有求生的意志,你不會活到現在,而讀我這本書。每一個生物都有求生意志──這是演化的主要決定因素。主體這個問題也許比意識或自由意志更難界定,但也更為重要。畢竟,如果我們想要生存,我們就需要知道我們是誰。

 

  看看這個思想實驗:你生活在未來世界,那裏的技術比現有技術更加先進。你睡覺時,有一群人掃描你的大腦並收集每個細節。或許他們是用小到跟血液細胞一樣的掃描機,或是使用其他適合的非侵入性技術,掃描你大腦的毛細血管。但是,他們取得你大腦在特定時刻的所有資訊,也收集並記錄任何可能反映你心智狀態的身體細節,例如內分泌系統的資訊。他們在一個從外形到行為都很像你的非生物體內,示範這種「心智檔案」,讓他(她)幾乎跟你一模一樣。早上,你接獲通知要進行這種轉換,你看著(或許沒有意識地看著)你的複製大腦,在此將他(她)稱為第二個你。第二個你談論著他(她)的生活,就好像他(她)是你,並跟你說那天早上他(她)如何發現自己被賦予更耐用的2.0新版身體。「嘿,我有點喜歡這個新身體!」他(她)興奮地說。

  首先,你會考慮的問題是:第二個你有意識嗎?當然,他(她)一定有意識。他(她)通過我先前闡述過的測試,因為他(她)是一個有意識、有感覺的人。如果你是有意識的,那麼第二個你也是有意識的。

  所以,如果你打算消失,沒有人會注意到。第二個你會向周遭的人自稱是你。你的所有朋友和親人都會對這種情況感到滿意,也許還替你高興,因為跟以前相比,現在的你身體更強健,精神也更好。或許你精通哲學的友人會表示擔憂,但大多數情況下,每個人都會很高興,包括你、或至少那個聲稱是你的人是這樣想。

 

  所以,我們不需要你以前的身體和大腦了,對吧?我們可以把它處理掉嗎?

 

  你可能不太適應這種情況。我跟你說明過,這種腦部掃描是無侵入性的,所以你仍然存在,也仍然清醒。而且,你的本體感仍然伴隨著你,而不是伴隨第二個你,即使第二個你認為他(她)是你的延續。第二個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或你存在過。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告訴你,你也不會知道有第二個你存在。

  我們的結論是什麼呢?第二個你是有意識的,但卻是一個跟你不同的人,第二個你有一個不同的本體。他(她)跟你極為相似,比基因複製更相似,因為他(她)跟你共享大腦新皮質的所有模式和連結。或者我應該說,從他(她)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刻,他(她)就擁有這些模式。以大腦新皮質的觀點來說,從那時候起,你們兩個人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你仍然存在,你跟第二個你之後會擁有不同的經驗。重點是:第二個你不是你。

 

  好了,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說得通。現在再來看看另一個思想實驗──我相信,就未來會發生什麼來說,這個實驗更符合現實狀況。你經歷一個手術,以非生物裝置代替你大腦內部一個非常小的部分。你確信這樣做是安全的,而且據說這樣做還能帶來各種好處。

  這個實驗並非虛構,因為神經和感官知覺有障礙的人常會進行這種手術,譬如帕金森氏症患者植入精密電極,失聰者植入人工耳蝸。在這些情況下,電腦化設備被放到人體內,雖然跟大腦連結卻置於大腦外部(以植入人工耳蝸為例,是跟聽覺神經連結)。我認為,真正的電腦放在人腦外面,這不會產生哲學問題:我們只是有效地利用電腦化設備,取代那些無法正常運作的大腦機能。到2030年代,具有智慧的電腦化設備其大小就跟血液細胞一樣(記住,白血球聰明到足以辨識和打擊病原體),我們將引入非侵入性技術,這樣就無須進行任何手術。

  回到我們說的未來情景,你接受這個手術,這個電腦化裝置確實如預期般運作良好,你的能力有所改善(或許你的記憶力變好了)。那麼,你還是你嗎?你的朋友當然會認為你還是你,你也這麼認為。沒理由說你突然變成不同的人。顯然,你經歷這個過程是為了改變某些事,但你還是那個你。你的本體並沒有改變,別人的意識不會突然接管你的身體。

  所以,受到這些結果的鼓勵,你現在決定接受另一個手術,這次手術牽涉到大腦的不同區域。結果是一樣的:你的能力有些許改善,但你還是原來的你。

  我這麼做的意圖應該很明顯。你不斷選擇其他手術,在這個過程中,你的信心只會增加,直到最後你大腦的每一個部分都被換成電腦化裝置。每次手術都小心進行,以維護你大腦新皮質的所有模式和連結,這樣你的個性、技能或回憶都被完整保留下來。從來沒有你跟第二個你之分,只有你。包括你在內,誰也沒有發現原本的你逐漸不存在了。這沒問題,你不就在這裏嗎?

 

  我們的結論是:你依然存在。這一點沒有什麼可質疑的,一切都很好。

 

  但是:你在經歷逐步更換的過程之後,變得跟上一個思想實驗(我將它稱為「掃描暨實例化情境」)中的第二個你完全一樣。換句話說,經歷了逐漸取代情境後,你仍具備原先大腦新皮質的所有模式與連結,只是那是在一個非生物的基質(substrate)中,掃描暨實例化情境中的第二個你就是如此。經歷了逐步更換情境後,你會比以前具備更多能力,腦功能也更耐用,就跟掃描暨實例化情境中的第二個你一樣。

 

  但是,我們認為第二個你不是你。而且,如果你在經歷逐步更換過程後,完全等同於掃描暨實例化過程的第二個你,那麼,你在經歷逐步更換過程後也不是你了。

  然而,這跟我們先前的結論產生矛盾。逐漸更換過程是由好幾個步驟組成,每個步驟似乎都會保存本體,如同現在帕金森氏症病患在植入精密電極後,還會有相同的本體。

  就是這個哲學兩難問題導致某些人做出這樣的結論:這些更換情境永遠不會發生(即使它們已經發生)。但想想看,我們一生當中本來就在經歷一個逐步更換的過程。我們身體中的大部分細胞正在不斷被取代。(當你閱讀上一句話時,你身體裏面就有一億個細胞被更換掉。)小腸內壁細胞大約每週更新一次,胃壁也一樣。白血球的壽命範圍依據類型不同,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血小板的壽命大約只有九天。

  神經元仍然存在,但它們的細胞器和組成分子每個月會更換一次。神經元微管的半衰期約為十分鐘;樹突上的肌動蛋白能維持大約四十秒;為突觸提供能量的蛋白質每小時就會被更換一次;突觸中的NMDA受體壽命較長,大約五天。

  照這樣看來,只要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你就被完全置換掉,就跟上述逐步更換的情形差不多。跟幾個月前的你相比,你是不是還是原來的那個人呢?當然會有一些差異,也許你學會一些新東西。不過,你認為你的本體仍然存在,而且你沒有被不斷破壞和重新創造。

  接著,我們以那條流經我辦公室前的河流為例。當我看著現在人們所說的查爾斯河時,這跟我昨天看到的是同一條河流嗎?我們先想想河流是什麼。字典將河流定義為:「大量的自然水流。」根據這個定義,我現在看到的這條河跟我昨天看到的截然不同。它的每個水分子都已經改變了,這個過程迅速發生。西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曾寫道:「一個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兩次。」

  但是,這不是我們通常說的河流。人們喜歡觀看河流,因為它們是連續性和穩定性的象徵。以這個普遍觀點來說,我昨天看到的查爾斯河跟我今天看到的就是同一條。我們的生命也大同小異。基本上,我們不是組成我們身體和大腦的物質。基本上,這些粒子流經我們的身體,如同水分子流經河流。我們是一個緩慢變化的模式,但這個模式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即使構成這種模式的物質迅速變化。

 

  逐步將非生物系統引入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是另一個將我們的組成部分不斷更換的例子。它不會改變我們的本體,就像我們的生物細胞自然更替一樣。我們已經把我們的歷史、智慧、社會和個人記憶外包給這些設備和雲端。這些讓我們存取記憶的設備可能不在我們身體或大腦中,當這些設備變得愈來愈小(我們每十年就可將這些技術設備的體積縮小一百倍),最後它們將會成功進入我們的大腦。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大腦都是安置這些設備的實用場所──這樣就不必擔心這些設備被我們搞丟了。就算人們選擇不將顯微設備放進身體裏也並無不妥,因為我們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取用放在雲端無所不在的智慧。

  但是,我們再回來看看先前提到的哲學難題。你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逐步更換後,變成跟掃描暨實例化情境中的第二個你一樣,但是我們認為那個情境中的第二個你跟你的本體不同。所以,這讓我們得到什麼啟示呢?

  它讓我們了解到非生物系統具備,生物系統卻不具備的一種能力:也就是可以複製、儲存、並重新創建的那種能力。我們經常利用我們的設備這樣做。當我們使用新的智慧型手機時,我們會把之前所有檔案複製過來,這樣這支新手機就會跟舊手機具備大致相同的特性、技能和記憶。也許新手機有一些新功能,但是我們仍然保留舊手機中的內容。同樣地,像超級電腦華生那種程式一定可以進行備份。如果有一天華生的硬體被毀壞了,也能輕鬆透過儲存在雲端的備份檔案來重新建構硬體。

  這表示非生物世界中存在一種生物世界不具備的能力。這是一種優勢,不是一種限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如此渴望將我們的回憶繼續上傳到雲端。當非生物系統具備愈來愈多生物大腦擁有的能力,我們就會繼續這麼做。

  我針對前述的哲學兩難問題,我的答案是:第二個你不是你,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第二個你確實是你。只是現在有兩個你,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你認為你是好人,那麼有兩個你不就更好?

  我相信真正會發生的是:我們將繼續進行逐步更換和強化這種情境,直到最終我們大部分的思想都儲存在雲端。我對本體做出的信念之躍是,透過構成我們是誰的資訊模式之連續性,我們的本體將得以保存。連續性允許持續的改變,因此,就算我跟昨天的我有些不同,但我仍然有著相同的本體。然而,構成我本體的模式連續性並不依賴基質。生物基質是美妙的,它已讓人類有相當大的進展,但我們基於一些充分理由,正在創造一個更有能力也更持久的基質。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